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引下,教师如何设计成功的导入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通过自己在外出听课学习和本镇开展的教研活动,摘录一些创设情景,巧编故事,据文绘画,设疑问难等成功的导入,与老师们一起分享。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设计成功的导入语,能一下子扣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拓思维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引下进行小学语文新课的导入呢?下面就自己在外出听课学习和本镇开展教研活动中,摘录一些新课成功的导入,与老师一起交流。
一、兴趣导入
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如此看来,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应注意努力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整堂课“趣”味十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十足,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我发现每每学生拿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语文课本时,那些生动风趣的文章常常是学生流连阅读的对象。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解读文本,找准学生兴趣所在,因势利导,就可在课堂中事半功倍,取得明显收效。
二、释题导入法
一篇课文的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常常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课文往往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带全身的作用。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我让学生读了几遍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萧红对园子如此的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当学生抓住园子,感受祖父园子的特别之处。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就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又如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我首先提问:“《将相和》课文中谁是将?谁是相?‘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一直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呢?”一连串的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线索梳理出来,达到了开窗入室的效果。
三、悬念导入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妙术,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且听下回分解”。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如讲《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在课堂初始扮演说书人,来了一段说书:话说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当时,曹操刚刚把刘备打败,又要进攻孙权。这时的孙权、刘备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惟恐曹操一下子吃掉自己,于是这两家就商议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先下手为强。刘备就派遣自己的军师诸葛亮到孙权那协助作战。孙权的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字叫周瑜。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他就暗地里盘算,企图整治和加害诸葛亮。他假借商议军事为名,叫诸葛亮三天之内必须造十万支箭。在这仅仅三天的时间里,周瑜又设置了种种障碍,不但不给诸葛亮造箭所用的材料,而且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如果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就会被就地正法。欲知诸葛亮如何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他的“高招”如何,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读课文《草船借箭》。
四、故事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特别喜欢听故事。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可抽出一定的时间,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一则生动有趣、和课文有些联系的小故事,必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授《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这样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去过天都峰吗?天都峰位于黄山东部,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高达1800多米,直冲云霄,为黄山三大峰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天都峰为第四纪冰川形成的角锋。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级”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峰头远眺云山相连,江河一线,遥接大海,俯瞰群山,千峰竞秀,万水奔腾,美不胜收。天都峰是鸟瞰黄山壮丽全景的理想之处,因此人们说,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古时候,天都峰无路可登,能够登上天都峰者寥寥,唐代释岛云,慕东国僧掷钵神异,来游黄山,成为有记载的登天都峰第一人。他曾在绝壁上留下《登天都峰》一诗:“盘空千万仞,险若上舟梯;迥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欲下前峰瞑,岩间宿锦鸡。”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探究一番呢?《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可以实现你这个愿望!”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课导入的方法、角度多种多样,确实具有灵活性。叶圣陶先生对“导”说得最为切中:“‘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课堂导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总的原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短时间内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拨动其情感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设计成功的导入语,能一下子扣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拓思维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引下进行小学语文新课的导入呢?下面就自己在外出听课学习和本镇开展教研活动中,摘录一些新课成功的导入,与老师一起交流。
一、兴趣导入
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如此看来,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应注意努力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整堂课“趣”味十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十足,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我发现每每学生拿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语文课本时,那些生动风趣的文章常常是学生流连阅读的对象。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解读文本,找准学生兴趣所在,因势利导,就可在课堂中事半功倍,取得明显收效。
二、释题导入法
一篇课文的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常常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课文往往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带全身的作用。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我让学生读了几遍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萧红对园子如此的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当学生抓住园子,感受祖父园子的特别之处。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和对祖父的思念。就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又如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我首先提问:“《将相和》课文中谁是将?谁是相?‘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一直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呢?”一连串的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线索梳理出来,达到了开窗入室的效果。
三、悬念导入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妙术,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且听下回分解”。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如讲《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在课堂初始扮演说书人,来了一段说书:话说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三足鼎立。当时,曹操刚刚把刘备打败,又要进攻孙权。这时的孙权、刘备都像热锅上的蚂蚁,惟恐曹操一下子吃掉自己,于是这两家就商议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先下手为强。刘备就派遣自己的军师诸葛亮到孙权那协助作战。孙权的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字叫周瑜。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他就暗地里盘算,企图整治和加害诸葛亮。他假借商议军事为名,叫诸葛亮三天之内必须造十万支箭。在这仅仅三天的时间里,周瑜又设置了种种障碍,不但不给诸葛亮造箭所用的材料,而且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如果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就会被就地正法。欲知诸葛亮如何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他的“高招”如何,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读课文《草船借箭》。
四、故事导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特别喜欢听故事。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可抽出一定的时间,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一则生动有趣、和课文有些联系的小故事,必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授《爬天都峰》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这样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去过天都峰吗?天都峰位于黄山东部,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高达1800多米,直冲云霄,为黄山三大峰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天都峰为第四纪冰川形成的角锋。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级”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峰头远眺云山相连,江河一线,遥接大海,俯瞰群山,千峰竞秀,万水奔腾,美不胜收。天都峰是鸟瞰黄山壮丽全景的理想之处,因此人们说,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古时候,天都峰无路可登,能够登上天都峰者寥寥,唐代释岛云,慕东国僧掷钵神异,来游黄山,成为有记载的登天都峰第一人。他曾在绝壁上留下《登天都峰》一诗:“盘空千万仞,险若上舟梯;迥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他山青点点,远水白凄凄;欲下前峰瞑,岩间宿锦鸡。”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探究一番呢?《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可以实现你这个愿望!”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语文课导入的方法、角度多种多样,确实具有灵活性。叶圣陶先生对“导”说得最为切中:“‘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课堂导入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总的原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短时间内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拨动其情感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 【发布时间】2022/5/19 17:56:30
- 【点击频次】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