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探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很多教师只注重“双基”训练,特别是知识教学和练题,不太注重习惯、数感和方法等培养,导致学生知识扎实但素养低下,达不到新课标要求,也不能发挥不了数学的奠基作用。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冲破“应试”桎梏,走素质教育道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是相对于语文素养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对传统“数学能力”的拓展与升华,它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实践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展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以及数学策略的应用、对数字的感觉。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双基”训练,特别是知识教学和练题,不太注重习惯、数感和方法等培养,导致学生知识扎实但素养低下,达不到新课标要求,也不能发挥不了数学的奠基作用。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冲破“应试”桎梏,走素质教育道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觅出方法,深入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包括两条主线,一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二是数学思想,是一条暗线。这两条主线,缺一不可,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
(一)创新设计教学内容。新课改虽然不是“教教材”,但作为教学的蓝本,教材对教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不过,我们可以“用教材教”,至于到底传授什么内容,怎样传授知识,却在我们教师手中,在不违背教学规律、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创新设计教学内容,甚至对教材内容作出调整,使之更符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在处理教材时,做到三点:更具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贴近生活,渗透一些与市场经济、日常生活、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数学应用内容,使之具有时代气息;更具有典型性,使学生能够形成科学解题的思想方法,达到举一反三、横向渗透的目的。
(二)突出基本教学思想和方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两个层面,掌握了思想方法可获得知识,而知识中又蕴藏着思想方法,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正是由于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在强调知识的同时还要突出思想方法的教学。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如概念讲解、定理证明、例题解答,都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善于挖掘,在教学知识的同时,始终渗透必要的思想方法传授。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是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所必须的,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强化能力,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学生运用能力
数学运用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运用能力就是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然而目前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还很差,需要教师着力培养,做到:一要重视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是对实际问题高度抽象的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科学本质,具有普遍意义。但正是这种概括和抽象的结果,使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之间形成了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虽学了很多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因此,这就要求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能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使学生弄清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弄清概念在现实中原型是什么,演变后的一般意义又是什么。这样才能追本求源,以不变应万变。二要开展模型教学及数学建模能力训练。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构筑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理论和方法求出其结果,再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实现问题解决,最后反过来又促进数学新思想、新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中运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是现实的高度概括。离开了生活,脱离了现实,数学学习便没有了意义。所以,联系生活教数学、学数学,既是数学本质的回归,也是现实的真正需求。我们知道,数学是反映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抽象性,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是不适合学习的,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化数学教学为解决生活问题,让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外衣下获得生命、获得立体感,这样,就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的实用与有趣,才会主动投入其中,乐于参与,认识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通过活动去理解有关知识,而不是与实际脱节,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有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在无形之中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使人人能够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目标得以实现。
总之,核心素养是个广泛的范畴,是多种能力与品质的集加与综合,它需要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不“唯分是图”,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主体参与,从兴趣入手,把一切教学都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持之一贯,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是利于学生发展的,也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
参考文献:
[1]刘春平,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方法探寻教育中[J].外交流,2015年。
[2]张晓东,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方法论[J].才智,2021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核心素养是相对于语文素养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对传统“数学能力”的拓展与升华,它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自身实践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能力、观念和品质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展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以及数学策略的应用、对数字的感觉。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双基”训练,特别是知识教学和练题,不太注重习惯、数感和方法等培养,导致学生知识扎实但素养低下,达不到新课标要求,也不能发挥不了数学的奠基作用。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冲破“应试”桎梏,走素质教育道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觅出方法,深入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小学数学教材体系包括两条主线,一是数学知识,这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二是数学思想,是一条暗线。这两条主线,缺一不可,只有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的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
(一)创新设计教学内容。新课改虽然不是“教教材”,但作为教学的蓝本,教材对教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不过,我们可以“用教材教”,至于到底传授什么内容,怎样传授知识,却在我们教师手中,在不违背教学规律、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创新设计教学内容,甚至对教材内容作出调整,使之更符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在处理教材时,做到三点:更具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贴近生活,渗透一些与市场经济、日常生活、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数学应用内容,使之具有时代气息;更具有典型性,使学生能够形成科学解题的思想方法,达到举一反三、横向渗透的目的。
(二)突出基本教学思想和方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两个层面,掌握了思想方法可获得知识,而知识中又蕴藏着思想方法,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正是由于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在强调知识的同时还要突出思想方法的教学。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如概念讲解、定理证明、例题解答,都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要善于挖掘,在教学知识的同时,始终渗透必要的思想方法传授。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是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所必须的,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强化能力,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学生运用能力
数学运用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运用能力就是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然而目前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还很差,需要教师着力培养,做到:一要重视数学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数学概念来源于实践,是对实际问题高度抽象的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科学本质,具有普遍意义。但正是这种概括和抽象的结果,使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之间形成了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虽学了很多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因此,这就要求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能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使学生弄清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弄清概念在现实中原型是什么,演变后的一般意义又是什么。这样才能追本求源,以不变应万变。二要开展模型教学及数学建模能力训练。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构筑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理论和方法求出其结果,再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实现问题解决,最后反过来又促进数学新思想、新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中运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是现实的高度概括。离开了生活,脱离了现实,数学学习便没有了意义。所以,联系生活教数学、学数学,既是数学本质的回归,也是现实的真正需求。我们知道,数学是反映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抽象性,对于正处于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是不适合学习的,这就需要教师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化数学教学为解决生活问题,让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外衣下获得生命、获得立体感,这样,就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的实用与有趣,才会主动投入其中,乐于参与,认识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就要积极地创设生活情境,使他们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通过活动去理解有关知识,而不是与实际脱节,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有源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在无形之中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倾向,使人人能够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标目标得以实现。
总之,核心素养是个广泛的范畴,是多种能力与品质的集加与综合,它需要教师注重教学过程,不“唯分是图”,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主体参与,从兴趣入手,把一切教学都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持之一贯,我相信,这样的教学是利于学生发展的,也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
参考文献:
[1]刘春平,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方法探寻教育中[J].外交流,2015年。
[2]张晓东,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方法论[J].才智,2021年。
- 【发布时间】2022/4/8 9:25:25
- 【点击频次】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