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打击乐器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中明确指出,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重要艺术实践,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之一。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器乐教学,尤其是打击乐器在课堂上的运用非常少,而在小学低段的音乐课堂上,打击乐器的合理利用,会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培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本论文将在打击乐器的使用、分辨以及在课堂中的运用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打击器乐;低段音乐课堂;艺术实践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版)》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低段的音乐课堂上,进行打击乐器的演奏,有利于帮助学生开发智力,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为中、高段的音乐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我对低段音乐课堂进行了打击乐器训练的尝试,在不断的课堂实践中,我越来越坚信器乐作为音乐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 把握教材重难点,培养学习兴趣
(一) 钻研教材,把握重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施教者,一定要在反复研读教材,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课堂的有效性才能得以体现。一年级上册的教材,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首先认识木鱼、碰钟、响板、锣、鼓和镲六种打击乐器;一年级下册,在学生有了一定打击器乐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三角铁、双响筒、沙锤、小钹等各种打击乐器。整个低段的打击器乐的学习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演奏形式从简单模仿到自主创编,适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所以教师在器乐的训练方法上也遵循了这个规律,由最初简单的走跑节奏训练,到多声部训练,以及运用打击乐器速度、力度、音色等多种元素来表现故事情节。
(二) 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铃鼓和串铃是孩子们在幼儿园所接触最多的打击乐器,所以对木鱼、碰钟、响板等这些打击器乐非常感兴趣,但在课堂上难免会因为乐器的分发以及使用产生不满,所以我在刚接触学习打击乐器的阶段,会尽量多地调整乐器训练的时间,让孩子们交换使用各种器乐,以满足他们对不同器乐的好奇心;在演奏时,每个孩子的乐感不一样,在敲打节奏过程中会有各种问题,在课堂上我会给他们足够多的耐心,少批评,多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是真正的小演奏家,以至于他们对音乐课充满了期待,甚至没有器乐配奏歌曲都用上了打击乐器为其伴奏。所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这样较为宽松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对打击乐器的兴趣。
二、 正确认识乐器,合理选用方法
(一) 善辨音色,掌握方法
每一种打击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质特点,所以准确认识各种乐器的音色,才能选择恰当的乐器进行演奏。三角铁音色清脆、悦耳,且余音较长,敲击时速度不易太快,力量太重或太轻,都会影响音色效果,在学生使用乐器之前,先和学生做无声模拟敲击:左手手心当三角铁,右手食指敲击铁棒,和教师共同进行敲击训练。在学生练习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让他们参与敲击,而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聆听,如果敲击之后立即捏住三角铁,余音为什么就会停止;用铁棒轻敲或滚奏,音色会有什么不同。在听辨、讨论和比较中,学生掌握最佳的演奏方法,获得最美的演奏效果。双响筒两侧会有高低两种声音,如果单敲一侧,可当木鱼使用,变化速度与力度可模仿马蹄声等多种音响效果;如使用刮奏,则可模仿青蛙的叫声总之,根据不同乐器的特性,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正确演奏,准确分辨其音色。
(二) 自制乐器,巧用乐器
在学生认识各种乐器以后,我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乐曲内容自制乐器。在学习了《小雨沙沙》之后,我让孩子们尝试自己做一种模仿春雨的打击乐器,他们给我带来了惊喜,有的用易拉罐,有的用矿泉水瓶,有的用木糖醇包装小圆盒,里面的东西有的装了黄豆,有的装了绿豆,有的装了大米,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听听这些不同乐器的声音,对这些“土乐器”进行对比之后,大家发现,颗粒越大的,音响越大,颗粒小的,声音效果最差。就这样,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实物取材,自制了能发出各种自然声响的乐器,同时又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三、 在情景中模仿,在故事中创造
在学习《春天》拓展部分时,我引导孩子们借助生活中的经验辅助音乐练习,刮风的声音:“呼—”;小雨的声音;“沙沙 沙”;风吹铃铛的声音“叮铃 叮铃”;屋檐的雨滴声;“滴 答”,对应自然现象做拟声词练习,在选择相应的打击器乐进行节奏训练,熟练以后,再配上旁白和音乐,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音乐课堂;《鸭子拌嘴》的教学就更加有趣了,在教学中我给孩子们编创了一个《老爷爷赶鸭》的小故事,整堂课以这个故事为主线,用木鱼、大锣、云锣、镲,通过不同的节奏以及速度来表现鸭子的“蹒跚走路”、“争先恐后抢食”、“水中嬉戏拌嘴”等几个场景,同学们乐在其中,直至下课铃声响起;《理发师》、《粉刷匠》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歌曲,都是表现“理发”、“刷墙”等劳动的场面,学习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商量,按歌词内容分配角色,每个班级都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由小组长具体分配角色,大家一起相互协作,自编自演,最后再分层次地加入双响筒、三角铁和沙锤,进行集体表演……这两首歌曲的学习都应孩子们的要求各增加了一课时。孩子们的编创和表演在这个小舞台上得到尽情的施展和锻炼,收获了满满的快乐和小小的成就感!在自编自演的过程中,也有表现力较差的小组,但我对孩子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在音乐课堂上没有好与不好,只有喜欢和不喜欢。”孩子们的表演或许天马行空,或许稚嫩可笑,但谁又敢断定,他们中将来不会诞生表演大师呢 !
