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多维激趣,打造高效情趣语文课堂

 

【作者】 弋朝霞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情趣化教学理念最早出现于宋朝时期,后在元、明、清三代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北宋教育家张载认为,学习的关键不在于学生资质的高低,而在于其是否能将学习视为一件快乐的事,是否有持之以恒的求学态度。此外,他还提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来源于学生自身,即学生对求知的需求。这启示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自信、坚定、探索、求知等品质来打造高效的情趣语文课堂。
  一、教具激趣,深度挖掘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多以文字形式呈现,文本信息呈现途径较为单一,很难对大脑产生有效刺激,久而久之,学生在语文学习时容易产生疲劳感。与文字相比,教具带来的感受要丰富很多,如动植物标本、实物、挂图等,都能弥补单一文字形式造成的缺陷,帮助学生更直观、具象地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画杨桃》一文时,笔者事先准备了一个真实的杨桃,因为杨桃并不是生活中常吃的水果,所以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这就导致其在理解课文时有些困难。比如学生困惑为什么文中的杨桃既像五角星,又像椭圆。但当笔者拿出杨桃放到讲桌上时,学生从教室的不同位置观察杨桃的形状,便轻松得出“不同位置看到的事物形状不同”这一结论。教具的引入,为课堂注入了新的元素,学生的兴趣得以调动,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了亲身体验,对文意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清晰、深刻。
  二、活动激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当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时,其思维就会处在更加活跃的状态。语文教学与活动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创设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情感体验。语文教学活动的形式可以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两类,课内活动可以是游戏、表演、手工等,课外活动的范围更大,可以是实地参观、组织竞赛、办墙报等。无论是课内活动还是课外活动,都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对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情境激趣,领略文章绝美意境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多为经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深度挖掘文本内涵,运用图画、音频等媒介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领略文章的绝美意境。例如,在教学《所见》一诗时,笔者先用多媒体呈现牧童骑黄牛的动画,画面中,牧童俏皮可爱,嘴角噙着微笑。笔者适时提问:“大家觉得这场景美不美?”“美!”学生不约而同地答道。笔者继续问:“请大家想象自己就是这位牧童,我们骑在黄牛上是怎样的心情呢?”这时,学生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有的学生说:“骑在黄牛上很好玩,很开心。”有的学生说:“想唱歌。”笔者就势提问:“大家想不想模仿牧童高歌一曲?”此时,学生的兴趣更加高昂,都想象自己骑在黄牛上唱歌。笔者抓住时机,播放出激越的蝉鸣声。学生们立即安静了下来,静静地听着清脆悦耳的蝉鸣。这时,笔者轻轻地朗诵:“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刚刚还沉浸在牧童高歌情绪中的学生,由此完整体验到了诗中牧童的情感变化,觉得诗文越读越有趣,牧童越看越可爱,整个教学也因此达到了高潮。
  四、提问激趣,迸发学生思维火花
  陶行知先生曾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提问是任何课堂中都不可忽视的环节,也是连接师生双方活动的重要纽带。虽然教学中教师大都会用到提问教学,但如何才能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最好是选择一些能够让学生在答疑中获得成功的喜悦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提高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令学生迸发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美丽的武夷山》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大家在节假日有没有外出游玩过,有什么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吗?能不能互相聊一聊?”“玩”是学生们十分喜爱的活动,他们对这个话题的兴趣度很高,因而纷纷打开了话匣子。这时,教师适时提出:“有没有同学了解武夷山,能当一当武夷山的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一下呢?”《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写景文,学生对写景文一般缺乏了解,但在教师“招聘小导游”的提问激趣下,学生们踊跃参与,且以参观、游览的视角来赏析文章。大家带着强烈的热情投入学习,深深陶醉在武夷山的美景之中。
  五、设疑激趣,激起学生探究欲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设疑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具有重要作用。设疑教学是当下认可度非常高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由教师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的关键点,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进而获得学习成就感。需要注意的是,设疑激趣需要明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及怎样的提问方式才能引导学生穿过思维障碍。笔者认为,只有巧妙的、有效的提问,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实现情趣化教学。
  六、情感激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向学生传递自己的爱,如,含笑的眼神、温柔的动作、亲和的语言等。学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情感氛围中学习,能增加对语文的认知和热情,进而提升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白杨》一文时,笔者先有感情地为学生朗读课文中父亲对孩子说的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段文章的辞藻虽然并不华丽,但白杨坚韧、执着的品行却激起了学生的喜爱。当学生被白杨树的品行所触动时,笔者有感情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边疆的建设者也如这白杨一样,无论条件多么恶劣,他们都毫不退缩,无所畏惧,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着边疆的千里黄沙,为边疆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白杨当歌,英雄当赞。”这段话慷慨激昂,让学生感受到了文中隐藏的借白杨歌颂边疆建设者的情感。
  总之,“有什么样的情趣,就有什么样的思想。”小学语文是充满情趣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开展多样化教学,以情境吸引学生,以问题启发学生,以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中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实现以情激趣、以趣促知。

  • 【发布时间】2022/4/8 20:06:48
  • 【点击频次】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