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语文课堂有感情朗读成为常态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有感情地朗读原本是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和学习路径,但受到以讲代读做法“误导”而使其淡出了语文课堂。在全面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重拾朗读使其回归成为常态,是语文教学还课堂以精彩和“语文味”应走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有感情;常态
现在的语文课堂,在朗读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甚至是问题。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以讲代读做法太多,往往忽略了朗读这一重要手段的运用。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老师讲得多,学生读的少,或者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对其要求太低。只要求读通顺,没有升华到真正朗读的高度。朗就是要声音洪亮,感情饱满,读是语句通顺不结巴。
朱作仁在其作品《朱作仁谈朗读》一书中曾用“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的话语告诫我们老师,他认为“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要给人感受的不是老师那连续不断地讲解而是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作者通过文字所传递出来的感情,甚至通过这种途径还能实现与作品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同呼吸的理想效果。学生如果在朗读这一环节做得好那他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就会更深刻,甚至遇到略读课文时他们就会自觉地采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法去学习。老师只需点拨几处,学生就能拿捏好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也认为朗读是理解文章不可缺少的好路径,他认为对课文的理解一半功劳是发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说的这个道理。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注意不可缺少朗读而展开教学,教师应提高认识,还原其作用,使其成为课堂应有常态。
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激发朗读者更强的兴趣。兴趣是学习好语文的前提,学生有了想学的欲望,那么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而朗读恰恰是兴趣的一剂良药。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可以使听者注意力高度集中还能使朗读者更加自信。朗读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和朗读者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学们同样沉浸于美的艺术享受中,至此兴趣会更加盎然。
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语感提升。近几年的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比重呈逐渐增大之势,而好的语感是做好语文阅读理解的关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小学语文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这一手段并落实到实践中开展,搭建平台要让学生有充分读的机会,在读的实践中真正做到完成感知、感悟、发展语感和受到情感熏陶的经历。有感情地朗读,大声地朗读,学生不仅在读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朗读还是一种思维体操,使学生能够不自觉的接受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感自然也就跟着提升上去了。
有感情地朗读有利于使语文课堂从无声走向“百家言”。教师无论讲得多么精彩,都不如学生读得精彩。语文味是浓浓的书香味,有感情地朗读是使语文课堂焕发语文味的重要形式。因此,课堂上教师少讲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多读,要能在课堂上就能实现“若于己口”的熟练程度。在读中让学生谈体会、话感受、论方法是最有效果的。
那么,作为课堂教学实践者,如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真正成为语文课堂常态呢?
首先,用好范读引领。以己之情激发学生读之情。为人师表的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典型。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接触可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开始感知,让学生在教师范读中对文本有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的真切窥见,从而形成初步感知。随着教师精彩范读的进行,学生们沉浸于其中甚至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老师去读。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我们学较处于偏远的乡镇农村地区,有的孩子们甚至连普通话都不标准,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范读就很有必要了。教师融情感于朗读中,或以慢读来表达悲伤沉重的心情或以快读来表达兴奋、欢乐的情绪,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沉浸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中。
第二,加强训练,教会方法。要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还要教给学生方法,首先最基本的是发音要正确清楚。声音干脆,朗读文章时要做到字字发音,不丢不添不错不重复不拖读,注意标点,把握好句子的停领。其次,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这是对朗读较高要求了,体现为抑扬顿挫。对一篇文章,哪些地方要重音哪些地方要轻读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重读是文本中强调的地方,轻读一般是文章中描述部分,不含有作者情感的句子。而停顿有两个作用,一是用来换气用,二是用来提醒听众注意。最后还要教会学生朗读的速度,慢读和快读是各有作用的,前者一般用于表达悲伤沉重情感的地方,后者是较欢乐有活力的句子。有了这些方法指导,学生试读时教师要结合实际进行指导,才能使方法与朗读有效结合起来。
第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朗读机会,朗读过后及时评价。教师经常开展与朗读有关的活动如早读课,我就利用这每周1一2次的晨读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话动,如同桌互读、男女对读、角色朗读、小组赛读、班级诗歌朗诵比赛等。同时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我们也应多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充分地读,提供给他们朗读的机会。读完后同学们互相点评,优点是什么?哪里读得还不够好,应该如何读?适时鼓励读得好的学生,有进步的学生要多表场,稍微差点的学生多鼓励,更要课下进行单独的朗读训练。
实现有感情地朗读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序渐进的培养推进过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有耐心,有毅力,既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早日让学生养成有感情朗读的良好习惯。还书声朗朗的课堂以更美丽的容颜,使之还原课堂应有的常态。不论语文教学如何改革,这是它庐山真面目,不容改变。
参考文献:
