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核心素养下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参与意识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思想,这个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知识。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探索身边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作用。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关键不是改变数学知识,而是改变教学思想和方法,将数学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课堂生活化,扎实学生的数学基础。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不容易,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设计科学且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顺利的解决数学问题,并以此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水平。这对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高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参与应用意识和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
新的数学课程将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并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必须学会付诸于实践应用。学生应当具备对知识应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实现数学的真正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参与和应用意识。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重视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难以理解,其严谨的逻辑性更是让学生觉得数学高深莫测。如何使学生摆脱这种困惑,参与进来,取决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数学的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背景创设一些生动又直观的生活实例,常常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精力集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被动到主动,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例如在讲立体几何线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时,若直接讲解显然很枯燥难懂,我们可以这样创设情境:观察教室中的平行垂直关系,并让学生举例,教师纠错,完善想法,形成定理,再进一步巩固定理,当然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积极地组织数学竞赛活动,创建合适的教学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的潜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将这些教学方法长此以往的运用到数学的教学课堂中,必然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重视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和有效教学
新时代对数学老师的要求更高,除了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水平,还需要更多耐心,爱心,责任感,奉献精神等,它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肩负时代重任。
1、要将数学的实践教学重视起来,这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的促使学生使用五官、四肢等感官学习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建立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促使学生以此为基础,开展有效的数学思维活动。就需要数学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情况,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并制定合适的教学的策略。
2、积极地将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挖掘出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参与数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的探索学习数学知识。在数学课堂中引入生活中的数学游戏,让学生使用数学知识的方式进行游戏,刺激学生的好胜心和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力,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外的教学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学生完成数学的实践教学任务以后,数学老师要及时的了解实践学习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学模式的漏洞,并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调整。积极地组织数学竞赛活动,创建合适的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的潜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相长。
总之数学是一门非常灵活的科目,单单掌握一些知识定理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在实际中应用,如何体现它的价值,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主动学习数学,这需要数学教师不断努力和探究,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的力量。
结束语:数学老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就要积极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的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并对传统的教学课堂进行有效的创新。只有如此,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的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出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导位置。
- 【发布时间】2021/12/26
- 【点击频次】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