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数学的高效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小学数学要建设鲜活课堂,就要做到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两手抓,让预设内容与再生资源完美结合,有效推动教学向前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预设;生成;完美结合
课堂是师生的互动交流,是生生间的智慧碰撞。新课改倡导开放而又具活力的课堂,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更要关注学生适时生成与动态发展,做到预设内容与再生资源完美结合,有效推动教学向前发展。简言之,鲜活课堂就是要抓好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两种资源,运用发展观思想,把计划与变化有效有序结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提供可能
预则立。教学更是如此,因为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育人活动,没有周密计划就不能保证教学有序推进和有效生成,更不能达到有效育人目的。因此,我们必须精心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可能全部按照预定轨道进行。因此,我们的预设又必须具有弹性,留有一定空白,为课堂动态变化生成新资源提供可能。这种可能既包括诱思的引语、启发的导语,又包括学生的思维创生和输出表达,形成新的结论等环节。所以,教师在预设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二、针对性预设,给生成留足空间
新课改理念认为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我们应在预设上下功夫,紧紧依据教材内容,依据学生学情精心制定,尽可能考虑到课堂出现的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做出预见,安排计划。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学流程和方法做出调整,采取了开放式教学:在课开始时,我出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就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内化了。这样,一节课就完成了原来需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尊重生成,为学生创新思维喝彩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如果学生每次有了创新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或否定、指责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遏制,这样既不尊重学生,更不尊重创新。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有价值的生成时,我们要表扬鼓励学生,为学生创新思维喝彩。当学生获得创新思维带来的成功时,思维更会积极活跃,潜能更易激发出来。所以,当学生生成的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需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时,我们要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了。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像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课堂生成多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就达到目的了。
四、灵活预设进程,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周密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正如俗语所言“计划跟不上变化”。所以,我们要灵活把握教学进程,及时调整预设方法,特别是遇到学生与从不同的,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时,教师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予以否定,要主动腾出空间,抓住这“灵光一现”作文章,并以此为谈资教学,在表扬学生思维创新的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共同研究、探讨和解决。过去,个别教师认为学生是在钻“牛角尖”,给教学“出难题”,这显然是错误的。今天,我们不但不能否定和打击,反而要积极引导和鼓励,这“牛角尖”也许是思维在钻时遇到了阻碍求助于教师。所以,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一拍子打死,要鼓励,是好是坏都不是一般思维能生成的。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不能因为学生眼中的角与教师心中的角相距甚远,就给以否定和批评。教师只能引导、启发,把“数学中的角”慢慢“引出来”。在这过程中,能怪学生吗?“角”是个概念广泛的词,学生眼中的角就是羊角、牛角……所以,课堂有时的生成也许出现“意外”。
总之,鲜活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只有在课前精心预设,才能有课堂上精彩的生成。所以,我们做到静态预设和动态生成两手抓,即不拘泥预设,又要灵活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为创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而付出实践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冉,高效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J].北京教育,2013年。
[2]章莉,捕捉“节外生枝” 激发课堂灵气[J].小学教学设计,2017年。
[3]章莉,捕捉“节外生枝”激发课堂灵气[J].新课程,2019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预设;生成;完美结合
课堂是师生的互动交流,是生生间的智慧碰撞。新课改倡导开放而又具活力的课堂,要求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更要关注学生适时生成与动态发展,做到预设内容与再生资源完美结合,有效推动教学向前发展。简言之,鲜活课堂就是要抓好静态预设与动态生成两种资源,运用发展观思想,把计划与变化有效有序结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提供可能
预则立。教学更是如此,因为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育人活动,没有周密计划就不能保证教学有序推进和有效生成,更不能达到有效育人目的。因此,我们必须精心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可能全部按照预定轨道进行。因此,我们的预设又必须具有弹性,留有一定空白,为课堂动态变化生成新资源提供可能。这种可能既包括诱思的引语、启发的导语,又包括学生的思维创生和输出表达,形成新的结论等环节。所以,教师在预设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二、针对性预设,给生成留足空间
新课改理念认为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获得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我们应在预设上下功夫,紧紧依据教材内容,依据学生学情精心制定,尽可能考虑到课堂出现的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做出预见,安排计划。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学流程和方法做出调整,采取了开放式教学:在课开始时,我出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就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内化了。这样,一节课就完成了原来需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尊重生成,为学生创新思维喝彩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如果学生每次有了创新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或否定、指责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遏制,这样既不尊重学生,更不尊重创新。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有价值的生成时,我们要表扬鼓励学生,为学生创新思维喝彩。当学生获得创新思维带来的成功时,思维更会积极活跃,潜能更易激发出来。所以,当学生生成的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需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时,我们要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了。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像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课堂生成多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就达到目的了。
四、灵活预设进程,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周密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正如俗语所言“计划跟不上变化”。所以,我们要灵活把握教学进程,及时调整预设方法,特别是遇到学生与从不同的,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时,教师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予以否定,要主动腾出空间,抓住这“灵光一现”作文章,并以此为谈资教学,在表扬学生思维创新的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共同研究、探讨和解决。过去,个别教师认为学生是在钻“牛角尖”,给教学“出难题”,这显然是错误的。今天,我们不但不能否定和打击,反而要积极引导和鼓励,这“牛角尖”也许是思维在钻时遇到了阻碍求助于教师。所以,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一拍子打死,要鼓励,是好是坏都不是一般思维能生成的。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不能因为学生眼中的角与教师心中的角相距甚远,就给以否定和批评。教师只能引导、启发,把“数学中的角”慢慢“引出来”。在这过程中,能怪学生吗?“角”是个概念广泛的词,学生眼中的角就是羊角、牛角……所以,课堂有时的生成也许出现“意外”。
总之,鲜活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只有在课前精心预设,才能有课堂上精彩的生成。所以,我们做到静态预设和动态生成两手抓,即不拘泥预设,又要灵活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为创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而付出实践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冉,高效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结合[J].北京教育,2013年。
[2]章莉,捕捉“节外生枝” 激发课堂灵气[J].小学教学设计,2017年。
[3]章莉,捕捉“节外生枝”激发课堂灵气[J].新课程,2019年。
- 【发布时间】2021/12/4 14:39:19
- 【点击频次】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