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简谈生活化教学方式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初中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普遍不感兴趣,且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求大于对知识的记忆要求,所以选择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做到学以致用十分重要。在新课程标准的升级下,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断运用到初中的教育教学中来。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源头就是来自于生活,所以将生活化教学引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解与分析,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是指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状况、思想特点与认知水平,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件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思维模式,尊重学生感受,增进师生关系以增强学生生活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学习能力。
主要概括为: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增加文明意识。
二、初中阶段学生学情
初中阶段学生正值学生的青春期,他们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但由于经验和能力的不足,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初中生已经或多或少的从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中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但是大部分同学还会任由时间从闲聊中、愣神中、不知所措中溜走了,当他们意识到浪费了时间后又后悔自责。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的逆反性,单纯地说教对于学生的效果是不大的,从他们喜爱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中感悟,学生这样得来的感悟更深刻,他们更信任,因而对他们的触动更大。家长对于学生行为的错误大多听之任之,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造成教育的断层现象。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入生活化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案例不够贴近生活
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因其更加贴近于学生日常生活,故而可以增加学生对于道德与法制教育的耐心,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如果生活化教学的案例做不到接近学生生活,紧跟时事,那必然会向其他教学方法一样被学生所厌恶,又变成了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在研究教学案例时笔者发现,几年前发生的时事,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大家警惕性的提高,很多犯罪手段已经明显落后,而现今比较流行的犯罪过程却没有第一时间介绍给学生以提高警惕。
(二)没有注重学生参与
学校对于学生道德以及法治的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道德以及法律意识,从而改变之前错误的观点,如果教育的过程中缺少了学生的参与,就显得本末倒置。教师只是将所有的生活案例展示给学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判断,学生原有错误的意识并未得到及时引导,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入生活化教学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教师永远是课堂的重要角色,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经过长期的实践,结合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后,不断反思创新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教师的教学态度尤为重要,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都由专业教师执教,但是由于教师之间的知识储备量的不同,以及对新型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不同,使得教师在让生活化教学走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过程变得不顺利。部分教师对于自己的工作仅定位为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只关注学生眼前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未从长远角度替学生未来发展而考虑。还有部分教师对于生活化教学存在误解,觉得在日常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举例就算是生活化教学,其实生活化教学是将日常所学知识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以便将知识做到活学活用。所以生活化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的记忆能力。
(二)客观原因
物资支持是教师生活化教学走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基础,而学校对于教学的物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是否能顺利进行。对于生活化教学所必需的专业书籍、多媒体设备,部分学校并没有准备齐全。很多学校对于学校多媒体设备并没有有效的使用。所以,想要提高生活化教学的教学质量,对于硬件物资的支持必不可少。学校也缺少对于让生活化教学走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相关鼓励机制,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属于考试科目,学校教学成果的验收通常以考试成绩评判,而对于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法的优化并没有相应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对于学生考试知识点教学较为认真,对于非考试知识点教学则较为懈怠。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入生活化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一)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
学习不是一个阶段的目标,学习是一生的目标。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学习才是对这个职业正确的认知。教师应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应成为其不断学习的动力来源。只有自身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主动地参与到研究教学方法中去,才能真正教好学生。参与更高层次的学习有助于突破原有知识壁垒,改变原有思维方式。教师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热点研讨等方式来协作学习。不同班级的教师可以通过交流课堂经验,分享生活教學方式方法,增强自身知识储备量。教师们在对于教学问题以及教学知识的讨论也在无形之中获取了信息,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我们现在拥有的知识也许在不久之后就会被淘汰掉,这就需要教师能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代替原有知识。将自身知识进行填充,只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是在生活化教学时,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基础。
(二)领导层对道德与法治课给予重视
学校应将图书室、阅览室、讨论室等地点利用起来,为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提供场所。尤其是讨论室尤其方便教师进行教学知识及经验的分享。随着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学校应充分使用信息设备以及多媒体设备帮助校内外教师进行交流,这样交流教学方法时便不再受地域限制,可操作性也更强。学校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优秀的教师给予相应的激励制度,这样才能构成合理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教学的发展。而必要的激励制度为教师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增加了大家的积极性。更多教师会倾注更多的精力研究与完善生活化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也为其他教师做出榜样,其他教师以此为榜样。
(三)邀请专家辅助参与教学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遵守道德与法律,同时在受到侵害时第一时间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所以参与教学的教师不应仅局限于学校教师,可以定期将社会司法教育界人士请到学校来为学生答疑解惑。
总之,生活化教学是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学生结合日常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化教学案例进行联想类比,学校生活化教学案例可以被学生应用于实践中去,做到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方法更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与存在感。但是不论何种教学方法,都是要以教师认真教学为前提,在分析日常生活化教学走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时发现诸多问题,其主观原因还是在教师身上。针对问题产生原因,多角度从教师学校等角度给予相应的建议,针对文章存在的不足,让生活化教学走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将有待今后相关学者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冬.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渤海大学,2021.
[2]王小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新课程,2020(52):68-69.
[3]吴雨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分析[J].华夏教师,2019(36):48.DOI:10.16704/j.cnki.hxjs.2019.36.045.
[4]黄怡.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中学),2018(10):241.
