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中职语文新课标学科精神和核心素养的创新和重构

 

【作者】 李勇生 李银平

【机构】 四川省剑阁职业高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科研项目来源:广元市2019年教育科研职业教项目

  摘 要:2020年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更新指导思想,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语文学科精神,重构中职语文核心素养。新课标传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培养多种语文能力;贯彻课程思政原则,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传承文化,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上重构语文核心素养,提出新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课程思政、语文教学、社会生活、职业技能跨界融合、语文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培育核心素养途径。
  关键词:中职语文;2020课程标准;创新学科精神;重构核心素养
  2020年2月28日,教育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坚持中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基础上,新课标与时俱进地明确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对接、调整、特色语文课程体系,创新语文学科精神,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创新语文学科精神
  中国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在文明和文化传承中既是纽带也是工具。“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传播的媒介和载体,亦将中华文明进行升华和传承。
  1.传承两性,培养语文多种能力。
  2008年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大纲”对语文的两大特性的概括继承了语文“文以载道”“化成天下”的传统,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点。。
  进入新时代,我国完成了“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两个发展阶段,时下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关键时期需要语文课程继往开来,体现中职语文课程重要的使命和责任。新课标继续坚持语文学科的以“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要求,并将“工具性和人文性”定性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在工具能力、思维能力、职业能力基础上,将提升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能力,全面提倡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新课标对中职语文课程综合能力的要求,正是新时代职业人需要面临的问题,语文新课标应时而生,发挥了传承和创新的价值。
  2.课程思政,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标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终极目标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是培养对象的思想价值正能量取向,“怎样培养人”是培养手段的选择和适用,“为谁培养人”是“培养什么人”的衡量标准,把握住这三点就是把握教育的“道”。语文课程的“文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承担培养人的“道”,实现中华传统的“文道统一”。
  坚持课程思政,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体系,坚持培养接班人导向,构建语文职业核心素养模式。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职语文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工匠精神,助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丰富素质教育内涵,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3.传承文化,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传承优秀文化,坚持文化自信。新课标要求: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中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依靠的是对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和传承,中职语文遵守传承先进文化传承之道,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坚持中国文化育人,反过来中职语文教育又服务于中国文化自信。
  培养或服务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中职学校语文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思想意识教育、语文能力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培养对中华文化、精神的热爱,语文课程既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物质体现,又是中国优秀文化传递工具,还是优秀职业人才文化品格、精神力量和职业能力的孵化器。
  二、重构职业核心素养
  (一)语文课标的职业核心素养
  根据学科精神,新课标重构了中职语文的核心素养体系,其范畴是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
  1.语言理解与运用。
  基于中职语文实践的读写听说四大能力,循序渐进形成和发展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掌握并探讨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依靠语言的个体体验和经验,在语言环境和职业中正确有效运用语言开展交流沟通。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中职语文学习,形成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加强对文化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语言运用中的理解、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3.审美发现与鉴赏。
  通过中职语文学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对美好生活和事务的发现、体验、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及品质。审美发现与鉴赏是通过阅读、联想想象、品味、实践实现的,形式上以口语交流、书面表达、创作创造实现,从而获得语文学习的审美体验与审美鉴赏。
  4.文化传承与创新。
  通过中职语文中优秀文化内容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根植于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传承和发展的能力,同时,拓展文化视野吸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通过学习中外文化知识,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培育核心素养的途径
  1.课程思政:更新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两个切入点。
  中职语文大纲在课程性质中提出韵学科的人文性,2016年修订的语文大纲增加“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2020年课程标准在保留人文性基础上增加了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新课标的语文课程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是中职语文贯彻课程思政和职业精神的体现。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鲜明的思政内容,传承和发展了“文以载道”中的“道”;通过“职业道德、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培育学生健全人格、职业素养、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代表的职业精神,更是“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体现。
  2.跨界融合:结合语文教学、社会生活、职业技能三个维度。
  新课标提出,语文是必修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母语课,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语文课程服务和促进中职学校的说有学科和技能,实现语文教学、社会生活、职业技能培养的跨界融合,充分发挥出作用。
  从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融合角度,新课标除了在三个模块单元内容设计上保留实用文阅读、科普文阅读、中国先进文化阅读、语感与语言习得、思辨性阅读、微写作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教学内容。从语文教学和职业技能融合角度,新课标在职业模块明确增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科普作品选读等内容,加大了语文和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更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语文教学促进的就业、这也、创业和终身发展的能力。
  3.协同育人:打通语文课与专业课的两方配渠道。
  语文课和专业课的协同育人是新课标职教特色体现。区别于普教的升学课程单一模块界限,传统中职语文课程的职业性在应用能力(如应用文)培养得到体现,新课标还增加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内容,甚至在新课标下中职学校各专业还可以选取或增加专业性的职业规则、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标准的教学。
  新课标在协同育人上,坚持专业为本,不搞所有专业的通识性教材,正如现行的教材有文管类、工科类等不同的类别语文教材或学习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变化部分教学内容,尽可能针对学情因材施教。
  (三)重构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
  语文新课标(2020)中职语文教学新时代的教学航标,贯彻新时代课程思政原则,坚持课程立德树人,深刻理解语文学科精神和扎实开展核心素养培训,中职语文课程教学迎来新的发展。
  1.明确中职语文教育发展方向,推动中国教育改革,提升中国教育的质量。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发展,明确指出“中职教育”和“普高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中职教育”不是“普高教育”的附属。新的语文核心素养明确了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的内涵。故而,重构中职语文核心素养进一步明确了中职语文的地位,为中职语文教育指出了前进的方向,为中职教育构筑了一幅教育蓝图。
  2.适应时代和未来的需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世界日新月异,不断展示了人才的重要性。重构中职语文核心素养,是适应中职教育当下实际的需要,更是适应中国未来教育的需要。中职教育是文化课和专业课共同教授的教育模式,需要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有掌握实际操作,拥有高超的技能。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进步,极大可能的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的可能。
  3.推动中国素质教育发展,使中职学生找寻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自两千多年前,孔子创立私学开始,教育面向千家万户,不再是贵族的专属,尤其是“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更是我们今天中职教育的教育理念。中职学生相对来说,是不自信的,是自卑的,是学习者中的弱势群体。因此,我们不能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需要发现学生的优点,立足学生真实学情,尽可能的使中职学生成长为一位有价值的“人”。
  重构语文核心素养,有利于为中职学生照亮未来的可能,使中职学生找到属于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人生价值。
  总之,“创新语文精神,重构语文核心素养”是适应时代的需要,是立足学生实情,是立足中职教育的实际需要,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需要。落实更是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并不断走向繁荣富强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02/t20200226_
424148.html,2020-1-19.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8年版)[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0901/t20090106_
79143.html,2009-1-6.
  [3]]彭召军.中职语文落实核心素养的两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9,2(40):40-43.
  [4]吴晶、刘亦湛.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N].光明日报,2014-6-24(1).
  [5]魏本亚.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趋势——语文出版社新课标培训[R].江苏师范大学,2020-4-16.
  作者简介:李勇生,男,四川剑阁人,四川省剑阁职业高级中学校高级教师,文艺学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研究。李银平,女,四川剑阁人,四川省剑阁职业高级中学校,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 【发布时间】2022/3/22 20:21:07
  • 【点击频次】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