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与德育教育的融合路径

 

【作者】 曹丽萍

【机构】 四川省开江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发展,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小学阶段学生所具有的独特的特点,使得小学阶段成为德育教育的绝佳时机。小学生处在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黄金时期。在这种情况下,道德教育的渗透常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之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语文课堂;德育教育;策略探讨
  小学阶段的语文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关键科目,教师在进行小学阶段语文知识教授的同时,也应使其中的德育功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推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在情感表达、知识学习等方面与德育有共通之处,学生能够通过对语文课文的学习、对语文教师教学内容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德育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人认为语文教师应当对自身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深刻认知,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内容。
  1、小学语文德育课程现状
  由于受传统“应试思想”与“学分制”教学模式的严重影响,教师在小学语文德育课程教学方面,始终都会以自身的惯性思维为主导,从而根据课前设定好的教学大纲流程,对学生进行按部就班的既定式教学,之后再根据课堂环节进行德育问题讲解,这样的教学现状虽然能够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帮组作用,让学生对德育课程能够有初步理解与掌握,但长期往复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循环教学模式下的固有思维。学生一旦形成这样的思维模式,便会不断减弱自身的求知欲与积极性,最终直接影响到整个小学语文德育课程的教学效率。这也就直接反映出教师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只考虑德育课程内容的完成情况,对于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与发挥性根本就没有过多的重视。在教学设计方案中,若是一味重视教学目标的完成水平,不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理解情况,最终只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由此可见,如何能够有效通过“陶行知思想”来缓解上述这些问题,才是未来值得深思与研究的主要方向。
  2、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2.1 抓住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发挥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作用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特有的优势为其积极发挥出良好的德育作用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优秀学者总会通过文字将自身所推崇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表现出来,或许是通过一件事,或许是通过一个外貌或者动作描写。总之,德育元素早已经被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中推进德育教育,能够有效地发挥出德育教学的积极性。
  2.2 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德育体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德育感知与体验。新课改强调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活动也是学生十分喜欢的学习模式,它既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也能够达成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目的,最终让整个语文课堂展现“寓教于乐”的特征。因此,教师就应该根据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活动,以活动来促进学生情感的激发,最终强化他们的德育体验。例如,教师在教学《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的时候,它的故事性很强,其中所蕴藏着的德育思想内涵也十分深厚。因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展开文本体验,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具体的、深层的感知,能够给他们的思想及情感以一种强烈的震撼和感受。比如,学生通过老班长咀嚼鱼骨头这一部分的理解,以自己的方式表演出来,这样便能够让他们和文本内容达成情感交融的目的,使得他们在丰富的角色扮演实践中感知人物,体会情节,进而获得更为真实的学习体验。他们甚至能够通过更为真实的情境扮演,与文本中的角色进行跨时空对话,和作者实现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最终潜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思想的熏陶,激发出爱国主义情怀,拥有奉献精神,进而践行“立德树人”的理念。
  2.3 利用媒体创建情境,深入体会德育思想
  在小学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时,单纯的讲道理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目前都处于比较浅显的阶段。学生们对于言语所传达的道理往往理解的不够深刻,如果教师言传的比较多,学生反而会觉得教师絮叨。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多媒体教学,对德育内容进行相应的情境建设。让学生们在德育情境中慢慢体会德育的内容。多媒体有其一定的展现优势,可以让学生们视觉听觉同时受到刺激,从而加深学生的感触,让学生们自觉接受德育的熏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动静图片或者视频,来展示世界的美景变换,为学生们创设奇妙的自然情境。通过多媒体直观的展示,再加上与之协调的音乐,学生们能感受到世界自然现象的奇妙之处,从而产生对世界的探索欲望,激发小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4 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安排课外活动作为教学补充
  小学德育教育,除了与课内教材、课堂活动的结合之外,还可以从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寻找结合点,在小学语文课外教育活动中,适当设计一些德育教育活动,开展德育渗透教育。尤其是对于好奇心强、探究欲强的小学生,设计更为精彩有趣、意义深刻的课外活动,十分受到小学生的欢迎,也正因为课外活动本身的巨大吸引力,课外活动在德育渗透教育中的作用往往会十分有效,能够“四两拨千斤”,起到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学完毕《为人民服务》一课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校附近的环境,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互动,带领小学生前去敬老院,组织小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为人民服务”中,在服务中,激发小学生的敬老爱老、帮助他人的等的优秀品质。除此之外,还有如在每年的植树节、清明节前后,学校可以组织小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烈士陵园祭扫活动、学雷锋活动等,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德育渗透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小学生优秀的精神品质的作用十分突出。
  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结合学生个性,挖掘教材内容,强化课外阅读,提升教师能力,能够确保合理融入德育教育,确保语文学科与德育教育相互渗透,强化学生道德素养,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科学树立,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宋国琴.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及方法[J].名师在线,2019,(10):79-80.
  [2]潘晓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现状及其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07):58-59.
  • 【发布时间】2022/4/8 9:14:59
  • 【点击频次】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