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 刘晓嘉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常都是由教师向学生讲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被动性地接受,而缺少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问题答案的环节,学生没有养成问题意识。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结果,还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就需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利用问题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和解疑,培养其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其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意识;方法;探究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一个人能否综合运用知识以及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体现,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索,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品质,称为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意识,学习中才会有创新和发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一、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要采取一定措施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提供更多提问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勇于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对学生进行诱导,帮助那些成绩差或者是比较内向的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发言。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如何有技巧地提出问题,教师可先提出比较有见解的问题,比如课文中比较难理解的句子、修辞手法等,让学生有所启发,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教师要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比如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善传统课堂中枯燥沉闷的现象,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产生提问的动力,以便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还要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和讨论,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活跃课堂。比如在学习《黄河的主人》一课时,学生心里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羊皮筏是如何发明出来的?”“羊皮筏能够在黄河激流中漂流的原理是什么?”“人们是靠着什么样的精神才能够成为黄河的主人?”等等这些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交流,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养成合作的习惯,正确找到解疑的技巧。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
  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声音,教师在解答学生的疑惑时,有些同学会有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就要多问学生有没有其它的答案。了解学生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先不急着否认,要问学生是如何得出这个答案的,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逐渐地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问题,从而有利于思维方式的培养。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学生的想法,不仅打击了学生的提问积极性,也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会存在各种各样的为什么,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不管是正确与否,都是问题意识的产生,思维的碰撞,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的发展。教师在鼓励学生提出千奇百怪的想法的同时,要注意倾听,先给予学生肯定,然后再进行正确引导,“这位同学的想法很特别,说的也很好,但是……”这样的说辞比直接否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学生不会担心自己回答错误,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高问题的思考能力,也能够让其他学生在今后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能够避免出错。
  三、树立学生疑问的信心
  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使学生形成一个观点:“提问”是教师的事,学生的事只是跟着都是的问题“答”,因此要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首先要使其转变观念,“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可以当面问,可以写信问,还可以打电话甚至上网问。其次,教师要营造质疑氛围。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问题,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鼓励学生有不同于课本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我们要加以保护,决不能随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让学生以问倒老师、课本为一种光荣。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巧妙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阅读文章,以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巩固知识。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要明确教学的目标,结合整篇文章,把握文章中的重难点知识,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掌握新知识,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自己还有哪些方面没有掌握,哪些问题存在疑虑,在解决问题之后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比如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教师向学生们提问“阅读完课文以后,同学们能否告诉我你们从文中学习到了什么样的精神呢?”这个问题是整篇文章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到的,也是富有针对性的。同学们在这个问题的驱使下,能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从而有目的性地去解读文章。最后,教师再提问:“除了课文中所说的故事之外,同学们还能不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体现滴水穿石的精神呢?”通过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既让学生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开拓思维。
  四、训练学生发问的能力
  1、创设质疑的情境。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有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
  2、给予质疑的时间。一些专家认为,目前中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弊仍是一个“牵”字,教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教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教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不断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一点,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预习环节,因为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生通过课外资料、网络、字典等对课文自行掌握,锻炼了自学的能力。学生在预习课文时会产生大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利用各种工具查找答案,在对课文进行提前预习之后,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对还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提问,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学习效率提高。比如在学习《揠苗助长》和《鹬蚌相争》之前,学生通过字典能够对两则寓言有基本的认识,而在课堂学习中就能够对其中的寓意有更深层的理解。
  总之,问题意识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动力,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探究和分析解决问题,必须摒弃自我教授的方式,增加课堂中的互动;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鼓励学生有问题就要提出来;对学生予以肯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彦豫;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11期
  [2]项小青;项发;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27期
  [3]李晓欣;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2期
  [4]赵剑;培养问题意识 点燃创新火花[J];四川教育;2010年Z2期
  [5]魏海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2011年02期
  • 【发布时间】2022/4/8 9:22:28
  • 【点击频次】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