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新课改的颁布与实施给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积极改进现有教学方式方法。在这一新时期下,思维导图成为了大多小学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并逐渐意识到思维导图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由此,本文在简单介绍思维导图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和优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应用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中这样提到:“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了高效地达到课程标准,将思维导图合理地运用于语文教学中,能增进理解和记忆能力,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一)概念与特征
思维导图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由英国学者托尼·伯赞(Tony Buzan)发明,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连结,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思维导图90年代开始引入中国,具有强大的功能性,但是却被更多运用在商业上,具备更多的社会属性。近几年来被教育者发现并引入教学,与不同的具体课程进行整合,来提高课堂效率。由于其直观、形象和知识可视化的特点,使得它的应用领域更适合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学习者与教育者。
本文所述的思维导图这种新型的思维模式,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理、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色彩、空间、整体思维等,然后融入语文特色——语言文字的形式与意境、丰富的情感诉求与人文性。最终在学生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实效性。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思维成长最活跃的时期,如果教师能尽早地掌握这样一门高效的心智开发工具,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思考和记忆培养上更胜一筹,实实在在地赢在起跑线上。
(二)绘制步骤
1.从一张横向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足够的空白;
2.用一幅图像或图画表达中心思想;
3.在绘制过程中尽量更多的使用颜色和图示,因为颜色和图像一样能让大脑兴奋,能够给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
4.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一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以此类推;
5.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曲线能更形象地表现人的思维形态。
6.使用关键词,或关键字。可以准确表达核心意思的字词。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一般比较表层,其思维特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和概念性较强的课文和阅读材料难以理解或者难以从整体上去把握。而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可视化的特性,它凭借图形、线条、符号等方式的连接,将复杂的知识体系以结构图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因此从思维导图上,我们能够很明确地看出课文的主要结构和层次,帮助学生整体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段落、重点等,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性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抽象思维。
2.思维导图的绘制有利于学生实施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认知建构主义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思维基础,在学生的预习或复习的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从一个点出发,覆盖整篇文章甚至是一个单元、一本书,在信息量和思维含量都很大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努力思考,整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个全面的思维导图。同时在学生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身探究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3.思维导图以其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导图是按照人脑的思维方式由一个点出发引出无数个分支,以联想和想象为中介来不断地发散和拓展。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和概念去指导教学,就是在学习中不断地引导和培养学生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巧用思维导图总结反思,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评价。
一堂课结束时,学生根据所学运用思维导图,提纲挈领地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整理所学的知识要点,理清文本的整体思路,能够使得学生所学得到升华;同时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之后的学习。
三、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体现
(一)归类、联想辅助识字学词
字词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但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掌握速度快,但记忆丢失的也快,没有整体感知能力。往往是独立的碎片,如果运用思维导图,就可以让学生将学过的字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随时存取。
识字教学中按偏旁归类是实践中常用的办法,运用思维导图更能使学生的整体思维得到优化。例如在学完带有“月”字旁的字后,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进行归类,首先确定“主题”为“月”字旁,在一级分支里学生填写自己积累的带有这一部首的字,并展开二级分支——由这个字可以想到的词汇,并在词旁绘制图
(二)使阅读更加高效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一直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内容,多采取的方法是建立在线性思维基础之上的思维过程,不符合学生乃至人类思维的本来面目。这样做,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更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克服学生记忆方面的问题,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预习时绘制,感知整体
“单元整体教学的重组与构建”是当前小学中高年段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把握整组课文的能力。利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整组课文的内容,提升预习能力。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专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学生们通过绘制单元思维导图,对一组课文的主题、训练要点及课文的安排与主要内容已经有了整体的认识,学生的预习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如果再增加一些比如自己学习本组课文的目标等,就为后续的学习做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2.师授时绘制,突破难点
课中绘图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进行,它应该为突破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服务。
3.复习时绘制,巩固发散
思维导图除了辅助学生课堂学习外,还是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思维导图能够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点点相连形成块,块块相拼形成网,网网相接疏而不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性帮助学生总结要点,达到复习,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
(三)写作时提高创造能力
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图形,是基于大脑的一种自然方式。不会局限人类大脑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对小学生的语文习作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1. 帮助学生选材
每一篇习作,都有其核心内容,学生拿到写作要求之后,首先要确定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辐射若干个点,分支出多个子题,即具体的写作内容。小学生刚开始接触写作,常常因为找不到写作素材苦恼,思维导图的选择应用便可以使选材一目了然,避免重复性选材。
2.帮助学生布局
有了素材,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写。思维导图在这个环节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对素材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根据理顺的思路,抓住关键词,安排好文章结构。
总之,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探索与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种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它给予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
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注重方法的传授,一定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把我国语文教学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英)托尼·伯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夏绮云 王蕾. 思维导图导思维[J].湖北教育 教育教学,2014,(4)38-40
