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双减”不减质,回归“音乐实践”才是硬道理
【关键词】 ;
【正文】 “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在校时间相对延长,为各学科老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如何借助“双减”东风,揭下音乐学科“阳春白雪”的面纱,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乐之者”?如何“双减”不减质,回归“音乐实践”呢?
怎样保证“双减”背景下做到学生综合素养的稳步进行?很多同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减轻练习,量少但要求更为精细化,保质保量完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那就意味着教授学科知识的老师自身也需要综合能力的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最后呈现的学习成果一定得比以往更加高质量;抓紧课堂的时间,准到教案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得咬文嚼字。作者进行了以下尝试,主要从提高练习设计质量进行阐述。
一、音乐学科精细化练习设计与实施
以培养乐合作、乐实践、乐创新的“三乐”锦门学子为目标,以优化练习为切入点,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为保障,积极探索“减负增效”,减的是负担,不减的是质量。“音乐实践”并非局限于唱、奏、跳、识谱、听力训练等美育教育,其目标不在于音乐知识的累积或听觉能力的短时间迅速提升,实现的是通过音乐实践获得的音乐经验,满足学生成为音乐工作者、爱好者、欣赏者需要的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态度,同时培养学生自律、勤奋的良好习惯。
(一) 音乐学科练习有奇招
对于音乐知识或演唱技巧的掌握,不同层次的孩子掌握速度和深浅不一致。 对于中段的学生,音乐练习的设计与实践要围绕单元主题,开展主题探究性练习;要融合学科知识与个性创意,开展创作性练习;要与校园生活搭建桥梁,开展活动性长练习。个性化练习应该是打破学科边界、链接生活场景、激发多元学习,提升综合素养的。完成练习的形式可以有:图文并茂式、文字撰写式、迷你调查式、大人访谈式、歌舞表演式、媒体播报式等。
1.记录伴随音乐随堂的愉悦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要紧抓“双基”,把知识的学习和艺术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开展音乐知识随堂竞答、音乐演唱随堂展示等举措,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音乐理论知识要有前瞻性,眼光要长远,思想上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不是非得到了哪个学习年龄,才能讲给学生听;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音乐记录本,将音乐知识有序地记在本子上。如图:
2.音乐练习形式多样
(1)“每堂一曲”听力练习
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每天熟悉一首音乐作品的练习目标。课堂上,老师唱旋律或播放该歌曲的欣赏版本,学生来抢答是哪首熟悉的歌曲,让学生又一次巩固音乐的相关知识。
(2)“经典咏流传”欣赏练习
回家观看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用歌声唱响古诗,传承经典文化。并根据古诗词歌曲的创作背景、历史年代、典故出处,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如图:
小梁,三年级,酷爱音乐,音准和节奏都非常优秀,每天脸上都洋溢着甜甜的微笑,在学校做广播操,播放音乐时,他激情满满地带动全班同学在跟着唱广播操歌曲;每周颁发明星班级牌时,播放音乐,他双手拍打节奏。
有一天,小梁:“老师,你会不会唱经典咏流传节目里面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我觉得那首歌非常好听,我会唱,我想唱给您听。”
我:“小梁,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很喜欢这首歌曲吗?”
小梁:我看哭了,里面有个小朋友和我差不多大,得了病,不能站立,还有这首歌曲的创作者也是得了同样病的女孩子,只有一只手指能动,却顽强地写了40多首歌曲出来,我很感动。
我:“那些小朋友与命运抗争、不畏病魔的精神让你感动了是吧?”
小梁:“是的,这首歌曲本身也很好听,所以想唱给您听,分享一下。”
我:“好的,那唱吧。”
我当时也湿润了眼眶。
小梁唱完后,我拉着小梁的手说道:“你唱得很好,你要学习那个小男孩儿的顽强精神,在学习中不害怕挫折。”小梁点了点头
从这一件小事来说,音乐的本质是什么?音乐练习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全能型人才,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而是回归到音乐的本质上来——实践,通过音乐实践获得的音乐经验,满足学生成为音乐工作者、爱好者、欣赏者需要的目标。
二、 延时服务——合唱练习显特色
我们要始终贯彻落实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学重中之重,注重备课的精细化、教学的规范化、教学语言的标准化,加大延时服务的有效度。
(一)随堂练习过程体验
合唱课中,布置音乐即兴识谱,唱旋律,唱歌词练习,定时两分钟内检查。
如图:
(二)课后练习不留缝
唱课后,播放事先录好的旋律音频,教师在学生尝试挨个进行点评,促使学生在下一节合唱课堂中能有质量的演唱。如图:
三、正面评价评价形式多样
(一)评价标准
1.音准:把握横向(旋律)与纵向(和声)音准的能力;
2作品细节的掌握:节奏、速度、力度、风格及乐谱提示的准确、熟练程度;
3.音质:根据作品需要所表现的音色变化,歌唱的用声能力和音质的美感;
4.艺术表现力:通过演唱作品所表现出在情感层次、舞台效果等诸方面的综合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评价形式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
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科学性。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可采用自评的方式,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因此,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
学生的自评、生生之间的互评,可以多渠道地获取改进音乐教学的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但评价活动不宜过多,尽量简化评价过程,防止流于形式。
四、结语
音乐练习带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进行音乐练习设计时一定要做到内容独特、形式新颖、有挑战性、易于操作,这样的音乐练习形式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欢迎,使学生在练习的完成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促进个性化的发挥,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实现让音乐回归到“实践”的原点。
