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诗歌品析教学研究之“四步法”依我之见
【关键词】 ;
【正文】 学习古诗词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因地制宜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诗歌品析鉴赏。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品析鉴赏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语文考试中的得分点。为此,必须结合实际形成一套系统可行的诗歌鉴赏办法。在我的短暂教学生涯中,“诗歌鉴赏四步法”就颇有效果。
一、从头开始,自诗歌标题入手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是作品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诗歌的纲,是诗歌的眼睛。诗歌题目往往包括了时间、地点、人物、题材、情感等内容,诗句一般是标题的展开和扩散,理解标题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就笔者参与的初一二语文教学工作而言,诗歌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
(一)揭示内容
如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行军”即诗人岑参随军同行,“九日”即九月初九重阳日,“思长安故园”直接点明所发生的事件,同时也表明本诗属于行旅诗的范畴。解读此诗标题,即可得知,诗歌内容应为:重阳佳节,作者在行军途中,思念故园长安和故乡亲人。
(二)表露情感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又名“塞上秋”,直接决定了此曲的字数和格律。“秋思”,直接点明“思念”的情感,奠定萧瑟、凄凉的感情基调。
(三)暗示题材
常见诗歌按照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伤别离情类、咏怀类、讽喻类、边塞类、咏史类、咏物类、爱情诗和哲理诗。
李白《渡荆门送别》因“送别”二字直接决定了此诗伤别离情类的题材;杜甫的《咏怀古迹》告诉读者此诗为咏怀类;王维的《使至塞上》则毫无疑问该属于边塞诗的范畴。
二、知人论世,自诗人和写作背景入手
何为知人论世呢?即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和诗歌写作背景。比如赏析杜甫的诗歌。
首先要告知学生杜甫的主要生平。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因反映了盛唐尤其是安史之乱时期的真实历史,故而被称“诗史”。
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分析诗人的遭遇经历和写作背景,若有需要,亦可分析不同阶段诗人的不同风格。
如讲解《望岳》《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望岳》作于杜甫年少优游之时。736年,此时天下太平,杜甫家境优渥,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这个时期的杜甫年少轻狂、积极向上,充满了豪情壮志。因此,此诗描绘的泰山雄伟磅礴,作者以奇绝的想象和夸张极力展示泰山高大巍峨、神奇秀丽的特点,尤其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淋漓尽致表现自己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之后,杜甫得入官场却不得志,再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辗转奔逃躲避战乱,眼见人民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自己也亲人分离、幼子饿死。这种境况下的杜甫,郁郁不得志,更是被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笼罩。因此,被叛军俘虏的他写《春望》,均是凄惨破败的景象,全诗充溢着思乡念亲、忧国忧民的凄苦哀思。
而后几经流离辗转,终在朋友的帮助下安家浣花溪畔,暂得安宁。然,寄人篱下,国家败亡,人民生活困苦,于是他于秋风暴雨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既是饥儿老妻彻夜难眠的真实写照,也是炽热的忧国忧民之情的彻底喷发。
三、品析鉴赏,自内容和写作手法入手
如果说知人论世必须借助注释和资料书才能完成,那么这一步就必须立足于诗歌内容本身。步骤很简单,翻译内容和赏析手法。
如曹操的《观沧海》,在理解了标题、了解了诗人和写作背景之后,就是根据注释翻译诗歌内容了。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四、体会感悟,自最能体现思想感情的字词句入手
诗歌之中,一般常有能够表达思想感情的诸如“喜”“忧”“愁”等字词。但有时,由于中国人藏情含蓄的特点,有可能不明确展示作者情绪,而是用一些典型的、能够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意象。下面就这两点来做分析。
(一)直接表达作者情绪的字词句
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爱”字,直接表达作者对春天湖光水色的喜爱之情;再如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联中的“愁”字,明确告诉读者,本诗的主要基调是“愁”,而“乡关”一词则提示作者之“愁”为羁旅怀乡之愁。
(二)通过典型意象含蓄表达作者感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有一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中有个十分关键的词“闻折柳”,通过注释可知,“闻折柳”是一首笛曲,内容多写离情别绪。同时,“柳”谐音“留”,古人常“折柳”送别。因此,“柳”或者“折柳”这一意象本身就有着思乡念亲的意思。如此一来,便很容易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四步法是众多前辈名家归纳概括的品析鉴赏之法,也是初中教学诗歌鉴赏时的终南捷径。这种方法学生容易掌握,实践起来也不会有太大问题,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诗歌品鉴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品析鉴赏古诗词的实际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标题、诗人和写作背景、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以及感情思想几个方面着手,进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品赏古诗文,倍增爱国心——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葛春红. 读写算.2019
