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导入新课;方法
一堂好课如果有一个好的“课前导入”,就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为上好课打下基础。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课前导入”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设疑导入法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在导入时能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就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新知识的教学做铺垫。例如:在教学《夏商周的更替》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武王伐纣使商朝灭亡,周武王夺得了江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西周,大家想一想紧接着他就要做什么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们七嘴八舌,答案当然也是五花八门的,这时教者可以趁势引导学生明白:统治者当务之急是考虑如何管理广大的地区和人民,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周武王是如何鞏固他的统治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就会知晓的!学生就这样被自然而然地引进新课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范文。
二、视听导入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所要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从而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时,就可以从播放电视剧《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入手导入新课。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然后提问:“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入新课的学习。电教情境的导入,作用于学生感官,不仅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巨大力量,而且在整个课堂中始终处于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讲述故事导入
当学生尚未从课间活动的余兴中恢复平静,如果教师这时说:“听一段故事好吗?”你会发现讲台下的目光是那么的渴求,秩序是那么的井然,这时教师若能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无意识的注意转换为有意识的注意,用故事或典故的导入就收到了预定的目标,其牵线搭桥的作用也赫然跃于纸上。如在讲《金与南宋的对峙》时,在上新课讲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他在其母亲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学会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到处抢劫、杀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汴梁,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虏了,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岳母亲手用针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讲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回答:“想听。”我说:“好,这节课就给大学讲述有关岳飞抗金的历史事迹。”学生兴趣起来了。盼望我讲新课。
四、特殊时间点导入
我国不少历史事件都会有明确的时间进行纪念,比如,在讲“九一八事变”相关内容时,就可以以特殊时间点方式进行导入。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有没有注意每年的9月18日在我国的很多大城市都会拉响防空警报,再播放搜集好的拉响防控警报的视频,问学生原因,在得到學生的回答之后再接着新课内容的学习。
五、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通过展示文物图片、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历史纪录片等多种信息,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讲《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时,我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图表,用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两个录像片段,通过准确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看本”,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使学生在学习中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六、名言导读引入法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向名人学习”的教育活动,校园内、教室内挂满了名人画及名人名言,使学生耳闻目濡接受教育。我在教《鸦片战争》中有关林则徐的章节时,我预先布置让学生们看一下教室墙壁上一幅名人名言的内容,上课时我要提问。果然,我一上课就问同学们:“老师布置的内容你们看到了吗?”学生齐声回答:“看到了。”我又问:“那是谁,是什么内容?许彩妹同学,你起来朗读一下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于是班长许彩妹朗朗地吟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与,岂因福祸避趋之’,是林则徐写的。”于是我就引入了我们要讲的林则徐抗英禁烟的内容。
七、歌曲导入法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往往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是最迅速而又最快地打动人心的艺术。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大多喜爱唱歌,所以用歌曲导入新课,既新颖又最容易赢得学生的共鸣。如在讲《抗日战争》有关内容时,我播放音乐《保卫黄河》。这首激昂的歌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手段,以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在抗战日益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以不屈的斗志,不怕流血牺牲,勇于坚持抗战,最终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这种昂扬的激情,一下子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一堂课下来,既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八、通过新闻、时事热点导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通过时事热点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时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时,播放时事新闻“201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70周年青岛阅兵,通过这次阅兵,中国向世界证明了我们强大的海军实力,也证明了我们新中国有能力有条件保卫好我们的祖国。那么,在一百二十多年前的清朝,我们的海防实力又如何呢?能否保卫祖国的安全?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培养家国情怀。
九、复习导入法
在平时的上课导入中,我大多数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特别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我在讲授《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时,设计的导入语是:秦朝建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秦始皇认为有了这些措施,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这样的导入语既达到复习了上节课内容的目的,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求历史的兴趣,而且把秦朝的灭亡与所采取的措施紧密联系起来,由此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但是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课堂导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课堂导入不应该成为教师讲公开课时作秀的“工具”,更不能被忽略。有效的课堂导入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握导入的本质,仔细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情等因素,选取适合的导入方法。有效的导入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兴趣,这样才有利于落实新课改对历史教学的要求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导入新课;方法
