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双减”政策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功利化、短视化教育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出的重大决策。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双减”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首当其冲的是学生和教师的分数压力减轻,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优化历史课堂学习过程,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我们也有了更多的精力变革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去建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历史学科课程,更加关注学科结构、学科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更加重视挖掘学科隐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凸显学科价值,使教学实现对学生素养的整体关照。笔者以为,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以教材为学材,培养获取信息能力
2017年9月起,全国正式启用了教育部审定的初中历史教材。统编教材在编写体例结构上充分体现了转变教学方式的课程改革理念,彰显以学生学习为取向的编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单元导语、课文导言、历史图表、相关史事、人物扫描、材料研读、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知识拓展等栏目,将统编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课程。
以九年级上册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为例,导入时出示这样一段材料:“拜占庭史学家普罗柯比在《论建筑》一书里描述了建造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状况:皇帝(查士丁尼)将帝国各地的物料运送到君士坦丁堡,如阿尔忒弥斯神庙的古希腊圆柱。大石都是来自远处的采石场,包括埃及的斑岩、色萨利的绿色大理石、博斯普鲁斯海峡地区的黑石及叙利亚的黄石。”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关注加点字,再利用教材地图和文字叙述去理解为什么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材料会来自这些地区。该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完成东罗马帝国的版图及经济发展状况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这种处理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变教材为学材,引导学生将教材文本与地图有机结合,真正掌握“拜占庭帝国的版图”这一知识点。同时结合材料,学生还能进一步理解东罗马帝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状况。
二、绘制时间轴,确立正确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必备的核心素养,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到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确立起正确的时空观念,在课堂上绘制时间轴是最常用方式。
继续以九年级上册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为例,在这一课中,教材用了大量篇幅去介绍拜占庭帝国灭亡的过程,有非常明确的时间线索,方便学生形成时间观念;但教材缺乏相应的地图作为支撑,学生不易建立空间概念。如果根据教材的叙述配上相应的地图,制作一个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小微课。组织学生根据教材和微课,动手绘制拜占庭帝国兴衰的时间轴。学生绘制完成后,还可以结合绘制的时间轴,进行讲解。这一教学设计,既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也培养了学生历史叙述的能力。
三、构建思维导图,提升历史理解能力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化解这一教学难点,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这一方法值得尝试。
以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一课为例,在学生自读教材之后,要求其根据教师预设好的思维导图,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线索梳理戊戌变法的过程(如下图一),借以完成对基本史实的学习。但如果学生的思维层次只停留在对变法过程的认识,并未达到课标要求。因此,教师进而补充戊戌变法的背景、影响、失败原因等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认识戊戌变法的原因与结果,再进一步完善思维导图(如下图二)。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抽丝剥茧地引导学生建立起对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失败原因的完整认识,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同时,这一思维导图还化繁为简,有助于学生识记基本知识点。
四、开展合作探究,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唯物史观“揭示了历史存在的现实基础,全面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其发展规律”,为正确地进行历史认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方法。学习历史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才能明晰历史事实,理解历史过程,发现历史规律,获得历史启示。但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需要在初中三年学习中一以贯之的培养,更需要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讲授为讨论。
如九年级上册《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课学习时,设立的教学目标为:1.从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产生,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西欧的经济发展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理解这一变化反映出西欧已经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根据这一教学目标,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
根据以下历史材料,归纳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之间有何联系?
材料一 大垦殖运动带动着农业全面发展,为西欧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前提条件。正是在11-13世纪期间,西欧的人口有了较大增长。同时西欧社会经济的结构在农业持续发展的带动下发生了新的变革。不断增长的人口、比较充分的粮食、原料供应都刺激着社会消费的扩大,从而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市场。11、12 世纪,西欧各地涌现出许多乡村市场。 ——《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 由于贸易的复兴和城市的兴起,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起来,农产品日益商品化。这一方面导致货币流通量的增加,并在西欧引起了持久的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商品的大大丰富又极大地刺激着封建贵族的消费欲求。然而,他们从土地上取得的收入是一定的,不能无限度地增加。既不能抗拒自己的新的需求,又没有足够的资力来满足需要,因此,很多贵族先是欠债,再就是破产。面对这种危机,一些封建领主为了尽可能地增加货币收入,不能不对传统的庄园制度进行修改。他们纷纷采取放弃或缩小自留地的做法,将土地出租以获取货币地租。与此同时,他们为了收取赎金而情愿给予农奴人身自由。大批农奴赎买了某些义务之后,可以用货币来代替劳役和其他贡赋,并取得差不多总是世袭的土地。
——李邢西,罗雄飞,刘亚玫《世界中世纪经济史》
材料三 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支配者,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材料四 在财富普遍积累的基础上,一批富裕农民脱颖而出,在法兰西,他们占有的土地达到总面积的1/5,有的地区甚至达到1/3。13、14世纪,贵族将地产抵押或变卖;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集中土地,以新的经营方式掌握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世界历史》上册教材
这些材料比较难懂,但有效的讨论能够实现学生思维的碰撞,教师适时的点拨有助于认识的深化。经过讨论,学生从材料一中找到了西欧经济发展的表现是:农业生产继续发展,人口增长,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学生们发现:随着西欧经济发展,封建领主转化剥削方式,改为出租土地以获取货币地租;垦殖者和部分获得劳役豁免权、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农民有了一定人身自由。学生们根据材料三进而得出结论:租地农场的出现,庄园生产向雇佣生产发展,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产生。这就说明西欧的经济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即有什么样的生产力状况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产生;材料四进一步说明代表新生产关系的富裕农民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上升。在对几则材料逐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其讨论四则材料的联系,学生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这一课的学习是九年级学习的难点,如果单纯由老师讲授,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质疑、纠错,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当然,讨论能够顺利开展,取决于学生对“生产力”、“生产关系”这两个概念是否明确。因此,需要在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和八年级下册《经济体制改革》教学时,预先做初步的铺垫,学生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双减”,需要减的是学生的分数压力和过重作业负担;“双减”,需要提升的是历史教师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日益完善的知识素养。“双减”为我们创造了更大的舞台,我们可以在学科整合理念的指导下,加强统编教材内容的综合呈现,引导学生将书本内容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发挥历史学科的现实导向功能;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多渠道拓展教学广度和深度,充分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我们可以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充分挖掘统编教材中的文化价值因素,利用传统文化的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具体化、生活化的形式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
历史是一面镜子,其价值在于对未来的指引。“双减”之下,让历史的火炬继续为孩子们的成长指引方向,照亮孩子们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马维林.用好统编初中历史教材,教师要做好这4点,[J]人民教育,2017 (24)
[2] 朱旭,朱鹏.初中历史统编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J]福建教育,2018(15)
- 【发布时间】2021/11/8 22:42:48
- 【点击频次】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