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德育中强化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感恩是一种认识,一种情感,一种行动。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感恩意识,还能让学生有良好品德,有知恩、感恩、报恩的实践行为。
关键词:学校德育;感恩意识;培养;强化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属于思想品德教育范畴。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和感恩能力,在全面践行五育并举新要求的今天,其意义非凡。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发现,很多小学生感恩意识并没有随着社会发展而提高,相反还相当缺失,认为他所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这种不懂感恩、不想感恩、拒绝感恩的意识表现越来越严重,有悖于我们传统美德中“怀感恩之心,行回报之举,树立知恩图报行为风范”的要求,这对于他们将来就业、工作是很不利的。因此,在加强学生德育建设的当下,我们应强化学生感恩教育,想方设法提高他们感恩意识,让他们在形成良好品德的同时,也有知恩、感恩、报恩的实践行为。
一、从尊重入手,触发感恩意识
感恩的前提,必须学会尊重。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就要尊重他们身边最亲近的人——父母,然而,一些学生认为,父母为他们提供良好生活和条件是理所当然的,不能满足他们买这买那要求才是不对的。前不久,有几位家长电话向我反映,说学生长大了,不听话了,凡事都自作主张。父母在某些事上给他建议或提醒,他们就嫌父母啰嗦,气势汹汹地顶撞,根本不尊重父母。认为父母为他们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从不关心和理解父母的心。的确,当今小学生严重缺乏尊重之心和感恩意识的不在少数。
现在,独生子女多,父母宠爱孩子,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给留着,买手机就照买,名牌衣鞋穿起,想要钱就尽量满足。这种无条件、无限制地给予,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反而还助长了他们不良脾气的形成。大多数父母抱着“再穷不能穷孩子”的传统观念,致使很多学生不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不体谅父母的艰辛,父母节衣缩食供他们上学,他们却认为理所当然。种种现象和案例,让我意识到,加强对学生感恩教育应该是学校德育最紧迫的一件大事。而有效方法就是从家庭出发,从尊重父母开始,教育学生尊重父母的劳动、养育。再推广到学校,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同学的帮助和惠及从小事做出,对给自己恩惠的人产生由衷谢意和真诚加报。
二、心系感恩,铸造人间真情
感恩,来自于心理的满足,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它能促进相互信任、理解、尊重,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那你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为此,让学生在得到别人的关爱与帮助时心怀感恩,意义就显得特别重要。
人类是在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中生存和发展的,马克思曾说过:“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我国自古就有知恩图报的美德,并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格言。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父母有养育之恩,老师有教育之恩,社会有关爱之恩,祖国有呵护之恩,感恩应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将“感恩”教育摆在德育重要位置,这对学生、家长、学校都有好处。面对今天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淡化,学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思考如何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重技能培养,轻育人,忽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样是极其错误的,把德育课程当成副科的做法更不可取,而即使有德育,也存在着大而泛的说教思想,说得多,实践得少,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更不注重感恩意识培养。因此,学生和教师对于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在思想上都不重视,就导致了教育者和学生对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不能感同身受。所以,感恩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重视。
三、创新策略,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为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我们应创新策略,以德育为阵地,引领学生在发展技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同时,也提升感恩意识。
(一)环境熏陶法。利用环境进行宣传教育,让校园里洋溢着浓浓的感恩之情。充分利用广播,播放感恩的诗歌、散文、故事、歌曲;悬挂以感恩为主题的标语;在宣传栏张贴以感恩为主题的诗歌、散文、故事等;创办以感恩为主题的墙报、黑板报,让学生置身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时刻受到感恩的熏陶,感受着浓郁的情感氛围,感悟着校园环境所传递的感恩之情。
(二)故事教育法。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励志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讲解或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道理。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生动有趣,吸引力大,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感恩典范,有较强的榜样引领作用,对学生就会有感染教育作用。讲完故事后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或直接谈看法,老师最好是加以评述来达到教导学生的目的。
(三)实践锻炼法。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激身边的人和事开始,感激父母的养育、教诲,感激老师的导航、栽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进而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恩祖国,感谢一切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过心血、汗水、提供过服务和帮助的人。
总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就必须强化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让学生从小学会感恩,懂重感恩,为将来身体力行报恩打下良好的意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审,培养学生感恩情怀的实践策略[J].黑河教育,2019年。