一堂好课如果有一个好的“课前导入”,就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为上好课打下基础。所以,精心设计历史课“课前导入”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设疑导入法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在导入时能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就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新知识的教学做铺垫。例如:在教学《夏商周的更替》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武王伐纣使商朝灭亡,周武王夺得了江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西周,大家想一想紧接着他就要做什么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们七嘴八舌,答案当然也是五花八门的,这时教者可以趁势引导学生明白:统治者当务之急是考虑如何管理广大的地区和人民,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周武王是如何鞏固他的统治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就会知晓的!学生就这样被自然而然地引进新课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范文。
二、视听导入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所要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从而很好地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时,就可以从播放电视剧《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入手导入新课。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然后提问:“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入新课的学习。电教情境的导入,作用于学生感官,不仅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巨大力量,而且在整个课堂中始终处于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讲述故事导入
当学生尚未从课间活动的余兴中恢复平静,如果教师这时说:“听一段故事好吗?”你会发现讲台下的目光是那么的渴求,秩序是那么的井然,这时教师若能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无意识的注意转换为有意识的注意,用故事或典故的导入就收到了预定的目标,其牵线搭桥的作用也赫然跃于纸上。如在讲《金与南宋的对峙》时,在上新课讲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岳飞,他在其母亲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学会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到处抢劫、杀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汴梁,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虏了,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岳母亲手用针在他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讲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回答:“想听。”我说:“好,这节课就给大学讲述有关岳飞抗金的历史事迹。”学生兴趣起来了。盼望我讲新课。
四、特殊时间点导入
我国不少历史事件都会有明确的时间进行纪念,比如,在讲“九一八事变”相关内容时,就可以以特殊时间点方式进行导入。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有没有注意每年的9月18日在我国的很多大城市都会拉响防空警报,再播放搜集好的拉响防控警报的视频,问学生原因,在得到學生的回答之后再接着新课内容的学习。
五、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通过展示文物图片、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现象的模拟动画以及历史纪录片等多种信息,把不可再现的历史现象,重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讲《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时,我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图表,用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两个录像片段,通过准确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看本”,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使学生在学习中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六、名言导读引入法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向名人学习”的教育活动,校园内、教室内挂满了名人画及名人名言,使学生耳闻目濡接受教育。我在教《鸦片战争》中有关林则徐的章节时,我预先布置让学生们看一下教室墙壁上一幅名人名言的内容,上课时我要提问。果然,我一上课就问同学们:“老师布置的内容你们看到了吗?”学生齐声回答:“看到了。”我又问:“那是谁,是什么内容?许彩妹同学,你起来朗读一下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于是班长许彩妹朗朗地吟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与,岂因福祸避趋之’,是林则徐写的。”于是我就引入了我们要讲的林则徐抗英禁烟的内容。
七、歌曲导入法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往往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是最迅速而又最快地打动人心的艺术。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大多喜爱唱歌,所以用歌曲导入新课,既新颖又最容易赢得学生的共鸣。如在讲《抗日战争》有关内容时,我播放音乐《保卫黄河》。这首激昂的歌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手段,以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在抗战日益艰难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以不屈的斗志,不怕流血牺牲,勇于坚持抗战,最终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这种昂扬的激情,一下子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一堂课下来,既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八、通过新闻、时事热点导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通过时事热点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时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时,播放时事新闻“201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70周年青岛阅兵,通过这次阅兵,中国向世界证明了我们强大的海军实力,也证明了我们新中国有能力有条件保卫好我们的祖国。那么,在一百二十多年前的清朝,我们的海防实力又如何呢?能否保卫祖国的安全?用这种方式导入新课,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培养家国情怀。
九、复习导入法
在平时的上课导入中,我大多数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特别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我在讲授《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时,设计的导入语是:秦朝建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学生回答后我进行总结:秦始皇认为有了这些措施,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这样的导入语既达到复习了上节课内容的目的,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求历史的兴趣,而且把秦朝的灭亡与所采取的措施紧密联系起来,由此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但是不足之处在于缺少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课堂导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课堂导入不应该成为教师讲公开课时作秀的“工具”,更不能被忽略。有效的课堂导入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把握导入的本质,仔细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情等因素,选取适合的导入方法。有效的导入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兴趣,这样才有利于落实新课改对历史教学的要求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
- 【发布时间】2021/11/5 19:59:21
- 【点击频次】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