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立足新课改 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作者】 随锦辉

【机构】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巩店学区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美术素养是指通过学校美术学科的培养,学生在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复杂问题及困难能够运用美术学科知识、技巧等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课程是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的重要课程。美术课堂应该是欢乐与愉悦的海洋,美术学习应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既可以在教室内进行,也可以扩大到校园,延伸到社会。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作用,达成课堂有效目标,要把新课改推进中取得的新理念、新方法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美术课程;课堂教学;美术素养;有效;方法
  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美术课堂,把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呢?下面我就简要谈几点有效策略:
  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新课改实践成果
  美术教学是学校质素教育的重要平台,担当着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任务。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排挤,之前作为一个非考试科目的美术,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今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感受到了其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故而对其进行了再认识。如何让美术教学重拾浓厚教学教改氛围,能象他们考试科目一样,成为我们着力研究的实践科目,就需要我们美术老师进一步努力。作为一个实践新课改的老师,我们要以依据新课标理念为指南,把新课改实践成果运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之中。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年的美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应加强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实践中,我们可以把生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感受美术的实用性中体验到美术学习的趣味性,产生强烈的美术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内驱下,使之学习主人,自觉发挥主体作用。
  2.创设美术教学情境。情境是新课改推进中获得的一种策略,是集趣味性和情景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在钻研教材时,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美。在初中生眼里,做游戏永远是快乐而有趣的,在热烈欢快的游戏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主题活动,并有意无意地观察到主题画面,头脑中印下生动的人物动态形象。当学生的活动感受,形象感受,记忆感受最鲜明时,只需稍加选择,就可确定自己的画面。再者,创造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美术的气氛中,无疑是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中的好方法。还有,绘画是用笔、线条、色彩、光线在纸上的空间组合,作用于人的眼睛,感染观者的心灵。而音乐则是用节奏、旋律、和声、强弱等手段,在乐器或声乐上进行组合,形成时间艺术,作用于人的耳朵,陶冶听者的情操。因此美术教学可将这两门息息相通的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创设了优良的教学情境,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情境辅助教学,在美术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用,特别是新知教学时,我们更要注重情境来施教,以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古以来,教育肩负着培养建设国家人才的重任,而当今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创造性人才。随着人们对教育观念的转化,学生是否具有创造力也已经成为检验教育成败与否的标准之一。作为美术教育来说,也应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进程中发挥其独特作用。
  1.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美术技能的指导和训练。我们说在美术课堂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用讲解绘画技能了,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绘画创作,教师的绘画指导和绘画训练还是十分有必要的。并且要引导学生关注绘画作品的欣赏,一边为学生展示那些名品佳作,一f边为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这些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的原因,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绘画各要素的认识,更清晰地了解它们各自的功能,如线条的使用、色彩的安排以及作品的布局等。学生掌握好这些基本要素的功能之后,还要进一步掌握基本法则在美的展现中的运用,这样学生会对如何构图产生更清楚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为学生详细讲解创作的步骤,以及每一步骤中所使用的绘画技巧。
  2.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力的形成提供必要条件。教师的绘画技能训练指导应该服务于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教师不能单纯地向学生介绍绘画技能,而是一步步引导孩子,比如作品想要展示什么?作品的布局是怎样的?为了更好地展现作品的主题,如何运用线条和颜色呢?教师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意图之后,再给予具体的指导,同时不要忘记随时激发孩子的创造性。
  3.要科学地评价学生的作品创作。学生的画作充满质朴和情趣,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纯真本性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所以评价学生的作品时一定要科学合理,坚决不能单纯凭借“孩子是否画得像”的评价标准,如果教师的评价方式不合理,不仅对学生创造力的形成没有丝毫的作用,更会严重扼杀学生的创造力。由于他们的绘画水平可能普遍不高,但他们的作品只要充满情趣,能够体现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不失为一幅好作品。所以,美术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孩子的心理规律和绘画特征,采用科学的评价态度对待孩子们的绘画作品,只要构思独特或者具有一定的创意,教师就要及时提出表扬,并指出学生的努力方向和期望。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提升学生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加深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兴趣和意愿,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美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综合发展。
  1.创造美的环境。开展美术活动需要设置区域环境,在创意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强学生对多种美术元素的灵活掌握和运用,从而构建出一个具有浓厚审美情趣的区域环境,加强学生对美的感知与创新。例如,教师可以将大自然作为对象,利用自然资源,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新,挖掘废物中存在的美,实现废物的美学利用;又或者利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激发学生在美术色彩中的创意灵感,完成对审美情趣区域环境的构建。通过多种多样的环境创意,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创意活动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
  2.选取美的素材。美源自于生活与自然。通过选取多元化的自然元素和富有趣味的生活元素。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活动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与自然,自主进行环境美的创造、素材美的选择、形式美的构建,以及形象美的塑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可以在享受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构建美的形式。开展创意美术活动,比如比赛、社会调查等,完成对创意美术活动开展形式的构建,完全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和美学功底,为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例如,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方式,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和思维的束缚,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能加强美术活动的审美情趣。
  4.塑造美的形象。创意美术活动,最注重的是其中的创造环节,在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往往都是借助多样的活动形式,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并在其中传达美的思想和意识。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美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形象美的塑造,使之富有童真和童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美学素养。例如,在进行关于乐器的创意制作活动的时候,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竹筒、陶土、铁盒等制作乐器的材料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审美,对所制作的乐器进行装饰点缀。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美术是塑造美的艺术,而想象力是促进美术无限发展的途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延伸、有效鼓励以及刺激感触等策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发展想象力,促进美术素养提升。由于学生的想象力也相对匮乏,这也是造成美术课堂中学生创作效果不佳的原因。因此,为了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基于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认知实况,以及生活情境等,实现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拓展延伸,联想生活场景。实际生活与学生的成长之间具有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场景也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一致。由于学生的学习经验还不足,对美术专业知识的认知也不健全,所以大多数学生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生活。因此,在美术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中的元素带入课堂之中,构建生活场景,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和联想,从而实现想象力的发展。显而易见,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情境的创建,让学生从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提高作品中的生命力,从而落实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有效鼓励,奠基想象基础。传统美术教学中,出于绘画难度以及学生现有绘画能力的考虑,教师常常给学生布置相同的绘画作业,而千篇一律的绘画内容,将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能一味地求“稳”,抹杀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而是应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个性化的绘画作品创作,这样才能使学生用画笔勾勒出更丰富多彩的作品,实现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鼓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自主绘画创作,给予学生想象创造的机会,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绘制新颖、个性的作品,为培养学生想象力提供基石。
  3.刺激感触,引导切身体会。相对于抽象的语言和概念而言,直观的体验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时,教师也应当优化课堂教学的模式,让学生以亲身实践的形式,直观感受“美”的塑造过程,从而推动学生对美的认知,拓宽学生的思路,实现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同时,以手工实践的形式来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更能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高效美术课堂的构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探究学生的所思所想,以便更有灵活性和趣味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美术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想象力的提升。
  总之,要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把新课改中获得的新方法、新技术应用于实践中,切忌穿新鞋走老路,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切记生搬硬套、枯燥无味。这样我们的美术教学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才能充分发挥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忠玲;;美术教育在核心素养教育下的革新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8年05期.
  [2]韩玉莹;;美术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年07期.
  [3]于群;;浅谈初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水平[J];中华少年;2019年14期.
  [4]张艳萍;;初中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一卷)[C];2017年.
  [5]崔艳青;;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5期.
  • 【发布时间】2021/12/4 14:53:07
  • 【点击频次】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