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

 

【作者】 蒋秀英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永兴镇中心学校初中部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要从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入手。学生的兴趣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取得成效的最主要的因素。只有更好的促进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学习,才能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目标,才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进而提高国民的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要途径,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的调查了解和研究工作。对学生的情况有详细的了解,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扎实的推进教学改革工作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升教学的效果。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之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已经深入教育者的内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一切以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为核心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潜能和学习动力,这样的方法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以能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为根本标准。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有它独特的特点,它没有语文课文那样生动的语言,也没有理化那样明了的图形,有的只是死板的文字。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扩大学生的视野,深化知识层次,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感情充沛,用情合理
  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最大的特点就是煽情,虽然有时会让人觉得有点做作,但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有人说:“教学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会不失时机地采取“感情教学”。
  2.丰富课余活动,师生互动教学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面对素质教育,我们更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每讲学生熟悉的问题,总是请学生自己举例,自己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引出主题。例如在讲“享受学习”时,我先让学生以自身的体验告诉我为什么要学习。有的学生回答是为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有的说为了更好的生活,也有的说为国家做贡献。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分析他们的答案。经过讨论,学生终于明白“学习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学习点亮我们内心不熄的明灯,激发前进的持续动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我还采取“辩论会”“图片展”“名人名言搜集”“诗歌朗诵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兴趣。
  3.从身边事讲起,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
  我在讲课时对于书本上的一些例子并不细讲,只是让学生去看,相反总是去找一些与学生、与自己利益最为紧密的例子。例如在讲“增强生命的韧性”时,我为了告诉学生虽然家庭不能选择,父母不能替换,可是我们的意志力是可以改变的。我给学生生动地讲述了电影《烛光里的微笑》,孩子们听得很认真。讲完后,我发现许多孩子眼睛亮晶晶的,还有一部分人握紧拳头,看来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那我还等什么呢,直接讲方法不就得了。通过这种教学,我发现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体验到了生活,懂得了生命需要韧性,学会了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
  二、增加课堂的吸引力
  1.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和方法,来诱发和引导学生对当前所要进行的认知活动产生兴趣,这是培养兴趣的第一步。“授人以鱼”只能饱餐一顿,“授人以渔”才能终生受用。因此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快的心情主动的去学习,这样就为学好思想政治课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创设一个能够凸现主题的学习环境,以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此,在课堂上巧用名诗名句,让道德与法治课道理通俗化。古诗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内容,名诗常常寓意深刻,给人启迪,令人深思,把这些诗句运用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深奥的道理。比如在学习“交友的智慧”这一知识点时,我选用了学生熟悉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并设问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再请学生回答,最后总结出原因。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扩大了知识面,做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不仅名诗可以用,名句也可以信手拈来,巧助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证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引用名句名言,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而且提高了教学实效。
  2.引导学生充分地动口、动手、动脑,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中都有所发展,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应拥有出色的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并且喜欢与学生相处,喜欢学生,而且也乐于帮助学生,做他们的顾问,给他们及时的指导,让学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什么比帮助学生相信自己更有意义了,改变学生学习方法,并教导学生要重视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更理智的提出问题,更准确地思考问题。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个教师,便会喜欢教师所任教的这一门学科,会努力地学好它。
  3.在课堂上允许学生犯错,对于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学生发问,有不同意见引导学生争论。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创设和谐的教育和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学生就不会认为上课仅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创设这样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既能发挥教师的个性魅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选择典型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般而言,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授内容比较枯燥和抽象,教师依照课本知识点教授,只是空洞说教、照本宣科,会导致学生在课堂昏昏欲睡、兴趣全无,即使教师偶尔借用一般平常的事例对学生进行讲解,也很难保证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典型的事例,要求这些事例要耐人寻味,借此创设逼真、切合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热情。比如在“高扬民族精神”的课题教学中,运用国庆档电影《长津湖》讲述抗美援朝精神的内容,以及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面对这样的时政热点,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易于接受,情境中的未知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探索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们主动探究其中的根源,从而领悟到更深层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四、用幽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感染学生,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理之目的。在“关爱他人”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秃头的男人坐在理发店里。发型师问:“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那个人解释说:“我本来想去做头皮移植,但实在太痛了,如果你能够让我的头发看起来像你的一样,而且没有任何痛苦,我将付你5000美元。”“没问题”。发型师说。然后他很快将自己剃了个光头。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这里不可能一一赘述,只是把自己已经做过了的,且有一定效果的几种方法记录下来,与同行们商榷。教学是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要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既要遵循认知的规律,又要辅以恰当的手段、方法、语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能,努力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双重功能。
  • 【发布时间】2021/11/5 19:55:57
  • 【点击频次】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