[1]代述梅,运用情感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J].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
[2]刘玉琴,让诵读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J].课外语文,2017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有感情;常态
现在的语文课堂,在朗读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甚至是问题。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以讲代读做法太多,往往忽略了朗读这一重要手段的运用。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老师讲得多,学生读的少,或者在学生朗读的时候,老师对其要求太低。只要求读通顺,没有升华到真正朗读的高度。朗就是要声音洪亮,感情饱满,读是语句通顺不结巴。
朱作仁在其作品《朱作仁谈朗读》一书中曾用“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的话语告诫我们老师,他认为“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要给人感受的不是老师那连续不断地讲解而是有感情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感受到文章作者通过文字所传递出来的感情,甚至通过这种途径还能实现与作品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同呼吸的理想效果。学生如果在朗读这一环节做得好那他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就会更深刻,甚至遇到略读课文时他们就会自觉地采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方法去学习。老师只需点拨几处,学生就能拿捏好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也认为朗读是理解文章不可缺少的好路径,他认为对课文的理解一半功劳是发声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说的这个道理。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注意不可缺少朗读而展开教学,教师应提高认识,还原其作用,使其成为课堂应有常态。
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激发朗读者更强的兴趣。兴趣是学习好语文的前提,学生有了想学的欲望,那么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而朗读恰恰是兴趣的一剂良药。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可以使听者注意力高度集中还能使朗读者更加自信。朗读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和朗读者的思想感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学们同样沉浸于美的艺术享受中,至此兴趣会更加盎然。
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学生语感提升。近几年的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的比重呈逐渐增大之势,而好的语感是做好语文阅读理解的关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小学语文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这一手段并落实到实践中开展,搭建平台要让学生有充分读的机会,在读的实践中真正做到完成感知、感悟、发展语感和受到情感熏陶的经历。有感情地朗读,大声地朗读,学生不仅在读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朗读还是一种思维体操,使学生能够不自觉的接受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感自然也就跟着提升上去了。
有感情地朗读有利于使语文课堂从无声走向“百家言”。教师无论讲得多么精彩,都不如学生读得精彩。语文味是浓浓的书香味,有感情地朗读是使语文课堂焕发语文味的重要形式。因此,课堂上教师少讲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多读,要能在课堂上就能实现“若于己口”的熟练程度。在读中让学生谈体会、话感受、论方法是最有效果的。
那么,作为课堂教学实践者,如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真正成为语文课堂常态呢?
首先,用好范读引领。以己之情激发学生读之情。为人师表的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典型。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接触可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开始感知,让学生在教师范读中对文本有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的真切窥见,从而形成初步感知。随着教师精彩范读的进行,学生们沉浸于其中甚至会不由自主地跟着老师去读。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我们学较处于偏远的乡镇农村地区,有的孩子们甚至连普通话都不标准,如何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范读就很有必要了。教师融情感于朗读中,或以慢读来表达悲伤沉重的心情或以快读来表达兴奋、欢乐的情绪,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沉浸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中。
第二,加强训练,教会方法。要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还要教给学生方法,首先最基本的是发音要正确清楚。声音干脆,朗读文章时要做到字字发音,不丢不添不错不重复不拖读,注意标点,把握好句子的停领。其次,轻重停顿要准确合理。这是对朗读较高要求了,体现为抑扬顿挫。对一篇文章,哪些地方要重音哪些地方要轻读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重读是文本中强调的地方,轻读一般是文章中描述部分,不含有作者情感的句子。而停顿有两个作用,一是用来换气用,二是用来提醒听众注意。最后还要教会学生朗读的速度,慢读和快读是各有作用的,前者一般用于表达悲伤沉重情感的地方,后者是较欢乐有活力的句子。有了这些方法指导,学生试读时教师要结合实际进行指导,才能使方法与朗读有效结合起来。
第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朗读机会,朗读过后及时评价。教师经常开展与朗读有关的活动如早读课,我就利用这每周1一2次的晨读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话动,如同桌互读、男女对读、角色朗读、小组赛读、班级诗歌朗诵比赛等。同时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我们也应多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充分地读,提供给他们朗读的机会。读完后同学们互相点评,优点是什么?哪里读得还不够好,应该如何读?适时鼓励读得好的学生,有进步的学生要多表场,稍微差点的学生多鼓励,更要课下进行单独的朗读训练。
实现有感情地朗读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循序渐进的培养推进过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有耐心,有毅力,既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早日让学生养成有感情朗读的良好习惯。还书声朗朗的课堂以更美丽的容颜,使之还原课堂应有的常态。不论语文教学如何改革,这是它庐山真面目,不容改变。
参考文献:
[1]代述梅,运用情感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J].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
[2]刘玉琴,让诵读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J].课外语文,2017年。
- 【发布时间】2022/3/22 20:42:35
- 【点击频次】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