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愉悦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愉悦教学法,是调动学生主体性,增强学习动机的有效做法,更是使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践行能力为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增添趣味性和愉悦性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愉悦教学法;实施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在传统有如此担当的思想品德学科课程,由于教学方式过于简单化,大多课堂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模式,而教学内容又显空洞、给人枯燥乏味感。这样的教学,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大跌,甚至产生厌学感。而在全面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如何让学生更有“我要学”意识,增强学习动机和兴趣,就是我们今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探究课题。而愉悦教学法的出现,无疑给我们增添教学愉悦性和趣味性提供了可行性策略,为我们去枯燥、化乏味提供了有效帮助。下面,我结合这几年教学实践,谈谈愉悦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实践。
一、愉悦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愉悦教学法,又称快乐教学法,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1854年提出的“快乐教育”的思想在教学中的一种实践。其目的就是调动学生主体性,增强学习动机的一种内驱诱导策略。其本质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学习知识的愉悦感,启发思维的成就感。而这种愉悦感和成就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成功的喜悦,取得进步的快乐,兼具课堂教学和愉快教学两重性质,是我们在推进新课改实践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或一种理念,能真正帮助我们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有效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这种方法,有利于化枯燥为趣味,化静为动,让课堂对话更具有愉悦性。
二、愉悦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具体实践
实施愉悦教学法,要把其目的变为现实,增强学生愉悦感和成就感,需要我们营造愉悦和谐氛围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新颖有趣的策略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愉悦和学习快乐,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为此,我们可从这几个方面着力。
(一)增强课堂幽默恢谐性。幽默恢谐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教学活动中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需要语言来作为中介,同样的道理如果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会取得完全不一样的效果。道德与法治学科属于政治学科,其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语言没有语文学科的华丽和意境,因此怎样让学生既领会其中抽象的道理又能不觉语言的枯燥乏味,此时便考验一个教师的语言表达功力了,一个成熟机智的教师常常会运用幽默来化解这一矛盾。幽默不是天生的,这需要我们平时养成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的习惯,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能够在适当的时机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一些看似深刻的道理,达到喜剧化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听到幽默化的语言时将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对问题的理解和消化。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力源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让学生增强自身主体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强烈的参与动机。为达到如此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应化“满堂讲”为活动,把教学真正实践为一种教学参与与对话,让学生在互动活动中学道德,践法提品德。如开展比赛、竞争、情境、体验等类似的活动,这样的活动,趣味性强,学生参与度高,他们就能从中感受到学习快乐。特别是情境策略、案例策略的实施,更让学生兴趣倍增。这几年教学实践告诉我,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该学科,我们就应充分发挥其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的作用,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中学,是最能将教学效果最大化的。
(三)实施生活化策略。打通教材与生活的通道,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能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实用性,增强分析问题的解决能力。又特别是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的开放性教学,更能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而脱离了生活的政治只会是枯燥的,让学生感到厌烦。故而,在教学中,我们应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学有快乐。
(四)实施激励评价手段。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人的本性决定了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来自别人的赞美。初中学生的这种需要还非常强烈。因此,作为一线与学生对话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实施激励评价手段,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样有利于增添学生学习成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形成独立人格。尤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点及创造火花及时鼓励,对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有时学生提出了一些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问题,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的见解和说法甚至有些偏激,作为教师应该具体分析,对其中正确的观点及时予以肯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这一策略中,我们应分层设置教学目标,让后进学生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学习快乐。这样才能更让初中学生们感受到教师的激励、表扬来自于一视同仁和真诚。这也给我们实施愉悦教学法有了良好的情感效应。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愉悦教学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还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道德践行力。以上这些,仅是笔者根据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进行的总结,这一切都是为了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成绩而进行的实践探究。
参考文献:
[1]李四春,愉悦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7年。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愉悦教学法;实施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在传统有如此担当的思想品德学科课程,由于教学方式过于简单化,大多课堂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模式,而教学内容又显空洞、给人枯燥乏味感。这样的教学,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大跌,甚至产生厌学感。而在全面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如何让学生更有“我要学”意识,增强学习动机和兴趣,就是我们今天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探究课题。而愉悦教学法的出现,无疑给我们增添教学愉悦性和趣味性提供了可行性策略,为我们去枯燥、化乏味提供了有效帮助。下面,我结合这几年教学实践,谈谈愉悦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实践。
一、愉悦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愉悦教学法,又称快乐教学法,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1854年提出的“快乐教育”的思想在教学中的一种实践。其目的就是调动学生主体性,增强学习动机的一种内驱诱导策略。其本质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学习知识的愉悦感,启发思维的成就感。而这种愉悦感和成就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成功的喜悦,取得进步的快乐,兼具课堂教学和愉快教学两重性质,是我们在推进新课改实践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或一种理念,能真正帮助我们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有效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这种方法,有利于化枯燥为趣味,化静为动,让课堂对话更具有愉悦性。
二、愉悦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具体实践
实施愉悦教学法,要把其目的变为现实,增强学生愉悦感和成就感,需要我们营造愉悦和谐氛围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新颖有趣的策略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愉悦和学习快乐,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为此,我们可从这几个方面着力。
(一)增强课堂幽默恢谐性。幽默恢谐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教学活动中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需要语言来作为中介,同样的道理如果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会取得完全不一样的效果。道德与法治学科属于政治学科,其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语言没有语文学科的华丽和意境,因此怎样让学生既领会其中抽象的道理又能不觉语言的枯燥乏味,此时便考验一个教师的语言表达功力了,一个成熟机智的教师常常会运用幽默来化解这一矛盾。幽默不是天生的,这需要我们平时养成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的习惯,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能够在适当的时机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一些看似深刻的道理,达到喜剧化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听到幽默化的语言时将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对问题的理解和消化。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动力源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让学生增强自身主体积极性和能动性,有强烈的参与动机。为达到如此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应化“满堂讲”为活动,把教学真正实践为一种教学参与与对话,让学生在互动活动中学道德,践法提品德。如开展比赛、竞争、情境、体验等类似的活动,这样的活动,趣味性强,学生参与度高,他们就能从中感受到学习快乐。特别是情境策略、案例策略的实施,更让学生兴趣倍增。这几年教学实践告诉我,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该学科,我们就应充分发挥其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的作用,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中学,是最能将教学效果最大化的。
(三)实施生活化策略。打通教材与生活的通道,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能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实用性,增强分析问题的解决能力。又特别是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的开放性教学,更能让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而脱离了生活的政治只会是枯燥的,让学生感到厌烦。故而,在教学中,我们应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学有快乐。
(四)实施激励评价手段。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尊重、被赏识的需要。人的本性决定了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来自别人的赞美。初中学生的这种需要还非常强烈。因此,作为一线与学生对话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实施激励评价手段,用鼓励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这样有利于增添学生学习成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形成独立人格。尤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点及创造火花及时鼓励,对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有时学生提出了一些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问题,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的见解和说法甚至有些偏激,作为教师应该具体分析,对其中正确的观点及时予以肯定,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这一策略中,我们应分层设置教学目标,让后进学生也能体验到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学习快乐。这样才能更让初中学生们感受到教师的激励、表扬来自于一视同仁和真诚。这也给我们实施愉悦教学法有了良好的情感效应。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施愉悦教学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还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和道德践行力。以上这些,仅是笔者根据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进行的总结,这一切都是为了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成绩而进行的实践探究。
参考文献:
[1]李四春,愉悦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制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7年。
- 【发布时间】2021/12/4 14:41:43
- 【点击频次】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