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 杨理珍

【机构】 广西容县容州镇第十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是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下面,就我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历的,就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浅易的认识。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耐以生存的生命线。学生的学习就是在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上建构新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充满变数的复杂的过程。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语言的学习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掌握它的特殊性才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找到正确的方法。随着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也越显突出。因此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的应用水平已成为语文老师所关心的问题。
  一、以“本”为本,吃透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文质兼美,意韵深远,作为一名语文新教师,首当以学生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虔诚地加以研读,广博地请教,并吃透课本内容,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备为完成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特别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他们的课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的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对文本没有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这需要用心和文本对话,倾心挖掘教材的潜质,才能体现“文本”的魅力。
  二、摸透“班底”,因材施教
  时下,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现象,屡屡出现,平时不备课,熟悉学生,吃透教材,到了常规检查时兴师动众,劳民伤财,闭门选计划突击抄备课,这种费时耗力的活,对课堂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帮助。试想,那些名家的教学思路,你即便拿过来真能全用的上吗?你面对的学生能与城里的学生程度同步吗?这种“拿来”式的抄备课,应付检查害你不浅,误生颇深,应当休矣!
  所以我认为,面对受教育者,施教者应该是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这就要任课教师平时和学生打成一片,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备”好每一个学生,摸透他们的知识结构以及个性特长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到因材施教。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深化学习体验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始终的秉持着生本理念,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够强化其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使得最终教学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至此,为了促使高效课堂的构建,小学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时,就可以将情境创设这一方法融入其中,以进一步地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
  例如,在讲解《去年的树》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角色扮演这一方式引入进来,将学生整体平均的划分为几个小组,让其依据课本内容,将其改编成课本剧,并对角色进行分配,在课堂中一一展示出来。
  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下,不仅可以达到一个激趣的效果,促使每一位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也能使其的语文能力、综合素质得以锻炼,使其获取到更高层次的发展,促使高效课堂得以真正的实现。
  (二)应用信息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针对于小学生这一群体来说,由于其受到了阅历、年龄的限制,对于一些新鲜、新颖的事物往往存在着较强的好奇心理、十分感兴趣。至此,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促使高效课堂的实现,教师也可以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以有效地集中学生的专注力,促使教学活动得以有效、有序地实施下去。
  例如,在讲解《桂林山水》一课的过程中,由于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去过桂林,假如只是凭借口头描述的话,不仅难以带给学生感染力,也使其学得枯燥、学得乏味,难以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至此,在本课中,教师就可以将多媒体这一辅助技术引入进来,为学生播放一些桂林的图片、动态视频等,使其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来感受桂林山水之美,以达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可以给学生带来一种入情入境的感觉,使其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地深化对文章的理解,使学习任务得以逐一地实现。
  (三)开展小组合作,提升综合能力
  小学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促使高效课堂的构建,也可以将小组合作这一模式引入进来,从而对课堂氛围起到一个活跃的作用,促使学生在自学、探究、交流中获取知识、强化能力,使学习效果得以逐步提高。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有限,因此,在这其中,教师也应将自身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为其的合作提供方向,以将小组合作的内涵及价值全方位地突显出来。
  例如,在讲解《水浒传》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武松打虎、鲁达倒拔垂杨柳,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不同点、共同点呢?”促使学生以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讨,找寻到答案,加深其对人物描写的理解,使最终的教学效果得以强化。借助于该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得以强化,使其获取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促使高效课堂得以真正的构建。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因此,小学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教学需求、学生学情来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的针对性、实用性及有效性,促使高效课堂得以真正的实现。虽然,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看,部分教师在此方面的意识还较为薄弱,但我确信,只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可以使这些不足得以完善,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得以更高水平的发展。
  • 【发布时间】2022/5/19 18:00:20
  • 【点击频次】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