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 薛 雷

【机构】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文峰中心学校翰林苑分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而学生的审美观往往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气氛、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过着一种积极的甚至沸腾的精神生活,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还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素质的优化,能够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使人的个性更加全面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的审美创造力。审美能够使人从低级意识中解脱出来,培养高尚的精神,使人的心灵得到超越和升华。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审美能力;培养;方法
  小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更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积极探索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切实落实审美教育的展开。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的语言特点,参考学生已有的审美能力与课文所特有的语言特色,来制定更加合理的审美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掌握,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例如,在进行《寒号鸟》这篇课文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分别通过设置“喜鹊垒巢”,“劝告寒号鸟”以及“寒号鸟的结局”这三个板块,来分别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进一步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层层深入,进而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只有勤劳才能让自己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而懒惰则通常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
  二、创设审美教育的氛围
  审美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形式,和单纯的美术教育、音乐教育这样的艺术学科教学是存在差别的,而且审美教育并不是艺术学科教学所特有的。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在学科教育当中挖掘美育价值以及元素,其中小学语文教学就是一个良好的平台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让学生在体悟文字之美的过程当中深化对美的认知,受到良好的审美熏陶。为了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美育接受特征展开全面分析,有效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以及好奇心强等特点,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美育活动的积极性,形成接受美育熏陶和感染的最佳情感状态,为审美教育的推进奠定基础。就语文学科特征而言,美的元素主要表现在文字、语言和内涵等方面,所以在为学生创设审美氛围的过程当中也要把握好这些角度。例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时,教师可以采用有感情朗读诗文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审美氛围,让学生领略抑扬顿挫和富有变化以及情感的声音,进而积极主动的走进古代诗歌,体悟古代诗文的美。
  三、对课文细节进行有效的美学讲解
  如果想要确实的提高学生对于美学教育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课文中美学内涵的理解能力,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将美学教育渗入到课程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中,从而引导学生对美学的内涵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例如,在《美丽的小路》这一课文的讲解过程中,鸭先生在看到自己乱扔垃圾之后,原先美丽的小路变得非常丑陋,然后便惊叹道“天哪!我的美丽的小路呢?”。在最开始的时候,学生通常不能真正的掌握住鸭先生说话时的语气与基调,也自然就不能够对鸭先生此时的心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而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对其进行恰当的教学示范,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理解的更为透彻,在朗诵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有韵味,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进而为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为了顺应素质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并且为学生开拓更加光明和美好的未来,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要注重穿插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时,往往需要借助文字、文章等丰富的语文素材,而最为关键和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通过语文朗读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突破生字词的障碍,增强学生对课文情感内涵的把握,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体会文章的文字、结构以及内涵之美,在潜移默化当中锻炼学生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虎门销烟》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并在朗读结尾段落时读出慷慨激昂的情感,让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汉语文字的美和魅力。
  五、指导学生审美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落实审美教育除了要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审美氛围,并且关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之外,还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审美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美的概念,让学生可以在语文学习以及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发现美和创造美,培养学生的良好审美情趣。在小学不同阶段,学生审美能力也有着较大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审美方法教学过程当中做到因材施教,将学生认知和接受水平作为根本依据。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审美方法引导时,教师要把握这一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指导学生丰富和积累词汇,可以把带领学生领悟文字美作为教学重点。而在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进行审美方法教学时,教师要适当提高教学层次,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词汇积累,所以要把审美方法指导的侧重点放在带领学生领悟文章之美和情感之美方面。例如,在教学《九寨沟》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优美的字词,剖析文章所营造的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此外,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去表达美,才是创新教育、主动精神的体现。想象是创造的基石,如果学生能够由课文展开联想,再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就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进一步领会文章中蕴含的的文学艺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天真好动,想象力丰富,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总是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还应该适当的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大力提倡学生创造美,这不仅能够提高审美教育的有效性,还迎合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在播放课件朗诵的同时,我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诗中描绘的情境:天空挂着一轮皎洁的明月,月光洒在地上仿佛是一层白霜,李白望着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来家乡,想到自己一人漂泊在外,忍不住留下了眼泪,诗中虽然并未描写流泪这一片段,但学生通过发挥想象,使诗人的形象表现的更加饱满,深刻体会到了使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无比思念。
  总之,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具备更加广阔的审美视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余时间要加强对审美教育问题的探讨,将审美教育活动贯彻到整个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海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术期刊,2014年50期.
  [2]马东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术期刊,2012年9期.
  [3]王芳;审美是语文教学的核心[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7年09期.
  [4]杨国诗;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微[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东卷)[C];2012年.
  [5]沭阳县张圩初级中学 武传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N];江苏教育报;2011年.

  • 【发布时间】2022/5/19 17:53:57
  • 【点击频次】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