怎样保证“双减”背景下做到学生综合素养的稳步进行?很多同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减轻练习,量少但要求更为精细化,保质保量完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那就意味着教授学科知识的老师自身也需要综合能力的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最后呈现的学习成果一定得比以往更加高质量;抓紧课堂的时间,准到教案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得咬文嚼字。作者进行了以下尝试,主要从提高练习设计质量进行阐述。
一、音乐学科精细化练习设计与实施
以培养乐合作、乐实践、乐创新的“三乐”锦门学子为目标,以优化练习为切入点,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为保障,积极探索“减负增效”,减的是负担,不减的是质量。“音乐实践”并非局限于唱、奏、跳、识谱、听力训练等美育教育,其目标不在于音乐知识的累积或听觉能力的短时间迅速提升,实现的是通过音乐实践获得的音乐经验,满足学生成为音乐工作者、爱好者、欣赏者需要的目标;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态度,同时培养学生自律、勤奋的良好习惯。
(一) 音乐学科练习有奇招
对于音乐知识或演唱技巧的掌握,不同层次的孩子掌握速度和深浅不一致。 对于中段的学生,音乐练习的设计与实践要围绕单元主题,开展主题探究性练习;要融合学科知识与个性创意,开展创作性练习;要与校园生活搭建桥梁,开展活动性长练习。个性化练习应该是打破学科边界、链接生活场景、激发多元学习,提升综合素养的。完成练习的形式可以有:图文并茂式、文字撰写式、迷你调查式、大人访谈式、歌舞表演式、媒体播报式等。
1.记录伴随音乐随堂的愉悦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要紧抓“双基”,把知识的学习和艺术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开展音乐知识随堂竞答、音乐演唱随堂展示等举措,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音乐理论知识要有前瞻性,眼光要长远,思想上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不是非得到了哪个学习年龄,才能讲给学生听;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音乐记录本,将音乐知识有序地记在本子上。如图:
2.音乐练习形式多样
(1)“每堂一曲”听力练习
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每天熟悉一首音乐作品的练习目标。课堂上,老师唱旋律或播放该歌曲的欣赏版本,学生来抢答是哪首熟悉的歌曲,让学生又一次巩固音乐的相关知识。
(2)“经典咏流传”欣赏练习
回家观看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用歌声唱响古诗,传承经典文化。并根据古诗词歌曲的创作背景、历史年代、典故出处,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如图:
小梁,三年级,酷爱音乐,音准和节奏都非常优秀,每天脸上都洋溢着甜甜的微笑,在学校做广播操,播放音乐时,他激情满满地带动全班同学在跟着唱广播操歌曲;每周颁发明星班级牌时,播放音乐,他双手拍打节奏。
有一天,小梁:“老师,你会不会唱经典咏流传节目里面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我觉得那首歌非常好听,我会唱,我想唱给您听。”
我:“小梁,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很喜欢这首歌曲吗?”
小梁:我看哭了,里面有个小朋友和我差不多大,得了病,不能站立,还有这首歌曲的创作者也是得了同样病的女孩子,只有一只手指能动,却顽强地写了40多首歌曲出来,我很感动。
我:“那些小朋友与命运抗争、不畏病魔的精神让你感动了是吧?”
小梁:“是的,这首歌曲本身也很好听,所以想唱给您听,分享一下。”
我:“好的,那唱吧。”
我当时也湿润了眼眶。
小梁唱完后,我拉着小梁的手说道:“你唱得很好,你要学习那个小男孩儿的顽强精神,在学习中不害怕挫折。”小梁点了点头
从这一件小事来说,音乐的本质是什么?音乐练习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全能型人才,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而是回归到音乐的本质上来——实践,通过音乐实践获得的音乐经验,满足学生成为音乐工作者、爱好者、欣赏者需要的目标。
二、 延时服务——合唱练习显特色
我们要始终贯彻落实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教学重中之重,注重备课的精细化、教学的规范化、教学语言的标准化,加大延时服务的有效度。
(一)随堂练习过程体验
合唱课中,布置音乐即兴识谱,唱旋律,唱歌词练习,定时两分钟内检查。
如图:
(二)课后练习不留缝
唱课后,播放事先录好的旋律音频,教师在学生尝试挨个进行点评,促使学生在下一节合唱课堂中能有质量的演唱。如图:
三、正面评价评价形式多样
(一)评价标准
1.音准:把握横向(旋律)与纵向(和声)音准的能力;
2作品细节的掌握:节奏、速度、力度、风格及乐谱提示的准确、熟练程度;
3.音质:根据作品需要所表现的音色变化,歌唱的用声能力和音质的美感;
4.艺术表现力:通过演唱作品所表现出在情感层次、舞台效果等诸方面的综合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评价形式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
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科学性。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可采用自评的方式,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因此,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
学生的自评、生生之间的互评,可以多渠道地获取改进音乐教学的信息,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但评价活动不宜过多,尽量简化评价过程,防止流于形式。
四、结语
音乐练习带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进行音乐练习设计时一定要做到内容独特、形式新颖、有挑战性、易于操作,这样的音乐练习形式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受到学生欢迎,使学生在练习的完成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水平,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促进个性化的发挥,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实现让音乐回归到“实践”的原点。
- 【发布时间】2022/1/11 22:18:42
- 【点击频次】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