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探学生人文素养的起底
新近,听闻身边“轶事”一二,随耳入心,激起涟漪。
“一教师教学小学课文《蒙娜丽莎之约》,课毕,不经意间的一个发现竟让他大跌眼镜——班上过半学生将语文书上极具魅力的蒙娜丽莎插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涂鸦,有穿越型、苦情型、风情型、老态龙钟型……”学生为何对艺术、对美缺乏一种敬畏?缺乏一种认可?这只是学生单纯的“调皮”使然?
“另一教师则抱怨:期期语文教学成绩名列前茅,培养出的学生个个是‘高手’,可是学生们在考场外判若两人,人与人之间表现出的是自私冷漠,傲慢无礼!”为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没得说,可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却如此扭曲?
教学内容缺乏人文关怀的挖掘使然,学生人文素养的“缺食”使然!人文教育与学生情感体验没有真正达到共鸣使然!
“人文关怀”体现的是对人及内心的关爱,引导人以追求真、善、美为核心,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等。而这种影响大小从对象折射出来的就是“人文素养”的高低,故“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知识和能力”,而是“德性”和“精神”。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渠道非常多。但我认为最强大的还是与学生频频见面和交集的“学科渗透”。而语文课程内容中人文资源的开发首当其冲,它理应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主阵地”。
第一、语文姓“语”的需要
首先,课程性质决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但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人文精神。其次,解读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这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缺一不可。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对教材内容人文价值挖掘的明示。语文是母语教学,它注重阅读。我们常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第二、精神“起底”的需要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小学是学生“人文启程”阶段,执教者在语文育人中多一些对真、善、美追求的人文资源挖掘,给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精神“底子”,可谓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网络上曝出的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突出、犯罪率上升等,说到底就是——精神 “底子”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忽视人文关怀有关,与忽视教学价值中的人文价值开发有关。
小学课本所选的文本,它们很多本身极具丰富的人文内涵: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情至爱……如沉积深厚的 “物”的文本《圆明园的毁灭》《我爱你,汉字》《梅花魂》,暗含了强烈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怀;闪耀着真理光芒的 “理”的文本《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凸显伟大人格魅力的“人”的文本《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桥》等,如果教师开发到位,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每一个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如果不能与文本情感达到共鸣,学生精神家园自会失守,语文的生命、语文的灵魂自会不存。
第三、“多元”发展的需要
多元的社会需求不需要每个学生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国家需要多数学生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倘若视学生为一种容器,应试的选手,这样也就使得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近乎一片荒漠,导致学生精神领地的荒芜与萎缩。
再者,研发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有感于薛法根老师的“为言语智能而教”,他对文本内容创造性地开发,就是对学生最真切的“人文关怀”。他的经典教学案例之一《狼和小羊》,对知识的传统教授来了一场“逆袭”——对 “争辩”这一教学内容作了重组和新的建构:要争辩,先有礼→先否定,后说理→要争辩,看对象;辩不了,逃为妙。这种与社会发展接轨,接地气的人文关怀怎能不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怎能不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我曾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别饿坏了那匹马》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本是3次)分别是谁说的?每次的用意是什么?”深刻记得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发言的:“我通过认真读课文,发现除了文中直接写到的有3次,还有1次暗含在残疾青年叔叔的心里:他内心深处喂了一匹饥渴难耐的‘马’——那就是文中痴迷读书的‘我’。他生怕‘我’饿着,所以用心良苦地不断给‘我’创设条件,提供精神的‘食粮’——书!我认为这也是作者为什么要选用这个作为课题的原因之一……”多么精辟的发言,多么深刻的领悟!我们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他们对人文素养的提升是有迫切需求感的,我们不能以“应试”来牺牲学生人文精神的成长。
因此,为了不再引发“涂鸦门”事件,我们需要更多地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最大化地发挥教学内容的人文关怀影响力,让学生的人文素养 “主食”有着落,更为他们的精彩人生绘制厚重的人文精神底色。
- 【发布时间】2021/11/13 16:43:22
- 【点击频次】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