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手指谣在培智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牛君玲

【机构】 陕西省铜川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手指歌谣短精炼,朗朗上口,是一项多感官相结合的活动,在培智教学中能够多方面的锻炼学生的能力,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手指歌谣;智力障儿童;语文教学
  我们常说“十指连心”,说的就是手指与大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连接关系。“心灵手巧”则直接点出了大脑与手的相互关系。脑科学家认为,手指在大脑皮层的感觉和运动机能中,占的比重最大,经常活动手指来刺激大脑,可以延缓脑细胞的衰老,改善记忆力,思维能力。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系栗田昌裕医生经多年实践证明:手指运动可以提高人的智力。而且,这种练习对小孩效果尤佳。
  手指谣主要是歌谣结合手部动作开展的一项活动,简单易学,有趣好玩,不受时间、条件、年龄的限制,各学科均可开展,歌谣内容则短小精悍、朗朗上口,随时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训练手部小肌肉群,从而强化对大脑的刺激,对开发智障学生的大脑潜能,同时对视觉、听觉、触觉、语言等功能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智障学生来说,手指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一、手指谣能帮助智障儿童记忆
  各种研究表明智障儿童的记忆能力发展滞后正常儿童。识记速度缓慢,智障儿童在复述时常常要借助外部的一些动作或事件才能进行。而手指歌谣这种活动主要通过手部动作引领让儿童对儿歌熟读成诵,这种活动形式轻松愉快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动作的辅助使得智力障碍儿童能更好的记忆,几次反复练习后,当看到对应的动作出现,相应的内容就会脱口而出。这时你就会发现智障儿童的记忆更加准确,内容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更久。这种通过动作记忆的方式在对智障儿童进行记忆训练的初期是十分重要和关键。
  新编培智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儿歌、古诗。如儿歌《保护牙齿》、《课间活动》,古诗《咏鹅》、《静夜思》、《锄禾》这些内容我们就可以为其配上手指动作,有节奏的朗读,把教学内容巧妙的融合在手指谣中,让手指谣为启智语文教育的载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教学内容。
  二、手指谣能够促使学生书写能力的提升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基本能力目标。可是在现实教学中,智障儿童由于小肌肉群的控制、手眼的协调能力和视觉上的形状能力的缺失,通常在书写的过程中字歪七扭八、笔画不全,有的甚至还能把本子戳破。因为书写困难有的儿童也容易产生厌学、反抗的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有意识加强对弱智儿童的小肌肉群控制能力和手眼的协调能力训练。而手指歌谣把手指动作融合在节奏韵律中,不仅轻松愉快,还能训练学生精细动作,锻炼了学生的小肌肉群,实现学生的进一步康复和改善,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手指要的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进步很明显,训练效果非常好。
  三、手指谣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智障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极为短暂,他们记忆力较差,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薄弱,学习新内容困难,而且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手指谣作为一种韵律简单,节奏明快的学习载体,使学生能在愉快的游戏中,生动的儿歌中,提高注意力,调节学习的困乏。
  手指谣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的任何环节。如学习《问好再见》时。我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组织学生一起学手指谣《打招呼》,这一活动不仅迅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而且还为本节课学习关于“问好”的知识打下了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新鲜感减半,注意力开始出现涣散时,我巧妙地结合课文内容,组织他们做一个有趣的《礼貌歌》的手指操,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玩得高兴,玩过以后注意力又开始集中,并且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在课堂最后的结束环节,我又复习《打招呼》、《礼貌歌》手指谣,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学生跟随着我在说说,做做的氛围中手脑互动,对所学认识再次进行巩固。
  手指谣通过动手与动脑结合、语言与肢体动作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手指谣虽具有直接、灵活的特点,但教师应根据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开始的时候要创设学生耳熟能详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知,再逐渐地增加难度,手脑并用,开发智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对智障儿童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让智障儿童的潜力得到更好的挖掘,从而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 【发布时间】2022/3/22 20:24:55
  • 【点击频次】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