关键词:学校德育;感恩意识;培养;强化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属于思想品德教育范畴。加强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和感恩能力,在全面践行五育并举新要求的今天,其意义非凡。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发现,很多小学生感恩意识并没有随着社会发展而提高,相反还相当缺失,认为他所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这种不懂感恩、不想感恩、拒绝感恩的意识表现越来越严重,有悖于我们传统美德中“怀感恩之心,行回报之举,树立知恩图报行为风范”的要求,这对于他们将来就业、工作是很不利的。因此,在加强学生德育建设的当下,我们应强化学生感恩教育,想方设法提高他们感恩意识,让他们在形成良好品德的同时,也有知恩、感恩、报恩的实践行为。
一、从尊重入手,触发感恩意识
感恩的前提,必须学会尊重。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就要尊重他们身边最亲近的人——父母,然而,一些学生认为,父母为他们提供良好生活和条件是理所当然的,不能满足他们买这买那要求才是不对的。前不久,有几位家长电话向我反映,说学生长大了,不听话了,凡事都自作主张。父母在某些事上给他建议或提醒,他们就嫌父母啰嗦,气势汹汹地顶撞,根本不尊重父母。认为父母为他们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从不关心和理解父母的心。的确,当今小学生严重缺乏尊重之心和感恩意识的不在少数。
现在,独生子女多,父母宠爱孩子,凡事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给留着,买手机就照买,名牌衣鞋穿起,想要钱就尽量满足。这种无条件、无限制地给予,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反而还助长了他们不良脾气的形成。大多数父母抱着“再穷不能穷孩子”的传统观念,致使很多学生不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不体谅父母的艰辛,父母节衣缩食供他们上学,他们却认为理所当然。种种现象和案例,让我意识到,加强对学生感恩教育应该是学校德育最紧迫的一件大事。而有效方法就是从家庭出发,从尊重父母开始,教育学生尊重父母的劳动、养育。再推广到学校,要求学生尊重老师、同学的帮助和惠及从小事做出,对给自己恩惠的人产生由衷谢意和真诚加报。
二、心系感恩,铸造人间真情
感恩,来自于心理的满足,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它能促进相互信任、理解、尊重,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成功学家安东尼指出:“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接受别人的恩惠,不管是礼物、忠告或帮忙,那你应该抽出时间,向对方表达谢意。为此,让学生在得到别人的关爱与帮助时心怀感恩,意义就显得特别重要。
人类是在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中生存和发展的,马克思曾说过:“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我国自古就有知恩图报的美德,并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格言。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父母有养育之恩,老师有教育之恩,社会有关爱之恩,祖国有呵护之恩,感恩应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将“感恩”教育摆在德育重要位置,这对学生、家长、学校都有好处。面对今天学生的感恩意识逐渐淡化,学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思考如何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重技能培养,轻育人,忽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样是极其错误的,把德育课程当成副科的做法更不可取,而即使有德育,也存在着大而泛的说教思想,说得多,实践得少,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更不注重感恩意识培养。因此,学生和教师对于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在思想上都不重视,就导致了教育者和学生对感恩只停留在形式上,不能感同身受。所以,感恩教育是当前学校德育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重视。
三、创新策略,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为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我们应创新策略,以德育为阵地,引领学生在发展技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同时,也提升感恩意识。
(一)环境熏陶法。利用环境进行宣传教育,让校园里洋溢着浓浓的感恩之情。充分利用广播,播放感恩的诗歌、散文、故事、歌曲;悬挂以感恩为主题的标语;在宣传栏张贴以感恩为主题的诗歌、散文、故事等;创办以感恩为主题的墙报、黑板报,让学生置身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时刻受到感恩的熏陶,感受着浓郁的情感氛围,感悟着校园环境所传递的感恩之情。
(二)故事教育法。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励志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讲解或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道理。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生动有趣,吸引力大,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感恩典范,有较强的榜样引领作用,对学生就会有感染教育作用。讲完故事后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或直接谈看法,老师最好是加以评述来达到教导学生的目的。
(三)实践锻炼法。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激身边的人和事开始,感激父母的养育、教诲,感激老师的导航、栽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进而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恩祖国,感谢一切为了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过心血、汗水、提供过服务和帮助的人。
总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就必须强化学生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让学生从小学会感恩,懂重感恩,为将来身体力行报恩打下良好的意识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审,培养学生感恩情怀的实践策略[J].黑河教育,2019年。
- 【发布时间】2022/1/11 22:20:07
- 【点击频次】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