[5]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4):134-135.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zx.2017.08.063.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是指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状况、思想特点与认知水平,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件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思维模式,尊重学生感受,增进师生关系以增强学生生活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学习能力。
主要概括为: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增加文明意识。
二、初中阶段学生学情
初中阶段学生正值学生的青春期,他们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但由于经验和能力的不足,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初中生已经或多或少的从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中意识到时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但是大部分同学还会任由时间从闲聊中、愣神中、不知所措中溜走了,当他们意识到浪费了时间后又后悔自责。另一方面,由于中学生的逆反性,单纯地说教对于学生的效果是不大的,从他们喜爱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中感悟,学生这样得来的感悟更深刻,他们更信任,因而对他们的触动更大。家长对于学生行为的错误大多听之任之,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造成教育的断层现象。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入生活化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案例不够贴近生活
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就在于因其更加贴近于学生日常生活,故而可以增加学生对于道德与法制教育的耐心,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如果生活化教学的案例做不到接近学生生活,紧跟时事,那必然会向其他教学方法一样被学生所厌恶,又变成了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在研究教学案例时笔者发现,几年前发生的时事,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大家警惕性的提高,很多犯罪手段已经明显落后,而现今比较流行的犯罪过程却没有第一时间介绍给学生以提高警惕。
(二)没有注重学生参与
学校对于学生道德以及法治的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道德以及法律意识,从而改变之前错误的观点,如果教育的过程中缺少了学生的参与,就显得本末倒置。教师只是将所有的生活案例展示给学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判断,学生原有错误的意识并未得到及时引导,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入生活化教学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教师永远是课堂的重要角色,任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经过长期的实践,结合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后,不断反思创新才能发挥其作用。所以教师的教学态度尤为重要,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都由专业教师执教,但是由于教师之间的知识储备量的不同,以及对新型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不同,使得教师在让生活化教学走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过程变得不顺利。部分教师对于自己的工作仅定位为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只关注学生眼前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未从长远角度替学生未来发展而考虑。还有部分教师对于生活化教学存在误解,觉得在日常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举例就算是生活化教学,其实生活化教学是将日常所学知识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以便将知识做到活学活用。所以生活化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的记忆能力。
(二)客观原因
物资支持是教师生活化教学走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基础,而学校对于教学的物资支持程度直接影响到教学是否能顺利进行。对于生活化教学所必需的专业书籍、多媒体设备,部分学校并没有准备齐全。很多学校对于学校多媒体设备并没有有效的使用。所以,想要提高生活化教学的教学质量,对于硬件物资的支持必不可少。学校也缺少对于让生活化教学走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相关鼓励机制,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属于考试科目,学校教学成果的验收通常以考试成绩评判,而对于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方法的优化并没有相应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对于学生考试知识点教学较为认真,对于非考试知识点教学则较为懈怠。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入生活化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一)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
学习不是一个阶段的目标,学习是一生的目标。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学习才是对这个职业正确的认知。教师应有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应成为其不断学习的动力来源。只有自身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主动地参与到研究教学方法中去,才能真正教好学生。参与更高层次的学习有助于突破原有知识壁垒,改变原有思维方式。教师获取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热点研讨等方式来协作学习。不同班级的教师可以通过交流课堂经验,分享生活教學方式方法,增强自身知识储备量。教师们在对于教学问题以及教学知识的讨论也在无形之中获取了信息,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我们现在拥有的知识也许在不久之后就会被淘汰掉,这就需要教师能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代替原有知识。将自身知识进行填充,只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是在生活化教学时,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基础。
(二)领导层对道德与法治课给予重视
学校应将图书室、阅览室、讨论室等地点利用起来,为教师进行生活化教学提供场所。尤其是讨论室尤其方便教师进行教学知识及经验的分享。随着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学校应充分使用信息设备以及多媒体设备帮助校内外教师进行交流,这样交流教学方法时便不再受地域限制,可操作性也更强。学校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优秀的教师给予相应的激励制度,这样才能构成合理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有助于教学的发展。而必要的激励制度为教师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增加了大家的积极性。更多教师会倾注更多的精力研究与完善生活化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也为其他教师做出榜样,其他教师以此为榜样。
(三)邀请专家辅助参与教学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遵守道德与法律,同时在受到侵害时第一时间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所以参与教学的教师不应仅局限于学校教师,可以定期将社会司法教育界人士请到学校来为学生答疑解惑。
总之,生活化教学是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学生结合日常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化教学案例进行联想类比,学校生活化教学案例可以被学生应用于实践中去,做到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方法更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与存在感。但是不论何种教学方法,都是要以教师认真教学为前提,在分析日常生活化教学走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时发现诸多问题,其主观原因还是在教师身上。针对问题产生原因,多角度从教师学校等角度给予相应的建议,针对文章存在的不足,让生活化教学走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将有待今后相关学者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冬.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渤海大学,2021.
[2]王小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新课程,2020(52):68-69.
[3]吴雨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分析[J].华夏教师,2019(36):48.DOI:10.16704/j.cnki.hxjs.2019.36.045.
[4]黄怡.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中学),2018(10):241.
[5]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6(04):134-135.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zx.2017.08.063.
- 【发布时间】2022/5/19 17:57:34
- 【点击频次】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