[3]朱小英 马德俊.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0,(1、2)56-58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应用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中这样提到:“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了高效地达到课程标准,将思维导图合理地运用于语文教学中,能增进理解和记忆能力,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一)概念与特征
思维导图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由英国学者托尼·伯赞(Tony Buzan)发明,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连结,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思维导图90年代开始引入中国,具有强大的功能性,但是却被更多运用在商业上,具备更多的社会属性。近几年来被教育者发现并引入教学,与不同的具体课程进行整合,来提高课堂效率。由于其直观、形象和知识可视化的特点,使得它的应用领域更适合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学习者与教育者。
本文所述的思维导图这种新型的思维模式,结合了全脑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理、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色彩、空间、整体思维等,然后融入语文特色——语言文字的形式与意境、丰富的情感诉求与人文性。最终在学生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实效性。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思维成长最活跃的时期,如果教师能尽早地掌握这样一门高效的心智开发工具,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思考和记忆培养上更胜一筹,实实在在地赢在起跑线上。
(二)绘制步骤
1.从一张横向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周围留出足够的空白;
2.用一幅图像或图画表达中心思想;
3.在绘制过程中尽量更多的使用颜色和图示,因为颜色和图像一样能让大脑兴奋,能够给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
4.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把一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以此类推;
5.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曲线能更形象地表现人的思维形态。
6.使用关键词,或关键字。可以准确表达核心意思的字词。
二、思维导图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一般比较表层,其思维特点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和概念性较强的课文和阅读材料难以理解或者难以从整体上去把握。而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可视化的特性,它凭借图形、线条、符号等方式的连接,将复杂的知识体系以结构图的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因此从思维导图上,我们能够很明确地看出课文的主要结构和层次,帮助学生整体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段落、重点等,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性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抽象思维。
2.思维导图的绘制有利于学生实施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认知建构主义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思维基础,在学生的预习或复习的过程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从一个点出发,覆盖整篇文章甚至是一个单元、一本书,在信息量和思维含量都很大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努力思考,整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一个全面的思维导图。同时在学生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中,逐渐提高了自身探究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3.思维导图以其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思维导图是按照人脑的思维方式由一个点出发引出无数个分支,以联想和想象为中介来不断地发散和拓展。利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和概念去指导教学,就是在学习中不断地引导和培养学生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巧用思维导图总结反思,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评价。
一堂课结束时,学生根据所学运用思维导图,提纲挈领地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整理所学的知识要点,理清文本的整体思路,能够使得学生所学得到升华;同时在整理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之后的学习。
三、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体现
(一)归类、联想辅助识字学词
字词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但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掌握速度快,但记忆丢失的也快,没有整体感知能力。往往是独立的碎片,如果运用思维导图,就可以让学生将学过的字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能随时存取。
识字教学中按偏旁归类是实践中常用的办法,运用思维导图更能使学生的整体思维得到优化。例如在学完带有“月”字旁的字后,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进行归类,首先确定“主题”为“月”字旁,在一级分支里学生填写自己积累的带有这一部首的字,并展开二级分支——由这个字可以想到的词汇,并在词旁绘制图
(二)使阅读更加高效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一直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内容,多采取的方法是建立在线性思维基础之上的思维过程,不符合学生乃至人类思维的本来面目。这样做,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更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克服学生记忆方面的问题,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预习时绘制,感知整体
“单元整体教学的重组与构建”是当前小学中高年段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把握整组课文的能力。利用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整组课文的内容,提升预习能力。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以专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学生们通过绘制单元思维导图,对一组课文的主题、训练要点及课文的安排与主要内容已经有了整体的认识,学生的预习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如果再增加一些比如自己学习本组课文的目标等,就为后续的学习做好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2.师授时绘制,突破难点
课中绘图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前提下进行,它应该为突破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服务。
3.复习时绘制,巩固发散
思维导图除了辅助学生课堂学习外,还是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思维导图能够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点点相连形成块,块块相拼形成网,网网相接疏而不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性帮助学生总结要点,达到复习,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
(三)写作时提高创造能力
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图形,是基于大脑的一种自然方式。不会局限人类大脑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对小学生的语文习作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1. 帮助学生选材
每一篇习作,都有其核心内容,学生拿到写作要求之后,首先要确定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辐射若干个点,分支出多个子题,即具体的写作内容。小学生刚开始接触写作,常常因为找不到写作素材苦恼,思维导图的选择应用便可以使选材一目了然,避免重复性选材。
2.帮助学生布局
有了素材,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写。思维导图在这个环节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对素材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根据理顺的思路,抓住关键词,安排好文章结构。
总之,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探索与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种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它给予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
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注重方法的传授,一定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把我国语文教学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真正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英)托尼·伯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夏绮云 王蕾. 思维导图导思维[J].湖北教育 教育教学,2014,(4)38-40
[3]朱小英 马德俊.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0,(1、2)56-58
- 【发布时间】2022/3/22 20:26:01
- 【点击频次】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