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构建严谨的数学课堂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 ;
【正文】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构建严谨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我们在课堂上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有一次,偶然地听到一位老师在复习“工程问题”时,要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目: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6天就完成。甲队单独做10天完成;问乙队单独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方法一 1÷(1/6 -1/10)=15(天)
方法二 解:设乙队独做X天完成,则
1÷(1/10-1/x)=6 X=15
方法三 解:设乙队每天的工效为X。
1÷(1/10+X)=6
X=1/15 1÷1/15=15(天)。
方法四 10×[6÷(10-6)]=15(天)。
前三种解法,毫无疑问我们容易理解,然后对采用第四种解法的同学发问:“你是根据什么理由列出这一算式的?”
学生说:“这种方法是我邻居张老师给我说的。为什么能这样列式,我也没有搞清楚,希望老师能给我讲一讲。”
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再次审查了算式,但左思右想始终找不到解题的理由。沉默了好一会,说:“这种算法没有道理,也许只是一个巧合”。同时又指着前三种解法说,这个问大概就只有这几种解法。”以此结束了这一教学讨论。
由这一教学片段可见,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妥当的。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教育和因材施教。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们的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这节课就这样草草的结束,恐怕还值得商榷。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第四种算法是否为巧合。从题意可知,两队合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6天,而甲队单独做这项工程需10天完成。则“10-6=4(天)”就表示甲队4天的工作量,乙队要6天才能完成。由此得到完成同一工程乙队所需的时间是甲队的“6÷4=1.5(倍)”,因此,乙队单独做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时间应为“10×1.5=15(天)”。这一过程用综合式表示,即“10×[6÷(10-6)]=15(天)”。显然,这种算法理由充足,无可非议。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此时,学生提出这种算法,本是开拓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极好机会,可惜因老师自己没悟出这种算法的道理而丧失了这一良机,不能不说这是教学中的一大遗憾。
其次,老师在小结时指出了“这个问题大概就只有这几种解法。”真是这样吗?我们想一想数学要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数学中有一些重要内容、方法、思想是需要学生经历一定的认识过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因此,题目呈现出了相应的数据,就应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深入引导。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理解数学实质,发展思考能力,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在学生理解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在深度、广度等方面都要有实质性的变化,即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要求。因此,本题只要我们细想一下,就可发现,这一题除了上述几种解法外,还可以找到一些解法。如:
(1)、6÷(1-1/10×6)=15(天)。(小括号里的得数表示乙队6天完成总工作量的几分之几。用乙队的工作时间除以相应的总工作量的几分之几,便得到了乙队完成总工作量“1”所需的时间。)
(2)、6×[1÷(1-1/10×6)]=15(天)。(中括号里的得数,表示总工作量为乙队6天完成的工作量的几倍,根据工作效率一定,工作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的关系,用6乘以这个倍数,即得乙队完成总工作量所需要的时间。)
(3)、(10×6)÷(10-6)=15(天)。(这种解法是方法一的变形。将“1÷(1/6-1/10)”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6)倍,即得“(10×6)÷(10-6)”)
(4)、10÷[(10-6)÷6]=15(天)。(中括号里的数,表示完成同一工作量甲队所需要的时间是乙队的几分之几,用10除以这个对应的分率,就得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时间。)
这位老师由于自己没想到该题还有这么多解法,也不让学生去探索多种解法,就这样轻易下“大概只有这几种解法”的结论,无疑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不能不说是缺乏课堂教学的严谨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第一是老师没有把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应有位置上。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应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其对学习数学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学习数学的消极作用。例如,不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简单地一棍子打死,不提倡钳制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也不提倡利用无准备的教学活动,弱化学生对数学探索的精神。同时,课堂教学要多加强同学生的课堂交流,共享探索成果,避免教学的低水平重复。如此教学还是囿于常规旧法,以教师自我为主,不启发学生超越一步,以致坐失良机,造成课堂的不严谨。第二是老师的知识根底不深,对学生提出的新算法无法判定,只好想当然地下“这是巧合”的错误结论。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努力学习有关知识,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做好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本事,并且能利用课堂时间不断地以题型背景创设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灵活运用基础知识,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第三是老师备课时考虑欠周,没预料到这一问题会有这么多解法,所以在突如其来的问题面前,就显得不知所措,只好胡乱作答。
由这一事例可知,要当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并非易事。它既需要教师要具备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又要求教师要有雄厚的知识储备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教师平时应注重自身的进修,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汲取最新的“养料”,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写好备课笔记,务必做到提前备好课。每一个数学题目都应该是教师为学生精心准备的“食粮”,教师只有自己把题目吃透了,才能把其中的精华部分传授给学生,在上课时我们才有清晰的教学思路,不至于使学生听起课来云里雾里、迷惑不解。不打无准备的仗,只有“有备”才能“无患”,才能为学生解题提供更多的解题思路,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构建出严谨的数学课堂以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理念。
我们在课堂上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有一次,偶然地听到一位老师在复习“工程问题”时,要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目: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6天就完成。甲队单独做10天完成;问乙队单独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方法一 1÷(1/6 -1/10)=15(天)
方法二 解:设乙队独做X天完成,则
1÷(1/10-1/x)=6 X=15
方法三 解:设乙队每天的工效为X。
1÷(1/10+X)=6
X=1/15 1÷1/15=15(天)。
方法四 10×[6÷(10-6)]=15(天)。
前三种解法,毫无疑问我们容易理解,然后对采用第四种解法的同学发问:“你是根据什么理由列出这一算式的?”
