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

 

【作者】 邹雪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孔滩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学会收集、选择应用和分享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生物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新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大多数生物教师认为开展实验教学有较大的难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实验教学也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关键词:初中生物;科学实验;探究性实验教学
  新课改注重“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要求教师采取的一切教学手段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落实终身教育目标,在这一教育改革背景下,探究性学习方法应运而生。初中生物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将探究性教学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生物实验基本功,培养初中生科学、认真、严谨的实验态度与缜密的逻辑思维,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一、深刻理解与把握教材
  初次探究性实验对于学生的认识、兴趣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深刻理解与把握教材,根据初次探究性实验的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牵涉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达56处之多,其中能够体现完整的探究性实验活动的有6处,而且基本上每个探究性实验的活动步骤被确定为6个。因为每一个探究活动的内容和侧重点不一样,自然对学生的操作技能的训练和思想观念的引导也就要做到因地制宜,不可统一要求。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是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课题,无论从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实验器材,还是所体现的知识背景都不复杂,且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会受到实验器材或装备的影响,也不需要严格按照严谨的科学探究要求去全部完成。让学生重点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以及理解初中阶段实验变量的确定与控制,特别是理解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只允许一个变量是活动的重要任务。因此,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非生物因素(如土壤、空气、气压、湿度、阳光、水分等)进行研究,只要他们设计的方案具有可操作性,都应鼓励学生去尝试。可能不同的探究小组选择的变量不同,但这恰恰可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当然,学生的设计方案和操作活动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才能完美,针对鼠妇的探究性实验,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这个实验需要做对照实验吗?实验中需要几个变量?为了做好对照实验,把相关变量设计成多少组比较适合?还需要设计多少个实验装置?这些装置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接着,教师重点讲解控制变量法是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要求,特别提出每组对照实验中在其他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变量的唯一性。这样,从基础的探究性实验着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让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感,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掌握步骤,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前先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再指导学生在预习中抓住每一步的关键,并在每个实验步骤中规范操作,这样才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时,如果用左眼观察,要注意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应及时纠正学生转换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同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就能达到实验的目的。
  三、增强演示实验的探究性
  大多数的生物演示实验都属于验证性的实验活动,这些实验活动一味强调验证结果,而忽视探究过程,这样会影响学生主动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努力改变演示实验偏重验证而忽视探究的现状对于提高演示实验教学质量非常关键。教师在设计和实施生物实验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一些具备探究价值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例如,笔者在讲到“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实验时,就把原本的验证性实验经过改进变成了具有一定探究性的实验,并且将实验活动交由学生自己演示完成。在活动前,笔者首先给出明确的实验目的,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并给他们提供一些材料和实验工具,接下来给学生一些讨论时间,让每个小组讨论这样几个问题:你们准备选择哪些实验装置?你们想要做的实验会不会受到阴雨天气的影响?选择什么样的水草实验效果最显著?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实验思路更明确。经过一轮的实验操作,最终有些小组的实验非常成功,而有些小组的实验效果不太理想。面对不同的实验结果,笔者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刚才的实验活动,让成功的小组和不成功的小组分别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经过这次探究实验,学生的收获非常大。
  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要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离不开宽松的课堂气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过今年的研修培训,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下学习积极性高、创造力强、思想活跃;相反在沉闷、压抑的环境下则受到束缚。因此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是上好每一节课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对待学生应是用鼓励、友善、真诚的目光,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易于沟通,易于互动、易于激发其创新精神的思维。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与教材有关的游戏、成语、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术语等引入课堂,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课,才能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曾经有人说过:“教育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友谊的深浅,感情的好坏,对交流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表扬应多于批评,即使批评也应力求含蓄,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热情。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五、科学训练,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没有探索,就没有创新;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在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培训。
  1. 完成教科书编排的探究实验,从感性认识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实验材料可以根据实验目的进行更改或重新设计。
  2. 以试题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从理性认识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目前,关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问题很多。在学生已有学科知识的背景下,选择探究性比较好的问题也可以根据学生熟悉的生物知识、事实和材料进行设计。在生物学教学中,探究性实验教学无疑是对生物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初中生物中展开探究性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为初中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探究学习做好准备;教师要增加初中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将生物与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利用生物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 【发布时间】2021/11/5 19:59:10
  • 【点击频次】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