四、 在摸索中前进 和学生共同成长
赫泊特·齐佩尔认为“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由此看来,器乐进课堂成为音乐教学的一个手段不仅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多的是对其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从已知的心理学角度学习器乐的时候,人脑各部分相应的区域就会被唤醒,当这些区域处于激活状态时,它们之间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指向而不得彼此协调、平衡、以求得和谐运作,从而使得视谱、倾听、吹奏、手部的运用成为一个非常统一流畅的行为。“身体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注意集中,通过身体的神经肌肉编码学习能够增强记忆”(加德纳)与此同时,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乐器所发出的美妙声音,又通过各种感观被反馈到大脑,动听的音乐产生的愉快情绪让学生得到心灵的满足。在这样的经常活动中,辨别、判断、思维、记忆、知识运用范围相应措施地被扩大,知识迁移被促进,学生思维呈多向性,观察、创造、想象能力将得到极大的开发与促进。
音乐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关于器乐教学的研究和探讨还是比较少,这客观上反映了新课程器乐教学的薄弱状况。2013年4月以来,我校率先在全市开展“器乐进课堂”活动,在各个校点分学段全面进行推广,这无疑为音乐新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作为一年级音乐教师,感到非常幸运,在探索器乐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过程中,会有各种挑战,也时常有种种困惑,但我渴望见到学生愉快的学习过程,愿意与学生一道在课堂上探讨与交流,让每一位孩子受到艺术的熏染,能让他们通过学习与训练,真正拥有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器乐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翱翔于音乐天空的金色翅膀。让其在音乐课堂中发挥更加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版。
[2]赫泊特·齐佩尔《美国指挥齐佩尔谈交响乐普及与早期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3]加德纳《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关键词:打击器乐;低段音乐课堂;艺术实践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版)》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低段的音乐课堂上,进行打击乐器的演奏,有利于帮助学生开发智力,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为中、高段的音乐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我对低段音乐课堂进行了打击乐器训练的尝试,在不断的课堂实践中,我越来越坚信器乐作为音乐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 把握教材重难点,培养学习兴趣
(一) 钻研教材,把握重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施教者,一定要在反复研读教材,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课堂的有效性才能得以体现。一年级上册的教材,针对学生年龄特点,首先认识木鱼、碰钟、响板、锣、鼓和镲六种打击乐器;一年级下册,在学生有了一定打击器乐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三角铁、双响筒、沙锤、小钹等各种打击乐器。整个低段的打击器乐的学习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演奏形式从简单模仿到自主创编,适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所以教师在器乐的训练方法上也遵循了这个规律,由最初简单的走跑节奏训练,到多声部训练,以及运用打击乐器速度、力度、音色等多种元素来表现故事情节。
(二) 因势利导,激发兴趣
铃鼓和串铃是孩子们在幼儿园所接触最多的打击乐器,所以对木鱼、碰钟、响板等这些打击器乐非常感兴趣,但在课堂上难免会因为乐器的分发以及使用产生不满,所以我在刚接触学习打击乐器的阶段,会尽量多地调整乐器训练的时间,让孩子们交换使用各种器乐,以满足他们对不同器乐的好奇心;在演奏时,每个孩子的乐感不一样,在敲打节奏过程中会有各种问题,在课堂上我会给他们足够多的耐心,少批评,多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是真正的小演奏家,以至于他们对音乐课充满了期待,甚至没有器乐配奏歌曲都用上了打击乐器为其伴奏。所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这样较为宽松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对打击乐器的兴趣。
二、 正确认识乐器,合理选用方法
(一) 善辨音色,掌握方法
