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设疑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设疑教学法在课堂中有着广泛开展的应用,其原因在于疑能促思,疑能激趣。在课堂应用时,我们要注意把握好“疑”的设计和“问”的时机两个问题。本文探讨了设疑教学法在开课时、重难点处、易混淆处和认知冲突处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设疑教学法;应用
学贵有疑。古人曾告诫我们学习有疑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从他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言就可看出他们曾对此的探究。可我们现行学生多数没有主动质疑习惯,需要我们“教有疑”来触发,带动其思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设疑教学法才落户于课堂,成为了我们很多教师教学法选择时必然要考虑的对象。所谓疑能促思,疑能激趣,便是设疑教学法的重要作用的体现。初中数学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奠基平台也是新课标强烈要求之事。于是,设疑教学法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成为了常态。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工作,谈谈该方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要科学应用设疑教学法,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精心设计可以激趣的载体,即问题;二是要把握设疑时机。我们知道,设疑不是开口便问,也不是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作为设疑的题目。只有关键处的设疑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即需要把握设疑时机。这一点非常重要,直接事关教学成败。实践中,我们可在这几个方面尝试设疑。
一、新课导入处应用设疑教学法
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基础。新课导入是成功教学的起点也必然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要让学生学起于思,就必然要利用设疑教学法让学生受疑而思便开始学。因此,在导入时设疑就成为了我们一线教师让学生学起于思的重点打造环节。其方法就是通过生活化情境或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在新知出现的相关背景引发质疑,以便为接下来的新知教学集中注意力和奠基思维基础。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我们就可通过一个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要求他们把一张纸对折一次、两次、三次、四次看看分别有多少层?这样的操作加设疑,学生每做一次都在思考层的变化有不有什么规律,又是怎样的规律。显然,他们的心被这种要揭开规律的兴趣所占有了,自然也会与教师、同学展开积极的互动对话。
二、重难点处应用设疑教学法
化解重难点是教学的主攻方向,是教师所有努力的的落脚点。但仅靠教师努力也不够,毕竟学生才是学习主人。要引发学生发挥主人翁作用,方法有多种,设疑无非是其最好的,疑能促思,疑能激趣,是引发他们主体积极参与与建构的有效手段。为此,我们可以在重难点适时采取设疑教学法,让学生把思维力放在此处进行重点思考,这样就可快速攻克下难点带来的理解困难。例如,《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勾股定理逆定理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不过,学生已有勾股定理学习体验和应用经验,在判定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时我们利用①3、4、5;②5、12、13;③7、24、25;④8、15、17等几组数据让学生通过计算、、画图、测量发现规律。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去探寻利用较大的数的平方看看是否等于另外两个较小的数的平方和。如果是则是,不等则不是。经过这样引导,学生自然就发现了方法得到了勾股定理逆定理。值得注意的时,在重难点处设疑需要教师精心研究教材,尽可能把切入点和时机把握精准,做到设疑既巧妙又必要。这样才会使设疑教学法发挥出教学效益最大化。
三、易混淆处应用设疑教学法
知识易混易淆是常见的事,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认知水平,二是知识自身间的相似性。前者造成易混易淆发生可能性最大,其直接后果就是概念模糊、认识不清,不能正确判断,阻碍知识系统构成。后者易导致负迁移现象,后学知识往往把先前所学给混淆了。不论哪种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就应对此特别注意,其方法就是把易造成混淆的地方设疑,引起学生高度重视,放大眼力去观察发现,找出之间的差别。比如,“平行线的判定”的教学,很多学生就容易将判定和性质二者混淆,搞不清是什么性质什么是判定。在教学此处时我们就必须设疑,通过“‘判定’‘性质’是同一概念吗”“有区别吗”两个问题让学生去分辨这两个易混淆的知识。这样,在学生重点关注的情况下,这二者的区别异同就明确地印在学生脑海里了,不会产生负迁移和认识模糊的问题了。
四、认知冲突处应用设疑教学法
认知冲突就是相声中的“抖包袱”,处理得好可以起到推波助燃的效果,能让学生发现自我现有知识或方法的不足或不当。于是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发现探究中。因此,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就成为很多教师在新课教学时的常用教法之一,同时配合矛盾、悬念情境创设和设疑教学法,使该方法得到了效果最大化。如《整式的加减》教学,我们为了让学生产生认知需要,利用“已知a=-1/2,b=4,求多项式2a2b-3a-3a2b+2a的值”一题指名让学生计算,两名上黑板板演的学生成绩都较好,在计算中一名采取代入法进行,一名采取化简法实施。过程中,后者既快又正确,前名学生花了很大力气结果还错了。经过分析引导,自然就知道了对于复杂的整式要进行化简的必要性了。应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学生计算上的错误,这对于提高学生对先化解后求值来解题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了。
总之,设疑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适用于各个环节,但有效应用是要注重“疑”的设计和“问”的时机两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应用展开时是否指名学生回答,以及如何引导,让学生思维峰回路转等,这样就更能助力高效课堂创建了。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在“优教优学”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它,使之科学应用。
参考文献:
