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儿童视角 促进文本解读
【关键词】 ;
【正文】 由于知识储备以及生活阅历的差异,不同教师解读文本的方法也是互有差异。大多数教师往往从成人的视角展开,很少从儿童的视角切入,这就导致原本属于儿童的阅读时间被成人的观念占据,阅读教学效率不高。为此,本文基于儿童视角对文本解读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将语文课堂还给儿童。
一、创设趣味情境,播撒快乐因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借助色彩、声音以及形象展开思维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比较单一,难以吸引学生。只有让教学活动充满快乐的因子,用色彩、声音和形象营造教学氛围,才能激发儿童的求知兴趣。“情境教学”是一种高效、生动、直观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趣味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展开文本阅读之旅。
二、联系儿童生活,对接儿童经验
语文和生活密切相关,教师想要提升文本解读效果,需要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对接儿童经验。文本解读的基础不只在于语文知识,更在于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生活经验以及学习经验。这意味着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对文本展开生活化的领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彰显语文阅读教学的生活性,还能降低文本解读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涵,从而形成有效的对话过程。
三、鼓励学生发言,提倡直抒胸臆
基于儿童视角进行教学,意味着鼓励学生直抒胸臆。所谓直抒胸臆,就是让学生自由表达,抒发自己真实的见解和想法。尊重学生的表达权利,让学生积极表达真实的观点和想法,就能打造开放式的语文课堂。例如在学习了课文《落花生》后,笔者和学生围绕文中“父亲对孩子们说的话”展开了探讨,让学生说出对“父亲”这段话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真实想法。很多学生的观点出人意料,有的学生认为:“父亲提倡孩子们学习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是没错的,但他又将树枝上的石榴、桃子等水果进行类比,仿佛这些水果除了好看没有其他用处一样,但事实上,石榴、桃子这些水果同样口感很好,有着丰富的营养元素,也和花生一样有用,所以父亲的观点存在偏颇之处。”也有的学生认为:“文中的父亲认为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应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人靠衣装马靠鞍,一个人讲体面也没有什么错误,这并不妨碍他去做一个有用的人。谁说一个人不能既讲体面又有用呢?为什么非要二选一呢?”还有的学生认为:“花生默默奉献的品质固然值得赞扬,但是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若是有才华还是需要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被别人赏识,才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学生的这些观点全部都是从文中“父亲”的话引申而来的,各有各的道理,而这恰恰是课堂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尊重儿童的话语权,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允许儿童说真话,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开放、有活力的。由此可见,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想法,这是实现儿童课堂的关键所在。
四、借助多元活动,对接儿童心灵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真实感受常常被忽略,这样的语文课堂不能贴合学生的心灵,自然对学生毫无吸引力。在教每一节课之前,教师总是想尽办法查阅很多参考书,通过网络搜集资料,恨不能将所有的知识用一节课的时间灌输给学生,但是从来不曾认真想过学生要的究竟是怎样的语文课堂,他们期待的是怎样的教学模式。其实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只是一群孩子,活动教学是最吸引他们的,如果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一些多元活动,就能对接儿童的心灵,让他们对文本解读过程产生期待。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时,为了基于学生视角进行授课,让学生发现古诗词的魅力,笔者在朗读的基础上给学生设计了一些多元化的活动:让学生试着用水彩笔将头脑中的诗歌画面画下来,比如,“竹外桃花”是什么样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又该怎样来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任意发挥想象,将自己脑海中的春江晚景描绘出来。
五、对接形象思维,激发阅读热情
兴趣是儿童学好一切科目的重要内驱力,更是文本解读的重要前提。为此,教师需要立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并以兴趣作为文本解读的基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课堂中需对接学生的形象思维,为文本解读夯实基础。例如在教学课文《纸的发明》时,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蔡伦观察与探索的科研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是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这是因为文本有很多长段落,学生在阅读这些叙述性内容时,很容易心生厌倦。为此,笔者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来开展教学,先是在导入环节为学生展现了一段来自纪录片《纸的故事》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纸的演变历史。随后,笔者又为学生在网上搜集了一段有关造纸的视频,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纸究竟是如何制作出来的,经过了哪些工序,运用了哪些材料,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一些重要细节。而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由于有了视频的铺垫,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章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谓“形象思维”就是以视频、图片等直观形象的事物为主的认知模式。这意味着教师在组织教学流程时,一定要尽可能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丰富课堂的形象元素,降低学生的文本理解难度,这样才能提高文本解读的效果。
