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实施的主渠道,在人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并且将继续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导入,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一堂课的导入设计得好与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到这堂课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非正式访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不同年级导入方法的设计和选择,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和课型的不同设计和选择导入方法,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设计和选择导入方法,以及教学导入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从四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案例介绍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课导入;导入设计
一、谈话导入法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利用与学生的谈话来导入新课。比如:在讲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之前都学过100以内数的认识,都知道了一个一个地数,10 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今天我们就突破一下对数的认识,看看1000以内的数我们怎样去数呢?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呀。看看谁能用最聪明的方法来数1000以内的数。”虽然是几句简短的语言交流,其实已经画龙点睛地把本节课的内容呈现出来了,并为学生的探索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激疑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的导入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课始,吴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分桃子,而且要求学生不许说话,只能用掌声来表示分得的桃子数量。“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几个?”“啪一啪!”学生用两声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呢?”“啪!”掌握依然响亮。最后“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该怎么表示。学生到了“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不得”的愤懑状态了,然后吴老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这半个桃子,孩子们有的画图,有的写字……当学生用已有的方式不能表示这半个桃子时,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对于新知的探索就显得急不可待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就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这样的情境创设以其“挑战性”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学生的心从平静到波澜跌宕起伏,主动学习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了。
三、直观导入
教师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程序的导入方法。直观导入的优点是开门见山,教师简洁明快地讲述和设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一些物体,如铅笔盒、字典、粉笔盒、砖块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是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到底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四、情境导入
教育家托儿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活泼、富有挑战的学习材料。选什么样的材料,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
本人在教学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大家平时喜欢到操场上去玩吗?最喜欢玩什么?
师:出示本班学生校园生活情景图。
师: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此案例中第一个层次通过谈话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下一步创设情境埋下伏笔。第二个层次把课本中学生在操场活动情景图换成本班学生在本校操场活动的情景图,让情景图“活”起来。这张幻灯片的出示,像磁石一样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然后从图中找到已经学过的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球体,接着很自然的过渡到—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图形朋友——角的认识(板书课题)。
五、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的意义”时,老师出示一面国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这是一面国旗,它的长是96厘米,宽是64厘米。根据这两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用除法对长和宽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时,美丽的国旗也使学生受了艺术美的熏陶。
六、巧妙设问导入
数学学习的乐趣在于用数学知识及技能来解决问题,当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境或新课题时,原有的知识与方法已不能解决问题,就必须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来解决。设问不是机械地搬出,而是巧妙地提出问题,诱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兴趣,激励学生从已知领域大胆深入未知世界,探求新知识、新技能。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一课,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教师巧妙地提出:“是不是两个图形的方格数相同,它们的面积就一定相等?”学生依据获得的知识自然齐声回答:“它们的面积相等。”“真的吗?”教师立刻出示两个方格数相同,但方格大小不同的图形,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强烈冲突。学生产生了学习的需要,他们就会情趣盎然地投入“面积单位”的学习之中。
总之,课堂导入要激励、唤醒、鼓舞,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老师应当在教学导入中丰富教学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最终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促使教学导入更具启发性、针对性、创新性以及简洁性,让导入成为整个课堂的良好开端。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课导入;导入设计
一、谈话导入法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利用与学生的谈话来导入新课。比如:在讲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之前都学过100以内数的认识,都知道了一个一个地数,10 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今天我们就突破一下对数的认识,看看1000以内的数我们怎样去数呢?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呀。看看谁能用最聪明的方法来数1000以内的数。”虽然是几句简短的语言交流,其实已经画龙点睛地把本节课的内容呈现出来了,并为学生的探索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激疑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的导入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课始,吴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分桃子,而且要求学生不许说话,只能用掌声来表示分得的桃子数量。“有4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几个?”“啪一啪!”学生用两声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呢?”“啪!”掌握依然响亮。最后“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该怎么表示。学生到了“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不得”的愤懑状态了,然后吴老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这半个桃子,孩子们有的画图,有的写字……当学生用已有的方式不能表示这半个桃子时,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对于新知的探索就显得急不可待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就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这样的情境创设以其“挑战性”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学生的心从平静到波澜跌宕起伏,主动学习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了。
三、直观导入
教师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程序的导入方法。直观导入的优点是开门见山,教师简洁明快地讲述和设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一些物体,如铅笔盒、字典、粉笔盒、砖块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是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到底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四、情境导入
教育家托儿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活泼、富有挑战的学习材料。选什么样的材料,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
本人在教学西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认识》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大家平时喜欢到操场上去玩吗?最喜欢玩什么?
师:出示本班学生校园生活情景图。
师: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此案例中第一个层次通过谈话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下一步创设情境埋下伏笔。第二个层次把课本中学生在操场活动情景图换成本班学生在本校操场活动的情景图,让情景图“活”起来。这张幻灯片的出示,像磁石一样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然后从图中找到已经学过的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球体,接着很自然的过渡到—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图形朋友——角的认识(板书课题)。
五、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的意义”时,老师出示一面国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这是一面国旗,它的长是96厘米,宽是64厘米。根据这两个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用除法对长和宽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在此基础上,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时,美丽的国旗也使学生受了艺术美的熏陶。
六、巧妙设问导入
数学学习的乐趣在于用数学知识及技能来解决问题,当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境或新课题时,原有的知识与方法已不能解决问题,就必须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来解决。设问不是机械地搬出,而是巧妙地提出问题,诱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兴趣,激励学生从已知领域大胆深入未知世界,探求新知识、新技能。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一课,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教师巧妙地提出:“是不是两个图形的方格数相同,它们的面积就一定相等?”学生依据获得的知识自然齐声回答:“它们的面积相等。”“真的吗?”教师立刻出示两个方格数相同,但方格大小不同的图形,从而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强烈冲突。学生产生了学习的需要,他们就会情趣盎然地投入“面积单位”的学习之中。
总之,课堂导入要激励、唤醒、鼓舞,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老师应当在教学导入中丰富教学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最终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促使教学导入更具启发性、针对性、创新性以及简洁性,让导入成为整个课堂的良好开端。
- 【发布时间】2022/1/11 22:29:35
- 【点击频次】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