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生本课堂”真正“以生为本”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改革倡导“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统一起来的”。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模式,从以前的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即“生本课堂”。在“生本课堂”的新教学形态下,要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要从过去的知识被动接受者变成追求知识、提高能力、养成正确价值观的主人。师生要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主动性。
关键词:生本课堂;以生为本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教师在政治、情怀、思维、创新等方面做出了新要求,并提出要格外重视思政教育的地位后,各级学校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了明显的重视。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我们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路径展开探索,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一、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道德品质共鸣
我们日常的生活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目标地点,而学生经过大量的学习之后也需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也就是这个意思。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上,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很多素材都是来源于我们身边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学会选取学生最熟悉的案例进行讲解,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守护生命》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搜索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违法图,图片已播放就会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然后教师在进行每一张图片所产生的后果的讲解,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些行为所产生的严重危害,进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遵守交通规则,做合格公民。之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播放同学们之间存在的一些批评、职责以及排挤同学的情况的图片,让学生对比自己身边的实际,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也可以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借助微博、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软件了解与道德相关的实例,介绍给同学,比如,针对以上的图片,教师可以加入“某地的学生因无法忍受母亲的责骂而跳楼”的新闻,在震惊学生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参与并加入其中进行讨论。也就是这些简单真实的故事才能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
二、“生本课堂”应该是“开放课堂”
由于学生存在主体差异性,认识事物的角度、立场、观点、方法、水平和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同一事物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回答往往不是老师想要的答案,有的认识甚至超出了课堂学习的知识范围,或者连老师都无法进行引导和点评。这对老师驾驭课堂是一种考验。因此,在一些“生本课堂”上,探究流于形式,老师不敢放得太多,担心收不回来,学生能够认真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就心满意足了。答案程式化,学生很容易、很自然的用课本知识来回答问题,教师也赶紧的加以总结。
这样的课堂,虽然有学生参与,甚至也可以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实质上还是封闭式的课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本课堂。学生只是机械式的在学习知识点,并不是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程式化、标准化的答案,只会压抑学生个性的表达,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样的学习模式,依然是被动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会有持久的热情和动力。
真正的生本课堂,应该是开放课堂。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和预先设计好的教案,不能想着按照既定的设想控制课堂,而是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出发,及时把握课堂进程中的有效信息,并据此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活力,老师与学生、教与学才能水乳交融。
如何实现“开放”,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勇于表达?要营造民主、平等、鼓励、欣赏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甚至奇特的想法。多予表扬肯定、少给否定批评,着重鼓励引导、绝不挖苦嘲笑。欣赏学生的个性表达,放大学生身上的亮点,让真正的金点子发出耀眼的光芒。再进一步,鼓励学生参与设问、组织讨论和形成观点看法。这样,学生心理上有了安全感和自由感,心智和心灵才能自由自在的放飞,才能在身心投入、主动参与、畅所欲言、充分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受益终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形成思维风格。
三、分层教学进行因材施教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会遇到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学习效率非常高,教师一讲就能理解,课后会自主学习,这种学生不需要教师多操心。但是有的学生却需要教师时刻监管着,他们学习状态表现为被动,这种学生需要教师通过特殊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化,因此不同的学生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鉴于此教师应该要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学习成绩优异、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为A组,成绩一般态度有待加强的学生为B组,最后一组C组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自觉性较差。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比如知识目标中又可细分为:基础知识目标、能力提升知识目标、拓展延伸知识目标。对于A层次的学生三个知识目标全部要求掌握,B层次的学生重点在前两个知识目标,而C层次的学习最初要求完成基础知识目标即可。对于C层次学生的转化,教师可以采取帮扶政策来进行,让B层次的学生坐在C层次的学生周围,这样可以上课监督C层次学生学习,课后C层次的学生应该要虚心向B层次的学生学习,努力巩固基础知识,争取自己的学习层次早日上升一个等级。