每一种打击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质特点,所以准确认识各种乐器的音色,才能选择恰当的乐器进行演奏。三角铁音色清脆、悦耳,且余音较长,敲击时速度不易太快,力量太重或太轻,都会影响音色效果,在学生使用乐器之前,先和学生做无声模拟敲击:左手手心当三角铁,右手食指敲击铁棒,和教师共同进行敲击训练。在学生练习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让他们参与敲击,而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聆听,如果敲击之后立即捏住三角铁,余音为什么就会停止;用铁棒轻敲或滚奏,音色会有什么不同。在听辨、讨论和比较中,学生掌握最佳的演奏方法,获得最美的演奏效果。双响筒两侧会有高低两种声音,如果单敲一侧,可当木鱼使用,变化速度与力度可模仿马蹄声等多种音响效果;如使用刮奏,则可模仿青蛙的叫声总之,根据不同乐器的特性,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正确演奏,准确分辨其音色。
(二) 自制乐器,巧用乐器
在学生认识各种乐器以后,我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乐曲内容自制乐器。在学习了《小雨沙沙》之后,我让孩子们尝试自己做一种模仿春雨的打击乐器,他们给我带来了惊喜,有的用易拉罐,有的用矿泉水瓶,有的用木糖醇包装小圆盒,里面的东西有的装了黄豆,有的装了绿豆,有的装了大米,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听听这些不同乐器的声音,对这些“土乐器”进行对比之后,大家发现,颗粒越大的,音响越大,颗粒小的,声音效果最差。就这样,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实物取材,自制了能发出各种自然声响的乐器,同时又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三、 在情景中模仿,在故事中创造
在学习《春天》拓展部分时,我引导孩子们借助生活中的经验辅助音乐练习,刮风的声音:“呼—”;小雨的声音;“沙沙 沙”;风吹铃铛的声音“叮铃 叮铃”;屋檐的雨滴声;“滴 答”,对应自然现象做拟声词练习,在选择相应的打击器乐进行节奏训练,熟练以后,再配上旁白和音乐,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音乐课堂;《鸭子拌嘴》的教学就更加有趣了,在教学中我给孩子们编创了一个《老爷爷赶鸭》的小故事,整堂课以这个故事为主线,用木鱼、大锣、云锣、镲,通过不同的节奏以及速度来表现鸭子的“蹒跚走路”、“争先恐后抢食”、“水中嬉戏拌嘴”等几个场景,同学们乐在其中,直至下课铃声响起;《理发师》、《粉刷匠》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歌曲,都是表现“理发”、“刷墙”等劳动的场面,学习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商量,按歌词内容分配角色,每个班级都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由小组长具体分配角色,大家一起相互协作,自编自演,最后再分层次地加入双响筒、三角铁和沙锤,进行集体表演……这两首歌曲的学习都应孩子们的要求各增加了一课时。孩子们的编创和表演在这个小舞台上得到尽情的施展和锻炼,收获了满满的快乐和小小的成就感!在自编自演的过程中,也有表现力较差的小组,但我对孩子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在音乐课堂上没有好与不好,只有喜欢和不喜欢。”孩子们的表演或许天马行空,或许稚嫩可笑,但谁又敢断定,他们中将来不会诞生表演大师呢 !
四、 在摸索中前进 和学生共同成长
赫泊特·齐佩尔认为“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由此看来,器乐进课堂成为音乐教学的一个手段不仅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更多的是对其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从已知的心理学角度学习器乐的时候,人脑各部分相应的区域就会被唤醒,当这些区域处于激活状态时,它们之间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指向而不得彼此协调、平衡、以求得和谐运作,从而使得视谱、倾听、吹奏、手部的运用成为一个非常统一流畅的行为。“身体的活动可以使学生注意集中,通过身体的神经肌肉编码学习能够增强记忆”(加德纳)与此同时,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乐器所发出的美妙声音,又通过各种感观被反馈到大脑,动听的音乐产生的愉快情绪让学生得到心灵的满足。在这样的经常活动中,辨别、判断、思维、记忆、知识运用范围相应措施地被扩大,知识迁移被促进,学生思维呈多向性,观察、创造、想象能力将得到极大的开发与促进。
音乐新课程实施几年来,关于器乐教学的研究和探讨还是比较少,这客观上反映了新课程器乐教学的薄弱状况。2013年4月以来,我校率先在全市开展“器乐进课堂”活动,在各个校点分学段全面进行推广,这无疑为音乐新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作为一年级音乐教师,感到非常幸运,在探索器乐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过程中,会有各种挑战,也时常有种种困惑,但我渴望见到学生愉快的学习过程,愿意与学生一道在课堂上探讨与交流,让每一位孩子受到艺术的熏染,能让他们通过学习与训练,真正拥有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器乐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翱翔于音乐天空的金色翅膀。让其在音乐课堂中发挥更加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版。
[2]赫泊特·齐佩尔《美国指挥齐佩尔谈交响乐普及与早期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3]加德纳《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 【发布时间】2022/3/22 20:30:54
- 【点击频次】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