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
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就是导入。课堂导入是讲授新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开场白的精彩与否,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确实,如果教师的开讲能“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么这样的导入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求知欲,又让学生的思维迅速定位,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小语教材体裁不一,内容丰富,阅读课的新课导入并无固定的模式可循,因而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风格,充分研究和设计,精心改革和创新。那么我们应如何导入新课,努力打造课堂的“凤头”呢?下面我语文教材为例谈谈自己新课导入的几点做法。
一、直觉导入
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在发展中,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由表象开始。因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充分地运用实物、图、标本、挂图、模型等直观教具,从直觉上刺激学生器官,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入,使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而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并激发他们对语言文字表达特定情境的思想感情的兴趣,把学生课间或课堂上已经分散的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为教师下一步的讲授作好充分的准备。这种导入法是一种最为直接发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导学生追溯作者的创作生活,感悟语言和语言创作魅力的方式。
二、开门见山式的导入
开门见山,即一上课就直接点题,说明这节课的目标要求,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所要做的事情,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是最简单的导入方法,也是应用较普遍的教学方法。
三、讲述故事进行导入。
对于小学生而言,故事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引用故事导 入是非常不错的一个方法。有些课文是专门讲解伟人的,那么教师在课前可以收集一些关于这个伟人的其他事迹,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对于一些课文的作者,教师也可以收集他们的逸闻趣事在课上讲,一来 学生 对于这些 故事 是非常感 兴趣的,二来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该主人公的认识和了解,拓宽自己的视野。
四、前后联系导入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有个顺利过渡的过程,从而学好知识。例如小学语文课文《海底世界》的导入,可以这样开头:这学期,我们学过了《美丽的南沙群岛》、《赶海》这两篇课文,它们都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海边的美景。那儿的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望水天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每当夕阳西下,海边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喧闹的海滩渐渐恢复了平静,只有海鸥还沐浴着晚霞的余晖,在水天之间自由自在地飞翔。而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篇有关海的文章,不过它描绘的可是海底奇异的景象。从而揭题《海底世界》。学生的认识是逐步向前发展的,不可能产生大的跳跃。因此,由已知走向未知易于成功,新的知识用旧的知识作为台阶易于被学生所接受。这样导入新课,可以使课文内容既形成对照,又形成有机的联系。再如教授《花瓣飘香》时可以这样导入课文: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写人的文章,这文章中出现的女孩有着纯洁美好的心灵,她细心呵护受伤的白鸽,让它重返蓝天,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诉说一个女孩的纯洁美好心灵,不过不是写的人和动物之间的情感,而是母女之间的情感。这段导语指导性地引导学生快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学习新课,事半功倍。
五、创设情景导入
所谓创设情景导入是指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或引发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或情绪感染中就势转入课文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它又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激情渲染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1976年1月8日,为人民劳累一生的周总理去世了,他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五星红旗覆盖着他的身躯。1月11日,周总理的遗体要送到八宝山火化。披着黑纱的灵车,缓缓地开过来了,那年冬天特别冷,寒风猛烈地吹着,但是首都几十万人涌上了街头,默默地站在人行道两旁,等待着,等待着灵车开来,他们要向敬爱的周总理告别。因为从今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总理那亲切的声音了。十里长街到处是白花,就像铺了一层厚厚的白雪,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在低低地哭泣……同学们,这是32年前的事情,你们没有经历那让人心碎的时候,但是《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会让我们了解当年的情景……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悬问设置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学习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惊弓之鸟》的导入:
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生:用箭射,用枪打……
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羸,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的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3.实例导入法
所谓实例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列举与新课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这种导入方式用“活生生”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感、亲切感,引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活跃课堂气氛。如课文《要下雨了》一课的导入:同学们,下雨之前小燕子总是飞得很低,大群大群的蚂蚁往高处搬家,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六、温故知新导入。
子曰:“温故而知新。”回顾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在讲授新课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储备的知识,引“故”而为“新”用。在设计导入时能兼顾前后单元、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能联系旧知识、挈领新内容地导入,则会抛砖引玉,让学生多方面思考、掌握新旧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元代诗人王冕的《墨梅》一诗,导入我引用了宋朝王安石的《梅花》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让学生找出这两首诗歌中梅具备了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很快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两句得出梅具备的共同点是“不畏严寒”。之后,我让学生读读《墨梅》试着找找和前两首诗歌的异同点,体会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学生从这种“类比”中快解读了新知,并加深理解了“借物言志”这一方法的使用。几分钟的复习导入让我和学生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怎能不欣喜呢?
总之,关于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研究,巧妙的导入对教学效果的发挥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课堂导入如同桥梁一般,联系着学过的课程和新课,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的方向。建议广大教师们多多思考,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 【发布时间】2021/11/8 22:43:58
- 【点击频次】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