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利用语文教材特点加强德育渗透
【关键词】 ;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语文这门工具性和思想性兼容的学科,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让他们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高洁品性的写照,篇篇是作者思想道德的体现,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因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有的课文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文化的灿烂,人民的智慧、勤劳,如《长城》、《赵州桥》等;有的课文则讴歌了革命先烈热爱祖国、英勇献身的精神,如《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等;还有的课文颂扬了人与人之间尊重互助、诚实守信的美德,如《掌声》、《我不能失信》……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种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在充分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德育思想,做到“文道统一”。
一、 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思想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
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呢?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对台湾人民实行奴化教育,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而对亲身感受这一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感情的语文课的学生来说,也是终身“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思想
语言是思想的体现,任何思想都是借丰富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就成为表达文章思想感情和观点的点睛之笔。所以,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越透彻,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也就越深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重点词句,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如在教《詹天佑》时,学生对詹天佑修筑铁路的爱国壮举难以理解。为此,我抓住“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句话,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没有出世”隐含着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蔑视,他们认为中国人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段路的工程。通过对这句话的深入剖析,学生不但意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且懂得了詹天佑克服各种困难,提前使铁路全线竣工,是为了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长中国人民的志气,灭帝国主义者的威风。这样,学生对詹天佑所产生的敬仰之情,就升华为勤奋学习、准备将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爱国热情。
三、 在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思想
课文的思想内容,都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反映出来的。小学语文教材,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为革命事业献身的黄继光、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鲁迅、诚实守信的宋庆龄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要让学生在与一位位高尚人物一步步的接触、了解、感动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老炊事班长三次“笑”的外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老班长端来鱼汤,“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他还“摸了摸嘴”,假装先喝了。这是为了动员三个小病员愉快地喝鱼汤。第二次,老班长见到三个小病员都端着鱼汤不喝下去(小梁知道老班长没有喝鱼汤),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喝下去”。第三次,老班长看着他们喝完了鱼汤,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让学生懂得老班长为了挽救三个小病员的生命、帮助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使学生不仅感受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也体会到老班长忠于革命、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 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思想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语言、直观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创设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诱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使之唤起各种感知觉,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讲述中,我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课文插图:在邱少云周围,枯草在燃烧,浓烟滚滚;火苗直趁风势乱窜,发出“毕毕剥剥”的声音;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背后的棉衣在烧着,发出了浓重的焦味。这时的邱少云强忍住火烧的极大痛苦,右手紧握着枪,左手死死抓住地上的土块,紧咬住牙(下转第36页)(上接第37页)根、闭着嘴唇,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眼睛盯着敌人的碉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包括手势、表情和摹声技巧,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想象当时火势之迅速、猛烈,邱少云处境的危险,思考邱少云为什么还“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进而认识到邱少云严守纪律、英勇牺牲的力量源泉,就在于对祖国、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憎恨。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在如临其境中感受了邱少云这一英雄形象的崇高品质,从而自觉地以邱少云为榜样,增强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
五、 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思想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思想感情的品味,塑造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描述了桂林山水秀丽的景色。词语优美,句式整齐,运用贴切的排比、比喻,使课文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中,我运用教材的插图、幻灯图片和录音带,在帮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轻快、有节奏来朗读第二、三节。学生通过生动地朗读,那桂林山的奇,漓江水的美,就进入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境之中。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在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如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而是蕴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只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深入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学情,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描述的一幅幅壮美的景象、刻画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文章不是无情物”,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高洁品性的写照,篇篇是作者思想道德的体现,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因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有的课文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文化的灿烂,人民的智慧、勤劳,如《长城》、《赵州桥》等;有的课文则讴歌了革命先烈热爱祖国、英勇献身的精神,如《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等;还有的课文颂扬了人与人之间尊重互助、诚实守信的美德,如《掌声》、《我不能失信》……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种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在充分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德育思想,做到“文道统一”。
一、 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思想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
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呢?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对台湾人民实行奴化教育,不准台湾人民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而对亲身感受这一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感情的语文课的学生来说,也是终身“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思想
语言是思想的体现,任何思想都是借丰富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就成为表达文章思想感情和观点的点睛之笔。所以,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越透彻,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也就越深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重点词句,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如在教《詹天佑》时,学生对詹天佑修筑铁路的爱国壮举难以理解。为此,我抓住“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句话,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还没有出世”隐含着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蔑视,他们认为中国人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修筑从北京到张家口这段路的工程。通过对这句话的深入剖析,学生不但意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且懂得了詹天佑克服各种困难,提前使铁路全线竣工,是为了给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长中国人民的志气,灭帝国主义者的威风。这样,学生对詹天佑所产生的敬仰之情,就升华为勤奋学习、准备将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爱国热情。
三、 在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思想
课文的思想内容,都是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反映出来的。小学语文教材,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为革命事业献身的黄继光、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鲁迅、诚实守信的宋庆龄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要让学生在与一位位高尚人物一步步的接触、了解、感动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老炊事班长三次“笑”的外表,体会他的内心世界:第一次,老班长端来鱼汤,“笑着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他还“摸了摸嘴”,假装先喝了。这是为了动员三个小病员愉快地喝鱼汤。第二次,老班长见到三个小病员都端着鱼汤不喝下去(小梁知道老班长没有喝鱼汤),便“收敛了笑容”,严厉地说:“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喝下去”。第三次,老班长看着他们喝完了鱼汤,便“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这让学生懂得老班长为了挽救三个小病员的生命、帮助他们走出草地的良苦用心,使学生不仅感受到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也体会到老班长忠于革命、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 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思想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语言、直观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创设与课文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诱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使之唤起各种感知觉,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讲述中,我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课文插图:在邱少云周围,枯草在燃烧,浓烟滚滚;火苗直趁风势乱窜,发出“毕毕剥剥”的声音;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背后的棉衣在烧着,发出了浓重的焦味。这时的邱少云强忍住火烧的极大痛苦,右手紧握着枪,左手死死抓住地上的土块,紧咬住牙(下转第36页)(上接第37页)根、闭着嘴唇,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眼睛盯着敌人的碉堡……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我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包括手势、表情和摹声技巧,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想象当时火势之迅速、猛烈,邱少云处境的危险,思考邱少云为什么还“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进而认识到邱少云严守纪律、英勇牺牲的力量源泉,就在于对祖国、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憎恨。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在如临其境中感受了邱少云这一英雄形象的崇高品质,从而自觉地以邱少云为榜样,增强集体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
五、 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思想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思想感情的品味,塑造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描述了桂林山水秀丽的景色。词语优美,句式整齐,运用贴切的排比、比喻,使课文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中,我运用教材的插图、幻灯图片和录音带,在帮助学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轻快、有节奏来朗读第二、三节。学生通过生动地朗读,那桂林山的奇,漓江水的美,就进入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境之中。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在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进行的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如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而是蕴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只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深入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学情,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材中描述的一幅幅壮美的景象、刻画的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讲述的一件件具体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高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 【发布时间】2022/1/11 22:26:02
- 【点击频次】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