学生说:“这种方法是我邻居张老师给我说的。为什么能这样列式,我也没有搞清楚,希望老师能给我讲一讲。”
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再次审查了算式,但左思右想始终找不到解题的理由。沉默了好一会,说:“这种算法没有道理,也许只是一个巧合”。同时又指着前三种解法说,这个问大概就只有这几种解法。”以此结束了这一教学讨论。
由这一教学片段可见,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妥当的。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教育和因材施教。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我们的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这节课就这样草草的结束,恐怕还值得商榷。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第四种算法是否为巧合。从题意可知,两队合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6天,而甲队单独做这项工程需10天完成。则“10-6=4(天)”就表示甲队4天的工作量,乙队要6天才能完成。由此得到完成同一工程乙队所需的时间是甲队的“6÷4=1.5(倍)”,因此,乙队单独做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时间应为“10×1.5=15(天)”。这一过程用综合式表示,即“10×[6÷(10-6)]=15(天)”。显然,这种算法理由充足,无可非议。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此时,学生提出这种算法,本是开拓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极好机会,可惜因老师自己没悟出这种算法的道理而丧失了这一良机,不能不说这是教学中的一大遗憾。
其次,老师在小结时指出了“这个问题大概就只有这几种解法。”真是这样吗?我们想一想数学要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数学中有一些重要内容、方法、思想是需要学生经历一定的认识过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因此,题目呈现出了相应的数据,就应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深入引导。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理解数学实质,发展思考能力,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在学生理解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在深度、广度等方面都要有实质性的变化,即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要求。因此,本题只要我们细想一下,就可发现,这一题除了上述几种解法外,还可以找到一些解法。如:
(1)、6÷(1-1/10×6)=15(天)。(小括号里的得数表示乙队6天完成总工作量的几分之几。用乙队的工作时间除以相应的总工作量的几分之几,便得到了乙队完成总工作量“1”所需的时间。)
(2)、6×[1÷(1-1/10×6)]=15(天)。(中括号里的得数,表示总工作量为乙队6天完成的工作量的几倍,根据工作效率一定,工作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的关系,用6乘以这个倍数,即得乙队完成总工作量所需要的时间。)
(3)、(10×6)÷(10-6)=15(天)。(这种解法是方法一的变形。将“1÷(1/6-1/10)”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6)倍,即得“(10×6)÷(10-6)”)
(4)、10÷[(10-6)÷6]=15(天)。(中括号里的数,表示完成同一工作量甲队所需要的时间是乙队的几分之几,用10除以这个对应的分率,就得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所需的时间。)
这位老师由于自己没想到该题还有这么多解法,也不让学生去探索多种解法,就这样轻易下“大概只有这几种解法”的结论,无疑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不能不说是缺乏课堂教学的严谨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第一是老师没有把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应有位置上。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应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其对学习数学的积极作用,减少其对学习数学的消极作用。例如,不应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简单地一棍子打死,不提倡钳制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也不提倡利用无准备的教学活动,弱化学生对数学探索的精神。同时,课堂教学要多加强同学生的课堂交流,共享探索成果,避免教学的低水平重复。如此教学还是囿于常规旧法,以教师自我为主,不启发学生超越一步,以致坐失良机,造成课堂的不严谨。第二是老师的知识根底不深,对学生提出的新算法无法判定,只好想当然地下“这是巧合”的错误结论。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努力学习有关知识,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做好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落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本事,并且能利用课堂时间不断地以题型背景创设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灵活运用基础知识,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第三是老师备课时考虑欠周,没预料到这一问题会有这么多解法,所以在突如其来的问题面前,就显得不知所措,只好胡乱作答。
由这一事例可知,要当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并非易事。它既需要教师要具备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又要求教师要有雄厚的知识储备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教师平时应注重自身的进修,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汲取最新的“养料”,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写好备课笔记,务必做到提前备好课。每一个数学题目都应该是教师为学生精心准备的“食粮”,教师只有自己把题目吃透了,才能把其中的精华部分传授给学生,在上课时我们才有清晰的教学思路,不至于使学生听起课来云里雾里、迷惑不解。不打无准备的仗,只有“有备”才能“无患”,才能为学生解题提供更多的解题思路,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构建出严谨的数学课堂以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理念。
- 【发布时间】2021/11/5 19:57:55
- 【点击频次】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