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幼儿集体荣誉感培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培养学前幼儿从小有为集体尽义务、做贡献、争荣誉的集体荣誉感对于将来成来合格的社会公民是有极其重要现实意义的。本文从引导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将个体荣誉与集体荣誉进行有机结合、增强幼儿为集体干事服务的主人翁意识和为幼儿创设集体争荣誉的实践平台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培养幼儿集体荣誉感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集体荣誉感;培养;有效方法
集体荣誉感是个体乐意为自己所在的集体积极做贡献争荣誉的道德情感。从本质上讲,集体荣誉感是一种约束力,有了它、就能使人有被服从和被执行的影响力。加强学前幼儿集体荣誉感培养就能使之在内心上产生一种能为集体服务就荣耀不能服务就自责的一种情感或者当做了有损于集体的事就感到有羞耻的内疚感。正是这种促发源自内心的情感才能使幼儿从心底燃起那种为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而奋斗的情感需要。有了这种需要,不论是园集体、还是班集体,他们都乐意为之而“顾大局”,讲服从。集体荣誉感也是进行集体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爱国主义基础教育的奠基石。因为一个孩子如果在小的时候处理好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就会使他长大后随时都考虑集体和国家的利益。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进行幼儿集体荣誉感培养的实践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在探索实践中找到了以下几个有效方法。
一、引导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要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重要的是要让幼儿在这个集体里感受到放松和快乐,感受到集体生活与小家庭生活的不一样,由此感受到集体这个大家庭的美好而产生向往之情。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就要引导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去感受这种快乐,体验这种与家庭不同的乐趣。为此,我们可创设和谐环境,让幼儿在集体这个大环境中去感受交往的乐趣、生活的乐趣,以及遵守规则的乐趣,从而萌发热爱集体的情感。实践路径有三种:一是在良好师幼关系建立的同时帮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二是给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平台和教育环境;三是幼儿融入集体生活后,要引导学习关心这个集体的其他成员,也就是其他小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帮助别人,让大家和睦相处,都能感受到集体带来的温暖。
二、将个体荣誉与集体荣誉进行有机结合
实践证明,人在成长过程中更关注个体荣誉,幼儿也例外。但是我们也发现,没有集体的“护佑”,个体荣誉的得来也是得不到保障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国际体育赛事就可得到证明。但对于幼儿来说,这一点他们是难以感受到的。为了将个体荣誉与集体荣誉进行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幼儿发展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或教育中将个体荣誉与集体荣誉进行捆绑式实施,其做法就是一人获了奖得了荣誉,其所在的组或班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分享。反过来就是集体得了荣誉每个人都有一份荣光,让幼儿从心底就有了集体赢我就赢、集体成功我也成功的积极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他们自然就会去关注他们所在的班或组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在班际比赛或组际竞争时,他们更会为此助威加油。同时,也要让他们从集体活动过程中明白“集体力量大”这个道理。
三、增强幼儿为集体干事服务的主人翁意识
集体成功,匹夫有责。要让幼儿知道人人都是为集体尽义务、做贡献的主体。而这种意识幼儿暂还不具备,需要我们创新策略以培养。其方法就是加强幼儿为集体干事服务主人翁意识培养有利于促进他们集体责任感地增强。为集体做事体现在方方面面,甚至一个动作或一句话。增强幼儿主人翁意识,其目的就是告诉他们心中要时时有集体,把集体放第一位。于是,在实践我经常对他们强调,走出小组,你就代表组,走出教室,你就代表这个班,走出这个园,你就代表这个园。你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直接影响你所在的集体。落实到生活中,我们可从低龄段开始实施,把幼儿分成五组,每组担任一周中某一天的值日活动。具体操作就是让值日的幼儿在餐后帮助教师收拾桌面和打扫清洁以及给班级的种植区浇水、督促其他幼儿入园离园向师生问好等多项活动。在值日中,各幼儿不但自己做得很好还帮助了其他幼儿科学有序地完成一日内活动。到了中班,年龄大一点了,我们还可以他们参与日常活动管理,督促其他幼儿洗手洗脸、戴口罩和睡午觉等;进入大班之后,更懂事一点了,我们就可采取半扶半放的政策让幼儿参与到更多的班级管理和园内管理中来,如督促幼儿相互问候、做好餐前准备、强化餐后清洁,督促幼儿叠好衣服。通过这样的长期训练,不仅增强了幼儿自身生活自理和学习能力还发展了服务集体的实践意识,增强了为集体干事服务的实践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他们就会自觉为集体尽义务作贡献。
四、为幼儿创设集体争荣誉的实践平台
(一)通过获得荣誉嘉奖,增强幼儿对集体的荣誉。能力培养离不开活动。实践中,应结合园内实际搭建平台,让幼儿人人都能参与到教师为他们创设的实践活动中来,尽可能通过合理化的竞争实现自我的价值,增强贡献感和荣誉感。
(二)幼儿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独自玩游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活动是否能够吸引幼儿,实践表明,有趣的游戏能够担此重任,还能使参与者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教师逐步引导幼儿由“独立游戏”到“共同游戏”。日常活动中,尽量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参加从中得到锻炼和体验满足,以并进一步得到认识自己的机会,形成积极的集体情感。
