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索
【关键词】 ;
【正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有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非同寻常,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宽松氛围
在新课改下,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行动上要和蔼平等地面对学生,;在语言上,告诉学生“课堂重在参与,回答错了没有关系,其他同学和老师可以帮助纠正”等等,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松上阵,尽可能给学生的回答创造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放得开,只有放开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才能碰撞出知识的火花,才更有利于思考问题。为了创造这种氛围,我们学校撤除了讲桌,目的就是要消除师生这种不平等的视觉差,要师生平等地交流,与学生融为一体。
二、开展浅处深问
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些浅显易懂,这种直白的知识对学生来讲并不具有什么挑战性。对此,教师应该从浅处深问,在无疑处激疑,则可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讲授“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内容时,学生对“国民政府的北伐”这一内容似乎极易掌握:既知道北伐的目的、对象;又清楚北伐的经过、结果,表面上仿佛“无疑”。及时设问:“南京政府的北伐在形式上是北伐战争的继续,但性质则完全不同,这如何理解?”“既然张作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为什么日军还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和济南惨案的发生,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虽一时答不上来,但引起了极大的兴趣。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典型代表发言交流,教师顺势对其准确引导,从而使他们排除了知识疑点,深层次理解了学习内容,迅速达成了学习目标。
三、突出教学重点
历史教学要围绕重点、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展开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此达到深化认知的目的。经过日积月累,学生就能在不断的认知、感悟中学会系统归纳,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在考试解题时能清楚考查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历史,了解过去,更要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的基本特点,在探究思考题、讨论题时能“有理说得清”,避免毫无根据的随意阐述。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突出重点,通过重点将前后要点衔接起来,引导学生系统认知。比如,在讲到《近代化的探索》一内容时,学生对中国的近代发展逐渐了解,更新了已有认知,相较于之前了解深入。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评述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之路。学生结合文本有条理地阐述,解答得很不错。以此为契机,笔者再次提问: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生马上有了答案,他们结合两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概括,清楚说明了理由。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突出了重点,明确了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探究,还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认知,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实现探究能力的提升。
四、诱导提问思维
在教学环节中,对问题进行思维障碍设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时对问题进行迂回的障碍设置,这样让学生短暂时间内不能作答,但是在思考过后,必然会对问题有所发现和研究。最常见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王安石的变法失败了但是商鞅成功了?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历史的改革的学习。,我们如何看待当今的改革?学生的思维可以不局限在传统的提问的方式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的能力,并且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领悟水平,保证了其思维的活力。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
五、进行升华认知
从认知发展阶段来划分,我们可以将人类认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知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知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完全不同的认识阶段,但两者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可靠与否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没有根据的认识。感性认识必须进经深化才能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历史教学首先应该是一个感性认识的过程,例如在中国近代遭受殖民侵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直观学习感受就是——屈辱、无奈、痛恨等。教师应该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面对这样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这样直接而感性的提问强化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感性认识。但是,历史最终的一个功能就是“以古鉴今”,所以历史教学必须要深化,也就是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接上面的例子,学生在清晰辨别对于中国近代被侵略史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感性认识之所以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借鉴。
六、应及时进行评价
学生回答问题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评价是每一个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主要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只有及时、科学、合理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评价的标准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效果。例如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这时教师及时加以评价:“这个同学问题回答又正确,声音又洪亮”。不经意的一句评价就使学生明白了教师对同学回答问题时声音的要求,于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争先效仿。这时的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起着导向作用。同样是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如果并没有刻意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误区:只要问题回答正确,声音大小无所谓。由此可见,及时的评价是多么重要!
总之,课堂提问的优化是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改变枯燥局面,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还能引导学生开展多维思考,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提升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宽松氛围
在新课改下,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行动上要和蔼平等地面对学生,;在语言上,告诉学生“课堂重在参与,回答错了没有关系,其他同学和老师可以帮助纠正”等等,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松上阵,尽可能给学生的回答创造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放得开,只有放开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才能碰撞出知识的火花,才更有利于思考问题。为了创造这种氛围,我们学校撤除了讲桌,目的就是要消除师生这种不平等的视觉差,要师生平等地交流,与学生融为一体。
二、开展浅处深问
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些浅显易懂,这种直白的知识对学生来讲并不具有什么挑战性。对此,教师应该从浅处深问,在无疑处激疑,则可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讲授“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内容时,学生对“国民政府的北伐”这一内容似乎极易掌握:既知道北伐的目的、对象;又清楚北伐的经过、结果,表面上仿佛“无疑”。及时设问:“南京政府的北伐在形式上是北伐战争的继续,但性质则完全不同,这如何理解?”“既然张作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为什么日军还要制造皇姑屯事件?”“皇姑屯事件和济南惨案的发生,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虽一时答不上来,但引起了极大的兴趣。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典型代表发言交流,教师顺势对其准确引导,从而使他们排除了知识疑点,深层次理解了学习内容,迅速达成了学习目标。
三、突出教学重点
历史教学要围绕重点、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展开探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此达到深化认知的目的。经过日积月累,学生就能在不断的认知、感悟中学会系统归纳,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从而在考试解题时能清楚考查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历史,了解过去,更要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的基本特点,在探究思考题、讨论题时能“有理说得清”,避免毫无根据的随意阐述。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突出重点,通过重点将前后要点衔接起来,引导学生系统认知。比如,在讲到《近代化的探索》一内容时,学生对中国的近代发展逐渐了解,更新了已有认知,相较于之前了解深入。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评述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之路。学生结合文本有条理地阐述,解答得很不错。以此为契机,笔者再次提问: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学生马上有了答案,他们结合两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概括,清楚说明了理由。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突出了重点,明确了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探究,还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认知,促进知识结构的完善,实现探究能力的提升。
四、诱导提问思维
在教学环节中,对问题进行思维障碍设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时对问题进行迂回的障碍设置,这样让学生短暂时间内不能作答,但是在思考过后,必然会对问题有所发现和研究。最常见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王安石的变法失败了但是商鞅成功了?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历史的改革的学习。,我们如何看待当今的改革?学生的思维可以不局限在传统的提问的方式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的能力,并且不断的提高学生的领悟水平,保证了其思维的活力。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求异,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分析,既保持了思维的活力,又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
五、进行升华认知
从认知发展阶段来划分,我们可以将人类认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是认知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认知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获得的关于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完全不同的认识阶段,但两者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可靠与否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没有根据的认识。感性认识必须进经深化才能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历史教学首先应该是一个感性认识的过程,例如在中国近代遭受殖民侵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直观学习感受就是——屈辱、无奈、痛恨等。教师应该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面对这样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这样直接而感性的提问强化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感性认识。但是,历史最终的一个功能就是“以古鉴今”,所以历史教学必须要深化,也就是要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接上面的例子,学生在清晰辨别对于中国近代被侵略史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感性认识之所以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借鉴。
六、应及时进行评价
学生回答问题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评价是每一个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主要起着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只有及时、科学、合理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评价的标准不同往往会得到不同的效果。例如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这时教师及时加以评价:“这个同学问题回答又正确,声音又洪亮”。不经意的一句评价就使学生明白了教师对同学回答问题时声音的要求,于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争先效仿。这时的评价就像一根“指挥棒”,起着导向作用。同样是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如果并没有刻意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误区:只要问题回答正确,声音大小无所谓。由此可见,及时的评价是多么重要!
总之,课堂提问的优化是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改变枯燥局面,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还能引导学生开展多维思考,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提升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 【发布时间】2022/1/11 22:34:44
- 【点击频次】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