总之,“基于儿童视角”的本质在于“尊重”二字: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以学生期待的方式组织课程,设计教学流程以及环节,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心生憧憬,流连忘返。
一、创设趣味情境,播撒快乐因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借助色彩、声音以及形象展开思维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比较单一,难以吸引学生。只有让教学活动充满快乐的因子,用色彩、声音和形象营造教学氛围,才能激发儿童的求知兴趣。“情境教学”是一种高效、生动、直观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趣味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展开文本阅读之旅。
二、联系儿童生活,对接儿童经验
语文和生活密切相关,教师想要提升文本解读效果,需要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对接儿童经验。文本解读的基础不只在于语文知识,更在于学生已有的情感经验、生活经验以及学习经验。这意味着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让学生对文本展开生活化的领悟。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彰显语文阅读教学的生活性,还能降低文本解读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涵,从而形成有效的对话过程。
三、鼓励学生发言,提倡直抒胸臆
基于儿童视角进行教学,意味着鼓励学生直抒胸臆。所谓直抒胸臆,就是让学生自由表达,抒发自己真实的见解和想法。尊重学生的表达权利,让学生积极表达真实的观点和想法,就能打造开放式的语文课堂。例如在学习了课文《落花生》后,笔者和学生围绕文中“父亲对孩子们说的话”展开了探讨,让学生说出对“父亲”这段话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真实想法。很多学生的观点出人意料,有的学生认为:“父亲提倡孩子们学习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是没错的,但他又将树枝上的石榴、桃子等水果进行类比,仿佛这些水果除了好看没有其他用处一样,但事实上,石榴、桃子这些水果同样口感很好,有着丰富的营养元素,也和花生一样有用,所以父亲的观点存在偏颇之处。”也有的学生认为:“文中的父亲认为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应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但是人靠衣装马靠鞍,一个人讲体面也没有什么错误,这并不妨碍他去做一个有用的人。谁说一个人不能既讲体面又有用呢?为什么非要二选一呢?”还有的学生认为:“花生默默奉献的品质固然值得赞扬,但是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若是有才华还是需要表现出来,这样才能被别人赏识,才能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学生的这些观点全部都是从文中“父亲”的话引申而来的,各有各的道理,而这恰恰是课堂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尊重儿童的话语权,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允许儿童说真话,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开放、有活力的。由此可见,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想法,这是实现儿童课堂的关键所在。
四、借助多元活动,对接儿童心灵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真实感受常常被忽略,这样的语文课堂不能贴合学生的心灵,自然对学生毫无吸引力。在教每一节课之前,教师总是想尽办法查阅很多参考书,通过网络搜集资料,恨不能将所有的知识用一节课的时间灌输给学生,但是从来不曾认真想过学生要的究竟是怎样的语文课堂,他们期待的是怎样的教学模式。其实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只是一群孩子,活动教学是最吸引他们的,如果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一些多元活动,就能对接儿童的心灵,让他们对文本解读过程产生期待。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时,为了基于学生视角进行授课,让学生发现古诗词的魅力,笔者在朗读的基础上给学生设计了一些多元化的活动:让学生试着用水彩笔将头脑中的诗歌画面画下来,比如,“竹外桃花”是什么样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又该怎样来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任意发挥想象,将自己脑海中的春江晚景描绘出来。
五、对接形象思维,激发阅读热情
兴趣是儿童学好一切科目的重要内驱力,更是文本解读的重要前提。为此,教师需要立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并以兴趣作为文本解读的基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课堂中需对接学生的形象思维,为文本解读夯实基础。例如在教学课文《纸的发明》时,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蔡伦观察与探索的科研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但是笔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索然,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这是因为文本有很多长段落,学生在阅读这些叙述性内容时,很容易心生厌倦。为此,笔者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来开展教学,先是在导入环节为学生展现了一段来自纪录片《纸的故事》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纸的演变历史。随后,笔者又为学生在网上搜集了一段有关造纸的视频,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纸究竟是如何制作出来的,经过了哪些工序,运用了哪些材料,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一些重要细节。而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由于有了视频的铺垫,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章中的重要内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谓“形象思维”就是以视频、图片等直观形象的事物为主的认知模式。这意味着教师在组织教学流程时,一定要尽可能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丰富课堂的形象元素,降低学生的文本理解难度,这样才能提高文本解读的效果。
总之,“基于儿童视角”的本质在于“尊重”二字: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质疑精神,并以学生期待的方式组织课程,设计教学流程以及环节,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心生憧憬,流连忘返。
- 【发布时间】2022/4/8 9:17:07
- 【点击频次】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