总之,学前幼儿教育培养不能少了集体荣誉感培养这一内容。作为教师,要创新方式,让集体荣誉感培养有多实践方式。但同时也要有恒心,因为这一道德情感的培养是需要滴水穿石般效果而“煎熬”出来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汤化春,重视培养儿童的集体荣誉感[J].安徽教育,1985年
[2]柳成梅,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J].黑河教育,2012年。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集体荣誉感;培养;有效方法
集体荣誉感是个体乐意为自己所在的集体积极做贡献争荣誉的道德情感。从本质上讲,集体荣誉感是一种约束力,有了它、就能使人有被服从和被执行的影响力。加强学前幼儿集体荣誉感培养就能使之在内心上产生一种能为集体服务就荣耀不能服务就自责的一种情感或者当做了有损于集体的事就感到有羞耻的内疚感。正是这种促发源自内心的情感才能使幼儿从心底燃起那种为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而奋斗的情感需要。有了这种需要,不论是园集体、还是班集体,他们都乐意为之而“顾大局”,讲服从。集体荣誉感也是进行集体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爱国主义基础教育的奠基石。因为一个孩子如果在小的时候处理好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就会使他长大后随时都考虑集体和国家的利益。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进行幼儿集体荣誉感培养的实践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在探索实践中找到了以下几个有效方法。
一、引导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要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重要的是要让幼儿在这个集体里感受到放松和快乐,感受到集体生活与小家庭生活的不一样,由此感受到集体这个大家庭的美好而产生向往之情。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就要引导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去感受这种快乐,体验这种与家庭不同的乐趣。为此,我们可创设和谐环境,让幼儿在集体这个大环境中去感受交往的乐趣、生活的乐趣,以及遵守规则的乐趣,从而萌发热爱集体的情感。实践路径有三种:一是在良好师幼关系建立的同时帮助幼儿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二是给幼儿创设良好的活动平台和教育环境;三是幼儿融入集体生活后,要引导学习关心这个集体的其他成员,也就是其他小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帮助别人,让大家和睦相处,都能感受到集体带来的温暖。
二、将个体荣誉与集体荣誉进行有机结合
实践证明,人在成长过程中更关注个体荣誉,幼儿也例外。但是我们也发现,没有集体的“护佑”,个体荣誉的得来也是得不到保障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国际体育赛事就可得到证明。但对于幼儿来说,这一点他们是难以感受到的。为了将个体荣誉与集体荣誉进行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幼儿发展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或教育中将个体荣誉与集体荣誉进行捆绑式实施,其做法就是一人获了奖得了荣誉,其所在的组或班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分享。反过来就是集体得了荣誉每个人都有一份荣光,让幼儿从心底就有了集体赢我就赢、集体成功我也成功的积极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他们自然就会去关注他们所在的班或组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在班际比赛或组际竞争时,他们更会为此助威加油。同时,也要让他们从集体活动过程中明白“集体力量大”这个道理。
三、增强幼儿为集体干事服务的主人翁意识
集体成功,匹夫有责。要让幼儿知道人人都是为集体尽义务、做贡献的主体。而这种意识幼儿暂还不具备,需要我们创新策略以培养。其方法就是加强幼儿为集体干事服务主人翁意识培养有利于促进他们集体责任感地增强。为集体做事体现在方方面面,甚至一个动作或一句话。增强幼儿主人翁意识,其目的就是告诉他们心中要时时有集体,把集体放第一位。于是,在实践我经常对他们强调,走出小组,你就代表组,走出教室,你就代表这个班,走出这个园,你就代表这个园。你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直接影响你所在的集体。落实到生活中,我们可从低龄段开始实施,把幼儿分成五组,每组担任一周中某一天的值日活动。具体操作就是让值日的幼儿在餐后帮助教师收拾桌面和打扫清洁以及给班级的种植区浇水、督促其他幼儿入园离园向师生问好等多项活动。在值日中,各幼儿不但自己做得很好还帮助了其他幼儿科学有序地完成一日内活动。到了中班,年龄大一点了,我们还可以他们参与日常活动管理,督促其他幼儿洗手洗脸、戴口罩和睡午觉等;进入大班之后,更懂事一点了,我们就可采取半扶半放的政策让幼儿参与到更多的班级管理和园内管理中来,如督促幼儿相互问候、做好餐前准备、强化餐后清洁,督促幼儿叠好衣服。通过这样的长期训练,不仅增强了幼儿自身生活自理和学习能力还发展了服务集体的实践意识,增强了为集体干事服务的实践能力。有了这样的能力,他们就会自觉为集体尽义务作贡献。
四、为幼儿创设集体争荣誉的实践平台
(一)通过获得荣誉嘉奖,增强幼儿对集体的荣誉。能力培养离不开活动。实践中,应结合园内实际搭建平台,让幼儿人人都能参与到教师为他们创设的实践活动中来,尽可能通过合理化的竞争实现自我的价值,增强贡献感和荣誉感。
(二)幼儿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独自玩游戏。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活动是否能够吸引幼儿,实践表明,有趣的游戏能够担此重任,还能使参与者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教师逐步引导幼儿由“独立游戏”到“共同游戏”。日常活动中,尽量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参加从中得到锻炼和体验满足,以并进一步得到认识自己的机会,形成积极的集体情感。
总之,学前幼儿教育培养不能少了集体荣誉感培养这一内容。作为教师,要创新方式,让集体荣誉感培养有多实践方式。但同时也要有恒心,因为这一道德情感的培养是需要滴水穿石般效果而“煎熬”出来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汤化春,重视培养儿童的集体荣誉感[J].安徽教育,1985年
[2]柳成梅,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J].黑河教育,2012年。
- 【发布时间】2022/3/22 20:23:14
- 【点击频次】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