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小学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作为语文课堂实现新课标要求的促进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发展的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在实施中应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素养培养的同时也促进审美情趣和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实施;有效
审美教育不是语文课堂的外加,而是担当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从现行教材看,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篇名章,不仅语言优美而且饱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深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但这些具有很好的审美内涵之物不是“明摆着”的,需要执教者吃透教材,主动去发掘育人因素,注重审美的熏陶和培养,才可以成为审美育人的重要内容。那采用何种办法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其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孩子旳语文素养呢?带着这样的思考,随着新课改的脚步,我作出了如下探索。
一、品词析句,分析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鉴赏美
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教学时,可透过语言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透过优美的文辞、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去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去发现美、品尝美,鉴赏美。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的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世界,沁人心脾。再如《海上日出》文中对日出过程的描写,对不同情况下,太阳的形状、光亮、色彩、动态及周围事物的状态描写都十分准确、生动、传神,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独到的文笔把日出的过程写得仪态万象。所用词语十分恰当,耐人寻味,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所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美,继而使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模拟现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师可以通过优美而生动的讲述,直观形象的表演,多媒体课件呈现的美丽图文或视频动画,创设生动、形象、活泼的情境,使其置身于丰富、逼真的氛围中,接受多感官的刺激,形成美的表象和感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观潮》一课可以通过播放钱江潮的电视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
三、情境朗读,披文入情,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读书不得法,效果也不会好,可指导学生对文本迸行“美读”。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打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婉转处还他个婉转,诸如此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真实的情感,调动学生听觉和思维,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浮现于学生眼前。通过朗读练习,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面感知课文的内容,能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共鸣,进而悟出课文的真、善、美,情感得到感染和升华。例如,朗读《草原》一文,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学生可以闭目遐想,自己脑海中所呈现的就是“美丽草原”的景象。
四、剖析形象,驾驭情境,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人格美
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总能以其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唤起学生向善向上的高层次的自我追求;一个丑恶的形象总能让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自觉地用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新时代精神塑造自己的人格。老师要在言传身教中时刻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分辨美与丑、判断善与恶、识别真与伪,陶冶儿童的情操,进而追求美。例如,在利用多媒体出示董存瑞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图片时,分析品味董存瑞神态的刚毅、动作的果断、目光的坚毅、话语的激昂,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在誓死卫国时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唤起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也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
审美活动是情感为核心的,没有情感的审美活动是不存在的。教育要从诱发学生的情感入手,教师首先披文人境.全身心置于课堂之中,忘掉课外的喜怒哀乐,以美的表情、美的语言,把课文中的感情表现出来,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生也才随之动情入境,深化其对美的体验和理解。以“境中之情”去拨动学生的“胸中之情”,师生共同参与,双向交流,互相感染,从而达到与文本情感上的共鸣,让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剑,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科学中国人,2016年。
[2]雷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实施;有效
审美教育不是语文课堂的外加,而是担当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从现行教材看,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篇名章,不仅语言优美而且饱含了丰富的思想感情,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深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但这些具有很好的审美内涵之物不是“明摆着”的,需要执教者吃透教材,主动去发掘育人因素,注重审美的熏陶和培养,才可以成为审美育人的重要内容。那采用何种办法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其审美情趣,全面提高孩子旳语文素养呢?带着这样的思考,随着新课改的脚步,我作出了如下探索。
一、品词析句,分析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鉴赏美
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教学时,可透过语言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透过优美的文辞、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去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去发现美、品尝美,鉴赏美。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的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世界,沁人心脾。再如《海上日出》文中对日出过程的描写,对不同情况下,太阳的形状、光亮、色彩、动态及周围事物的状态描写都十分准确、生动、传神,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致、独到的文笔把日出的过程写得仪态万象。所用词语十分恰当,耐人寻味,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所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美,继而使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模拟现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师可以通过优美而生动的讲述,直观形象的表演,多媒体课件呈现的美丽图文或视频动画,创设生动、形象、活泼的情境,使其置身于丰富、逼真的氛围中,接受多感官的刺激,形成美的表象和感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观潮》一课可以通过播放钱江潮的电视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
三、情境朗读,披文入情,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读书不得法,效果也不会好,可指导学生对文本迸行“美读”。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打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婉转处还他个婉转,诸如此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抽象的文字变为真实的情感,调动学生听觉和思维,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浮现于学生眼前。通过朗读练习,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面感知课文的内容,能与作者心灵相通,产生共鸣,进而悟出课文的真、善、美,情感得到感染和升华。例如,朗读《草原》一文,可以了解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学生可以闭目遐想,自己脑海中所呈现的就是“美丽草原”的景象。
四、剖析形象,驾驭情境,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质人格美
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总能以其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唤起学生向善向上的高层次的自我追求;一个丑恶的形象总能让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自觉地用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新时代精神塑造自己的人格。老师要在言传身教中时刻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分辨美与丑、判断善与恶、识别真与伪,陶冶儿童的情操,进而追求美。例如,在利用多媒体出示董存瑞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图片时,分析品味董存瑞神态的刚毅、动作的果断、目光的坚毅、话语的激昂,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在誓死卫国时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唤起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也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
审美活动是情感为核心的,没有情感的审美活动是不存在的。教育要从诱发学生的情感入手,教师首先披文人境.全身心置于课堂之中,忘掉课外的喜怒哀乐,以美的表情、美的语言,把课文中的感情表现出来,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生也才随之动情入境,深化其对美的体验和理解。以“境中之情”去拨动学生的“胸中之情”,师生共同参与,双向交流,互相感染,从而达到与文本情感上的共鸣,让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剑,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科学中国人,2016年。
[2]雷鹄,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
- 【发布时间】2022/1/11 22:36:20
- 【点击频次】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