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古诗“以诗解诗”的互文性教学

 

【作者】 蒙江涛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孔迩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互文性通常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在诗歌阅读方面,“互文性”可以理解为,每一首诗都是其他诗的镜子,每一首诗都是对其他诗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开放网络。把一首诗置于众多相关联的古诗中,在不同诗歌的相互映照下,显露出诗歌隐秘的意义,学习者只有把这一首诗和与之相关的诗关联起来,其隐含的意味才能不断被挖掘出来。
  一、单篇古诗教学存在的尴尬
  目前的古诗教学,不少教师还是一篇一篇地教学,没有关注到古诗的互文性。一是对单篇古诗解析过度。一首一首地教学古诗,就容易走上单篇教学过度精致化的道路,二是对学生参与关注不够,三是对阅读探究引导缺位,四是对人文精神熏陶乏力。大量阅读、自主阅读不是为了言语形式,而是为了学生内心精神的成长。
  二、古诗互文性教学的优势
  古诗互文性教学通过引入相关文本,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同时,不同的互文组合方式便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他们快速阅读的方法。一是进一步明确古诗教学的定位,二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动力,三是进一步习得阅读探究的方法。古诗互文性教学引导学生读得更多、读得更快,在保证诵读时间的基础上,互文性阅读大量采用略读、默读和浏览,进而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他们通过比较、归纳、综合等方式来实现阅读的多样化,进而提高学生的速读能力、整合能力、质疑能力。四是进一步内化传统人文的精神。人文精神是需要在大量阅读中慢慢滋养的。以诗解诗,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传统人文精神的魅力,通过主题构建起传统诗歌的意象世界,实现古诗学习质的飞跃。
  三、“以诗解诗”,互文教学的路径
  在互文性视野下,用“以诗解诗”的方法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结合具体的课例从以诗解读背景、以诗解读字句、以诗解读主题、以诗解读文化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反思。
  (一)以诗解读背景
  古诗描绘的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资料。如果作者对有些诗的背景有诗意的表述,这时教师适当地引入,可以使学生在互文性的比较中了解诗的创作背景,从而加深对诗的内涵的感悟。下例是笔者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的一个片段。
  师:这首诗写了西湖六月美丽的风景,而题目却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看一看,有什么问题?
  生:题目写送别,为什么诗里没有提到送别呢?
  师:这首诗是不是写跑题了呢?学生陷入沉思。教师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在王维笔下,送别时“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在高适笔下,送别时“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朋友林子方要走了,诗人杨万里把西湖的风景写得这么美,这是为什么呢?
  生:他想让林子方记住西湖美景。
  生:他不想让林子方走。
  师:是啊,其实诗中有一种不易发现的眷恋之情,并且诗人也专门写到了送别。同学们看(出示同题的第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
  师:自由读,注意多音字“行”的读音。想一想: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月尚残”看出杨万里很早就出来送林子方了。
  生:他们两人在西湖边走了很远很远,诗中写到“行了南山却北山”。
  师:就这样送啊送,从月残送到日出,从南山走到北山。
  朋友分别,不仅送一幅美丽的画,也是送一份真挚的情。以前有的教材把这首诗的题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为《晓出净慈寺》,当成一首写景诗。的确,这首诗描写的西湖夏日之美,好像是“无我之境”,让人过目难忘,但是这样做其实是窄化了诗的意境。笔者在教学时呈现了杨万里同题的另一首诗,引导学生通过互文性阅读,了解创作背景,感受那“有我之境”的魅力。以诗解读背景,让诗更具有纵深感。
  (二)以诗解读字句
  古诗中的字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会有很深的意蕴,如果单篇教学,教师即使讲得艰深,学生也未必理解。如果能出示相似诗境中诗句,让学生对同样的字句进行互文性阅读,一定会有所感悟的。如王维的诗空灵而优美,但对他诗中的一些字句的理解却难以言说,常常需要“意会”。在教学《山居秋暝》一诗时对“空”字的理解,课堂场景是这样的:
  师:“空山新雨后”,此处的“空山”大家怎么理解?
  生:空荡荡的山。
  生:空旷的山。
  师:王维笔下,多处写到了山的“空”,大家请看!(出示《鹿柴》《鸟鸣涧》,此处略。)
  师:“空山不见人”,真的是没有人吗?
  生:不是的,山里有人,只是在林木的遮挡下看不到。
  师:“夜静春山空”,春山真的很空吗?
  生:春山里有人,有桂花,有山鸟,天上还有明月。
  师:说得好。让我们再结合诗的上下文,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新雨后的“空山”的。生(经过思考后):空山并不空,山里有明月、青松、清泉、竹林、浣女、莲叶、渔舟。
  生:山经过雨的清洗,让人看了之后心里更加空旷、更加开阔。
  师:空山并不空,说得真好。此处的“空”写出了作者开阔的情怀。互文性视野下的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在多篇古诗之间走几个来回,这既是一个学生能力逐步提升的过程,又是一个对学习能力考验的过程。学生通过对三首诗的比较阅读,发现了“空”字在王维诗中特有的含义,他笔下的“空”更多的是指向心灵的,是一种空灵的空。以诗解读字句,更符合古诗教学的规律。
  生:真情。
  师: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只有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同一主题的诗放在一起读,学生领略到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方式,可以把学生领入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学生只有拓展学习视界,才能进入更高的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多元化地设立一个个小主题,形成古诗的微课程。比如:作者主题——中国诗人群星灿烂,可以选择不同创作风格的作家设立专题,如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内容主题——古诗题材丰富多彩,可以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题材设立专题,如农家生活、四季风光、儿童天地等。
  综上所述,互文性视野下的古诗教学,“以诗解诗”能进一步明确古诗教学的定位、激发学生参与的动力、习得阅读探究的方法、内化传统人文的精神,具体教学可以从以诗解读背景、以诗解读字句等方面进行探索。
  • 【发布时间】2022/3/22 20:43:53
  • 【点击频次】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