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李章丽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中心学校(初中部)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初中教学一线上的语文教师也许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学生不够大胆,课堂上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较差。为了学生“能懂”,教师就“满堂灌”。长此以往,学生缺乏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篇“大文章”,也可以说是当前国内外教育界瞩目的热门课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做”合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培养;质疑;解疑;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师观念,明确自身位置,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关爱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设置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确评价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努力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快乐地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它肯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把他放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上。
  那么,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快乐地成长,我想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与探索。
  一、创设恰当学习情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1.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 语文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 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教师尤其要注重创设人文性课堂环境。要力求达到情理交融、师生心 灵相通。 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一贯主张的“师道尊严”,重新定位师 生角色,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个体思考、形成独到见解,并畅所欲言、互动 生成,使学生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和成长。 2.呈现启发思考的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学会提出疑问并深入思考,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 关键。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所拥有的丰厚博大的人文意蕴,去吸引学生,感化学生,打动学 生,引发学生思考。 一篇课文,可探讨的问题很多,教师要想方设法将学生带入适宜思考的情境。教师如何 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呢? (1)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示范提问。 如,一位教师在教《秋天的怀念》 一文当中这样引导:本文标题为《秋天的怀念》,那在这个秋天为什么菊花成了写作的重点,在文章结尾的时候又将五颜六色的菊花写的如此详细,到底有何作用呢?当问题提出之后,再从菊花的品质以及母亲和菊花的关系上面加以引导,学生就不难发现菊花高洁淡雅的品质正是母亲品质的体现。而那个秋天作者不仅失去了双腿,也失去了母亲。所以那个秋天尤为重要,而作者终于懂得母亲说的要“好好儿活”的意思也是在一个秋天。这样的引导,就为学生的思考指引路径,学生通过进一步读课文,就能清楚地理解本文的中心:怀念秋天 实际就是对于母亲的怀念 。 (2)由学生的问题切入,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 来源于学生的问题切近学生实际,更利于激发他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欲望。某老师《出师表》一课的教学片段就可资借鉴。 教学中,一名学生问到:诸葛亮既然有刘备临终的嘱托——必要时可取而代之,而刘禅又那么无能,他为什么还那么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该学生的课外阅读很丰富而且乐于思考。于是,教师抓住契机,给予肯定,并紧接着追问:“诸葛亮的一生可用哪几个字概括?同学们结合课内外的阅读展开讨论,最终得出: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因此,他的所作所为也就不难理解了。该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使那名提问学生有 了成就感,对其他学生的课外阅读与思考,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二、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
  新课标强调自主学习, 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语文规律”。我们老师就要有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语文的特点, 了解学生个别差异和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把课堂还给学生,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我们众多老师经常在口头上说要改变教育观念, 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仍保留着落后的教育模式的惯性,总是不相信学生,不放心学生,认为以前讲得那么多,那么细,那么透,都还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不懂,要是真放手了,岂不是更糟?这是教师首先应该解决心理问题和认识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并不是老师讲得越多,学生就越有知识。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要考虑如何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每节课应给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情感态度与世界观。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至少要保证有一半的时间使学生自己读的,写作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写作更是天经地义的。
  三、指导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法引导,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学,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单位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教学中,要改变学习的被动状态,有意识地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初一上册第一单元主要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春》就是一篇教会学生通过朗读抓住景物特征,体会作者情感的好范文。在教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同样应注重学法的指导。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指导学生根据朗读习惯,找出应该停顿的地方,,分四步进行学法的指导。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弄清本文的主要内容感知作者情感。然后再以春草图作为范例,带领学生准确找出停顿、重音和连接的地方。然后用所学方法继续读本课其它内容,并试着写出朗读脚本。最后放声朗读,体会感情。学完本文之后我让学生总结一下本课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就可以总结出来。在自读课中再次强调用所学方法完成学习。总之,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指导学生学会不同的学习方法,其目的之一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授之以渔,也就是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鼓励反省与自查,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
  学生在自主学习期间应不断进行自我的反省和自查,以对其自主学智的效果进行评价,在反省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然后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确保自主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配合,辅助其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一套有效的评定机制,同时对学生进行督促,以使其进行自我的纠正。另外,反省和自查并不单单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效果的评价,也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实施相互的监督及互相的评定。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课堂上成立讨论小组,相互之间进行学习心得体会的交流,以小组方式予以反思及自我反思,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建积极乐观的学习氛围,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语文课不应该是“救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努力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快乐地成长。
  • 【发布时间】2021/11/5 19:55:35
  • 【点击频次】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