[2]品赏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官怀文.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
[3]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袁岩杰.中学课程辅导.2019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品析鉴赏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语文考试中的得分点。为此,必须结合实际形成一套系统可行的诗歌鉴赏办法。在我的短暂教学生涯中,“诗歌鉴赏四步法”就颇有效果。
一、从头开始,自诗歌标题入手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是作品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诗歌的纲,是诗歌的眼睛。诗歌题目往往包括了时间、地点、人物、题材、情感等内容,诗句一般是标题的展开和扩散,理解标题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就笔者参与的初一二语文教学工作而言,诗歌标题通常有以下作用:
(一)揭示内容
如人教版语文初一下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行军”即诗人岑参随军同行,“九日”即九月初九重阳日,“思长安故园”直接点明所发生的事件,同时也表明本诗属于行旅诗的范畴。解读此诗标题,即可得知,诗歌内容应为:重阳佳节,作者在行军途中,思念故园长安和故乡亲人。
(二)表露情感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又名“塞上秋”,直接决定了此曲的字数和格律。“秋思”,直接点明“思念”的情感,奠定萧瑟、凄凉的感情基调。
(三)暗示题材
常见诗歌按照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伤别离情类、咏怀类、讽喻类、边塞类、咏史类、咏物类、爱情诗和哲理诗。
李白《渡荆门送别》因“送别”二字直接决定了此诗伤别离情类的题材;杜甫的《咏怀古迹》告诉读者此诗为咏怀类;王维的《使至塞上》则毫无疑问该属于边塞诗的范畴。
二、知人论世,自诗人和写作背景入手
何为知人论世呢?即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和诗歌写作背景。比如赏析杜甫的诗歌。
首先要告知学生杜甫的主要生平。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因反映了盛唐尤其是安史之乱时期的真实历史,故而被称“诗史”。
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分析诗人的遭遇经历和写作背景,若有需要,亦可分析不同阶段诗人的不同风格。
如讲解《望岳》《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望岳》作于杜甫年少优游之时。736年,此时天下太平,杜甫家境优渥,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这个时期的杜甫年少轻狂、积极向上,充满了豪情壮志。因此,此诗描绘的泰山雄伟磅礴,作者以奇绝的想象和夸张极力展示泰山高大巍峨、神奇秀丽的特点,尤其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淋漓尽致表现自己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之后,杜甫得入官场却不得志,再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辗转奔逃躲避战乱,眼见人民颠沛流离、饱受战乱之苦,自己也亲人分离、幼子饿死。这种境况下的杜甫,郁郁不得志,更是被强烈的忧国忧民之心笼罩。因此,被叛军俘虏的他写《春望》,均是凄惨破败的景象,全诗充溢着思乡念亲、忧国忧民的凄苦哀思。
而后几经流离辗转,终在朋友的帮助下安家浣花溪畔,暂得安宁。然,寄人篱下,国家败亡,人民生活困苦,于是他于秋风暴雨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既是饥儿老妻彻夜难眠的真实写照,也是炽热的忧国忧民之情的彻底喷发。
三、品析鉴赏,自内容和写作手法入手
如果说知人论世必须借助注释和资料书才能完成,那么这一步就必须立足于诗歌内容本身。步骤很简单,翻译内容和赏析手法。
如曹操的《观沧海》,在理解了标题、了解了诗人和写作背景之后,就是根据注释翻译诗歌内容了。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四、体会感悟,自最能体现思想感情的字词句入手
诗歌之中,一般常有能够表达思想感情的诸如“喜”“忧”“愁”等字词。但有时,由于中国人藏情含蓄的特点,有可能不明确展示作者情绪,而是用一些典型的、能够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意象。下面就这两点来做分析。
(一)直接表达作者情绪的字词句
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爱”字,直接表达作者对春天湖光水色的喜爱之情;再如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联中的“愁”字,明确告诉读者,本诗的主要基调是“愁”,而“乡关”一词则提示作者之“愁”为羁旅怀乡之愁。
(二)通过典型意象含蓄表达作者感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有一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中有个十分关键的词“闻折柳”,通过注释可知,“闻折柳”是一首笛曲,内容多写离情别绪。同时,“柳”谐音“留”,古人常“折柳”送别。因此,“柳”或者“折柳”这一意象本身就有着思乡念亲的意思。如此一来,便很容易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四步法是众多前辈名家归纳概括的品析鉴赏之法,也是初中教学诗歌鉴赏时的终南捷径。这种方法学生容易掌握,实践起来也不会有太大问题,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诗歌品鉴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品析鉴赏古诗词的实际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标题、诗人和写作背景、诗歌内容和写作手法以及感情思想几个方面着手,进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品赏古诗文,倍增爱国心——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葛春红. 读写算.2019
[2]品赏悟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官怀文.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
[3]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袁岩杰.中学课程辅导.2019
- 【发布时间】2022/4/8 9:11:43
- 【点击频次】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