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抓住“扶手”开展略读课文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需要注意的是,“略读”并不是“粗略的”或者“忽略的”阅读,“略读”与“精读”均是阅读的重要方式,学会“精读”是为了更好地“略读”。“略读”与“精读”一样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要明确略读课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对当前的略读教学中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抓住“扶手”开展教学。
一、“略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浩如烟海,而人一生的时间十分有限,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略读”和“精读”作为阅读的两种重要方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十分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扩充学生的阅读量,无论教材还是课外读物,都强调通过阅读来丰盈学生的内心世界,积淀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而阅读量的积累、阅读质量的保障都离不开“略读”的有效参与,学生是否具备“略读”能力更是直接关乎学生能否快速概括文章大意,与文本进行初步对话。因此,教师要从小学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二、“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精读”轻“略读”
叶圣陶说:“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由于小学语文考试侧重考查学生“精读课文”的能力,教师往往会花大量的课时和精力来为学生讲解“精读课文”,指导学生“精读”的方法,锻炼学生“精读”的能力,忽视了“略读课文”在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重要价值,没有意识到“略读”是检验学生是否熟练掌握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时“略读”文本也是检测学生阅读方法是否得当的最佳素材。
(二)“略读”方法指导不当
在“略读课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展方法指导时,出现了“精耕细作”和“草草了事”两极分化的尴尬局面:一种是教师把需要略读的课文当作精读课文来讲,给学生“纤悉无遗”的指导,不仅费时费力,还剥夺了学生锤炼自己阅读能力的机会,且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过多地干预,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另外一种是教师直接将“略读课文教学”理解成了“忽略教学”,不对学生进行任何指导,任学生盲目地、随意地、不带任何目的地阅读,学生对“略读课文”的阅读呈现出一种低效阅读的状态。
(三)将“略读”和“精读”割裂开来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还出现了“略读”“精读”各自为政的局面,为了保证教学进度,教师会先讲授“精读课文”,待“精读课文”讲解结束后,才开始“略读课文”的讲解。还有教师持有“只有先把所有的精读方法都讲完之后,才可以进行略读训练”的错误观念,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材的设计本就是“精读”“略读”相结合,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运用,它们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把两者割裂开来不仅会“事倍功半”,也不符合“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的教学原则。
三、“略读课文”教学指导策略
(一)“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肖川教授提出了“教学即情境的创设”的观点,认为学生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不仅可以给予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加强学生的“共情”能力,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有益思路。
(二)问题教学,为学生“略读”指明方向
在开展小学语文的“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把“略读”方式指导设定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调整对于“略读”的传统认知,意识到“略读课文”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疑是知之始”,教师在进行“略读课文”指导时,不妨采用问题教学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为学生“提纲挈领”的阅读指明方向,避免学生出现“盲目阅读”的问题。在开展“略读课文”教学时,笔者可以提前给学生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去思考,这些问题的设计既可以与文中的行文顺序保持一致,也可以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来设计。
(三)翻转教学,调动学生的阅读自主性
翻转教学作为一种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指教师将课堂内外的时间翻转过来,将传统的课上进行知识传递的过程放在课下来进行,将课下的、相较来说更为重要的知识的内化吸收过程放在课堂上来进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在教学“略读课文”时,采用翻转教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笔者在教学《永生的眼睛》这篇略读课文时,采用了翻转教学的方式。课文以“一家三口无条件地捐赠自己的眼角膜”为主线,故事内容简单易懂,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文章内容有个大体的把握,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不太容易理解“眼角膜”“捐赠”这些医学术语,于是笔者在课前专门为学生录制了一个关于《永生的眼睛》的“课文导读”微视频,讲解了文中的重点字词,科普了有关“眼角膜捐赠”的知识,但只提供“线索”,不进行知识搬运式的讲解,并告知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