总而言之,根据目前的教材内容来看,部分案例并不是很适合初中生,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的学生。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善和补充,成为适合学生使用的素材资料。另外,教师也应当摈弃自身的陈旧教学观念,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明确学生真正适合什么样的能力,什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关键词:生本课堂;以生为本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教师在政治、情怀、思维、创新等方面做出了新要求,并提出要格外重视思政教育的地位后,各级学校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了明显的重视。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我们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路径展开探索,尽可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一、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道德品质共鸣
我们日常的生活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目标地点,而学生经过大量的学习之后也需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俗话说:“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也就是这个意思。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上,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很多素材都是来源于我们身边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学会选取学生最熟悉的案例进行讲解,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守护生命》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借助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搜索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通违法图,图片已播放就会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然后教师在进行每一张图片所产生的后果的讲解,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些行为所产生的严重危害,进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遵守交通规则,做合格公民。之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播放同学们之间存在的一些批评、职责以及排挤同学的情况的图片,让学生对比自己身边的实际,从而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也可以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借助微博、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软件了解与道德相关的实例,介绍给同学,比如,针对以上的图片,教师可以加入“某地的学生因无法忍受母亲的责骂而跳楼”的新闻,在震惊学生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参与并加入其中进行讨论。也就是这些简单真实的故事才能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
二、“生本课堂”应该是“开放课堂”
由于学生存在主体差异性,认识事物的角度、立场、观点、方法、水平和能力等因素的不同,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同一事物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因此,学生的回答往往不是老师想要的答案,有的认识甚至超出了课堂学习的知识范围,或者连老师都无法进行引导和点评。这对老师驾驭课堂是一种考验。因此,在一些“生本课堂”上,探究流于形式,老师不敢放得太多,担心收不回来,学生能够认真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就心满意足了。答案程式化,学生很容易、很自然的用课本知识来回答问题,教师也赶紧的加以总结。
这样的课堂,虽然有学生参与,甚至也可以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实质上还是封闭式的课堂,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本课堂。学生只是机械式的在学习知识点,并不是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程式化、标准化的答案,只会压抑学生个性的表达,限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样的学习模式,依然是被动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会有持久的热情和动力。
真正的生本课堂,应该是开放课堂。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和预先设计好的教案,不能想着按照既定的设想控制课堂,而是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出发,及时把握课堂进程中的有效信息,并据此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探究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活力,老师与学生、教与学才能水乳交融。
如何实现“开放”,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勇于表达?要营造民主、平等、鼓励、欣赏的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甚至奇特的想法。多予表扬肯定、少给否定批评,着重鼓励引导、绝不挖苦嘲笑。欣赏学生的个性表达,放大学生身上的亮点,让真正的金点子发出耀眼的光芒。再进一步,鼓励学生参与设问、组织讨论和形成观点看法。这样,学生心理上有了安全感和自由感,心智和心灵才能自由自在的放飞,才能在身心投入、主动参与、畅所欲言、充分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受益终身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形成思维风格。
三、分层教学进行因材施教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会遇到不同的学生,有的学生学习效率非常高,教师一讲就能理解,课后会自主学习,这种学生不需要教师多操心。但是有的学生却需要教师时刻监管着,他们学习状态表现为被动,这种学生需要教师通过特殊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化,因此不同的学生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鉴于此教师应该要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分层学习成绩优异、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为A组,成绩一般态度有待加强的学生为B组,最后一组C组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自觉性较差。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比如知识目标中又可细分为:基础知识目标、能力提升知识目标、拓展延伸知识目标。对于A层次的学生三个知识目标全部要求掌握,B层次的学生重点在前两个知识目标,而C层次的学习最初要求完成基础知识目标即可。对于C层次学生的转化,教师可以采取帮扶政策来进行,让B层次的学生坐在C层次的学生周围,这样可以上课监督C层次学生学习,课后C层次的学生应该要虚心向B层次的学生学习,努力巩固基础知识,争取自己的学习层次早日上升一个等级。
总而言之,根据目前的教材内容来看,部分案例并不是很适合初中生,尤其是一些农村地区的学生。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善和补充,成为适合学生使用的素材资料。另外,教师也应当摈弃自身的陈旧教学观念,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明确学生真正适合什么样的能力,什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
- 【发布时间】2022/4/8 9:15:40
- 【点击频次】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