[1]罗民伟,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设疑”技巧[J].教育研究,2019年。
[2]陈艳梅,设疑技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河教育,2019年。
关键词:初中数学;设疑教学法;应用
学贵有疑。古人曾告诫我们学习有疑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从他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言就可看出他们曾对此的探究。可我们现行学生多数没有主动质疑习惯,需要我们“教有疑”来触发,带动其思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设疑教学法才落户于课堂,成为了我们很多教师教学法选择时必然要考虑的对象。所谓疑能促思,疑能激趣,便是设疑教学法的重要作用的体现。初中数学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奠基平台也是新课标强烈要求之事。于是,设疑教学法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成为了常态。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工作,谈谈该方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要科学应用设疑教学法,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精心设计可以激趣的载体,即问题;二是要把握设疑时机。我们知道,设疑不是开口便问,也不是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作为设疑的题目。只有关键处的设疑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即需要把握设疑时机。这一点非常重要,直接事关教学成败。实践中,我们可在这几个方面尝试设疑。
一、新课导入处应用设疑教学法
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基础。新课导入是成功教学的起点也必然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要让学生学起于思,就必然要利用设疑教学法让学生受疑而思便开始学。因此,在导入时设疑就成为了我们一线教师让学生学起于思的重点打造环节。其方法就是通过生活化情境或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让学生在新知出现的相关背景引发质疑,以便为接下来的新知教学集中注意力和奠基思维基础。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我们就可通过一个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要求他们把一张纸对折一次、两次、三次、四次看看分别有多少层?这样的操作加设疑,学生每做一次都在思考层的变化有不有什么规律,又是怎样的规律。显然,他们的心被这种要揭开规律的兴趣所占有了,自然也会与教师、同学展开积极的互动对话。
二、重难点处应用设疑教学法
化解重难点是教学的主攻方向,是教师所有努力的的落脚点。但仅靠教师努力也不够,毕竟学生才是学习主人。要引发学生发挥主人翁作用,方法有多种,设疑无非是其最好的,疑能促思,疑能激趣,是引发他们主体积极参与与建构的有效手段。为此,我们可以在重难点适时采取设疑教学法,让学生把思维力放在此处进行重点思考,这样就可快速攻克下难点带来的理解困难。例如,《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勾股定理逆定理还是有相当大的难度。不过,学生已有勾股定理学习体验和应用经验,在判定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时我们利用①3、4、5;②5、12、13;③7、24、25;④8、15、17等几组数据让学生通过计算、、画图、测量发现规律。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去探寻利用较大的数的平方看看是否等于另外两个较小的数的平方和。如果是则是,不等则不是。经过这样引导,学生自然就发现了方法得到了勾股定理逆定理。值得注意的时,在重难点处设疑需要教师精心研究教材,尽可能把切入点和时机把握精准,做到设疑既巧妙又必要。这样才会使设疑教学法发挥出教学效益最大化。
三、易混淆处应用设疑教学法
知识易混易淆是常见的事,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认知水平,二是知识自身间的相似性。前者造成易混易淆发生可能性最大,其直接后果就是概念模糊、认识不清,不能正确判断,阻碍知识系统构成。后者易导致负迁移现象,后学知识往往把先前所学给混淆了。不论哪种原因,教师在教学时就应对此特别注意,其方法就是把易造成混淆的地方设疑,引起学生高度重视,放大眼力去观察发现,找出之间的差别。比如,“平行线的判定”的教学,很多学生就容易将判定和性质二者混淆,搞不清是什么性质什么是判定。在教学此处时我们就必须设疑,通过“‘判定’‘性质’是同一概念吗”“有区别吗”两个问题让学生去分辨这两个易混淆的知识。这样,在学生重点关注的情况下,这二者的区别异同就明确地印在学生脑海里了,不会产生负迁移和认识模糊的问题了。
四、认知冲突处应用设疑教学法
认知冲突就是相声中的“抖包袱”,处理得好可以起到推波助燃的效果,能让学生发现自我现有知识或方法的不足或不当。于是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发现探究中。因此,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就成为很多教师在新课教学时的常用教法之一,同时配合矛盾、悬念情境创设和设疑教学法,使该方法得到了效果最大化。如《整式的加减》教学,我们为了让学生产生认知需要,利用“已知a=-1/2,b=4,求多项式2a2b-3a-3a2b+2a的值”一题指名让学生计算,两名上黑板板演的学生成绩都较好,在计算中一名采取代入法进行,一名采取化简法实施。过程中,后者既快又正确,前名学生花了很大力气结果还错了。经过分析引导,自然就知道了对于复杂的整式要进行化简的必要性了。应用这样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学生计算上的错误,这对于提高学生对先化解后求值来解题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了。
总之,设疑教学法在数学课堂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适用于各个环节,但有效应用是要注重“疑”的设计和“问”的时机两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应用展开时是否指名学生回答,以及如何引导,让学生思维峰回路转等,这样就更能助力高效课堂创建了。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在“优教优学”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它,使之科学应用。
参考文献:
[1]罗民伟,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设疑”技巧[J].教育研究,2019年。
[2]陈艳梅,设疑技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河教育,2019年。
- 【发布时间】2022/4/8 20:08:56
- 【点击频次】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