总之,“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精读课文”一样值得教师关注,但同时教师也要意识到小学语文的“略读课文”教学是系统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既不能按“精读课文”的方式来讲,又不应忽视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应将“略读课文”的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出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略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浩如烟海,而人一生的时间十分有限,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略读”和“精读”作为阅读的两种重要方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十分重视在语文教学中扩充学生的阅读量,无论教材还是课外读物,都强调通过阅读来丰盈学生的内心世界,积淀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而阅读量的积累、阅读质量的保障都离不开“略读”的有效参与,学生是否具备“略读”能力更是直接关乎学生能否快速概括文章大意,与文本进行初步对话。因此,教师要从小学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二、“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精读”轻“略读”
叶圣陶说:“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由于小学语文考试侧重考查学生“精读课文”的能力,教师往往会花大量的课时和精力来为学生讲解“精读课文”,指导学生“精读”的方法,锻炼学生“精读”的能力,忽视了“略读课文”在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重要价值,没有意识到“略读”是检验学生是否熟练掌握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时“略读”文本也是检测学生阅读方法是否得当的最佳素材。
(二)“略读”方法指导不当
在“略读课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开展方法指导时,出现了“精耕细作”和“草草了事”两极分化的尴尬局面:一种是教师把需要略读的课文当作精读课文来讲,给学生“纤悉无遗”的指导,不仅费时费力,还剥夺了学生锤炼自己阅读能力的机会,且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过多地干预,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另外一种是教师直接将“略读课文教学”理解成了“忽略教学”,不对学生进行任何指导,任学生盲目地、随意地、不带任何目的地阅读,学生对“略读课文”的阅读呈现出一种低效阅读的状态。
(三)将“略读”和“精读”割裂开来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还出现了“略读”“精读”各自为政的局面,为了保证教学进度,教师会先讲授“精读课文”,待“精读课文”讲解结束后,才开始“略读课文”的讲解。还有教师持有“只有先把所有的精读方法都讲完之后,才可以进行略读训练”的错误观念,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材的设计本就是“精读”“略读”相结合,学生一边学习一边运用,它们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把两者割裂开来不仅会“事倍功半”,也不符合“劳逸结合、张弛有度”的教学原则。
三、“略读课文”教学指导策略
(一)“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肖川教授提出了“教学即情境的创设”的观点,认为学生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不仅可以给予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加强学生的“共情”能力,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有益思路。
(二)问题教学,为学生“略读”指明方向
在开展小学语文的“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把“略读”方式指导设定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调整对于“略读”的传统认知,意识到“略读课文”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疑是知之始”,教师在进行“略读课文”指导时,不妨采用问题教学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为学生“提纲挈领”的阅读指明方向,避免学生出现“盲目阅读”的问题。在开展“略读课文”教学时,笔者可以提前给学生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去思考,这些问题的设计既可以与文中的行文顺序保持一致,也可以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来设计。
(三)翻转教学,调动学生的阅读自主性
翻转教学作为一种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是指教师将课堂内外的时间翻转过来,将传统的课上进行知识传递的过程放在课下来进行,将课下的、相较来说更为重要的知识的内化吸收过程放在课堂上来进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在教学“略读课文”时,采用翻转教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笔者在教学《永生的眼睛》这篇略读课文时,采用了翻转教学的方式。课文以“一家三口无条件地捐赠自己的眼角膜”为主线,故事内容简单易懂,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文章内容有个大体的把握,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不太容易理解“眼角膜”“捐赠”这些医学术语,于是笔者在课前专门为学生录制了一个关于《永生的眼睛》的“课文导读”微视频,讲解了文中的重点字词,科普了有关“眼角膜捐赠”的知识,但只提供“线索”,不进行知识搬运式的讲解,并告知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
总之,“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精读课文”一样值得教师关注,但同时教师也要意识到小学语文的“略读课文”教学是系统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既不能按“精读课文”的方式来讲,又不应忽视教师在“略读课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应将“略读课文”的教育价值充分挖掘出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 【发布时间】2022/3/22 20:23:26
- 【点击频次】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