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点滴谈

 

【作者】 徐其燕

【机构】 四川省开江县回龙镇天师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课文朗读教学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合理运用朗读的相关手段,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教学中要注重朗读的技巧把握,引导学生用心吐字,用情发声,让“心开窍于舌”,让文字有声有色,让人物鲜活丰盈,让思想鲜明彰显。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重视学生的语文成绩,认为加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促进学生语文水平提升的唯一途径,其实这个认识是错误的,这种教学方式难以直接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不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更加重视朗读教学。转变朗读教学观念是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前提,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根据教学目标制订科学具体的教学计划,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学生通过朗读能够加强对文章情感的体验,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认知。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升华文章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能力。在增加朗读时间的同时,语文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在传统语文朗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对语文知识的厌烦和抵抗心理,会将朗读教学看作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在朗读中带着抵触情绪,导致朗读效果不佳,对朗读丧失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丰富现有教学途径,多元化构建有趣的教学形式,进而激发起学生的语文朗读积极性。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的教学中,文章的创作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较大差异,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情感难以理解。因此,教师除了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反复进行朗读外,还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自主性,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读,进而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二、重视个性化朗读技巧指导
   在朗读教学中,千篇一律的朗读形式会让学生逐渐丧失朗读兴趣,要想让学生始终对朗读充满兴趣,教师必须重视个性化朗读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朗读形式,提高朗读的趣味性。如,在童话寓言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轮读的方式讲述童话故事;在诗歌散文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合适音乐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此外,还有领读、演读、范读、自由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类型选择合适的朗读方式,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选择个性的朗读方式,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提高朗读的趣味性。此外,教师还要将朗读技巧教授给学生。朗读并非简单地读准字音,还需要一定的技巧。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分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让全体学生都能够掌握朗读的技巧,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升。教师要让学生分层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情感,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例如,在《秋天的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进行范读,再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朗读节奏进行整体朗读,使学生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再采用分层朗读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向学生灌输不同的朗读技巧是培养学生语文朗读素养的有效途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三、细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了解文中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的语言口吻,在朗读时细致入微地传神地再现作品,可以使学生更好地 理解其中的精髓。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水浒传》之摘选《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时,紧紧抓住 人物的语言,模仿其口吻,引导学生充分诵读,反复品味。窦老师在诵读洪教头的三声吼“来,来,来!”时,一个纤细柔美的女教师尽发出豪放粗犷的声音,三个不同语调,不同轻重,不同高低的“来!”一个自大傲慢的洪教头跃然而出,和文雅谦逊落魄的林冲形成了迥然的对比,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四、充分把握作品的风格特征

  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不同时期,可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诵读时注意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体会,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在教学时可采用归并和对比的方法,以点带面,以一篇带出多篇,让学生明其文出之境,悟其意蕴,品其风格。而后用其气息传其情,用声达其意。我指导授课教师教学《愁思》(长相思)时,将李白的《静夜诗》与王维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归并学习,用诵读《静夜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为铺垫,将思乡情结迁移至《愁  思》(长相思)中,学生诵读时悠长抑扬的声调,沉静凝重的气息,体现出绵长的思乡之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握文章节奏,重视个性化朗读,教授学生朗读技巧,进而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 【发布时间】2021/12/3 13:52:14
  • 【点击频次】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