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新课标践行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师日常教学的目标追求。我们要创新方法,以角色转变为前提,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广设平台,灵活教学方法,多种举措开启学生语文实践之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养;培养;提高策略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能力总和,是语文新课标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它与以前的语文能力相比而言,既含之又内涵丰富,不仅是听说读写,理解及语感等能力,还有审美体验、情感熏陶等内容。换言之,语文教学负有更多责任。这都是新课标践行必然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然而很多学校、教师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加之硬件设施薄弱,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书写别字多、阅读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比较弱。如何改变学生现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成了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转变观念,突出角色创新
课改的春风并未完全肃清应试教育的“残汤剩羹”,“应试”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师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革新思想,要有大胆的创新意识和勇于“课改”的精神。突出角色创新。首先从自身做起,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业务素质,用自身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坚持正解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转变教师角色,把课堂真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是因为只有学生喜欢语文老师、喜欢语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可能发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才有落实的可能。
二、寓教于乐,加强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因此,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当作语文教学的首始。学生喜欢语文老师,只是为学好语文提供了可能。要使学生保持持久、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根据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说法我们应深挖语文自身趣味因子和课堂中的乐因素,寓教于乐,让课堂妙趣横生,给课堂注入更多活力,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切实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不枯燥,魅力犹存吸引人。如设置“识字剧场”、让学生扮演课本剧、讲故事、有感情朗读等方式,利用学生爱动这一天性,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慢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精心设计,灵活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仍然在课堂,抓好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如何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丰富教学手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一是精心设计,巧用载体。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一是注重课堂导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语。常用导入法有讲故事、提问题、用名言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音乐、绘画、投影等方法导入;二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幻灯片、投影、多媒体CAI课件,能更形象地传达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传达的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尊重规律,继承创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的不同之处,我们要尊重语文的学科性。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属对、涵咏和顿悟,这些方法是符合汉语文学习规律的,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应该大力不仅要借鉴,还要继承并创新。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更要重视在课堂上让学生诵读、吟咏、背诵、默写,强化积累,增强文言语感,使学生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根基。强调这些方法,交不否定新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我们既要注重创新性,又要切实学科性,做到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四、广设平台,强化语文实践
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因素。说到底,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通过他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来,而且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收和表达,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语文能力的形成尤其如此。为此,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现目前语文教学只重视学,不注重用,不给学生语文实践机会,造成高耗低效,师生身心疲惫,两败俱伤。因此我认为仅靠课本知识和课堂时间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大语文教学观,学习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学习空间不能仅限于课堂,要坚持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自然,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开展,让学生在与别人、与校园、与社会、与大自然的交流中学语文、用语文,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可学语文,时时可用语文。另外,也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养成等情感、态度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
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作为新课改中的教师,必须继续深入研究、探索和实践,找出适合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具体途径和方法,加强学生语文兴趣培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石国伟,新课标下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探索[J].教育科学,2018年。
[2]张海峰,浅谈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J].考试与评价,2017年。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养;培养;提高策略
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能力总和,是语文新课标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它与以前的语文能力相比而言,既含之又内涵丰富,不仅是听说读写,理解及语感等能力,还有审美体验、情感熏陶等内容。换言之,语文教学负有更多责任。这都是新课标践行必然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然而很多学校、教师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加之硬件设施薄弱,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语文素养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书写别字多、阅读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比较弱。如何改变学生现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成了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转变观念,突出角色创新
课改的春风并未完全肃清应试教育的“残汤剩羹”,“应试”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教师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革新思想,要有大胆的创新意识和勇于“课改”的精神。突出角色创新。首先从自身做起,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业务素质,用自身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坚持正解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转变教师角色,把课堂真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是因为只有学生喜欢语文老师、喜欢语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可能发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才有落实的可能。
二、寓教于乐,加强兴趣培养
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因此,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当作语文教学的首始。学生喜欢语文老师,只是为学好语文提供了可能。要使学生保持持久、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根据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说法我们应深挖语文自身趣味因子和课堂中的乐因素,寓教于乐,让课堂妙趣横生,给课堂注入更多活力,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切实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不枯燥,魅力犹存吸引人。如设置“识字剧场”、让学生扮演课本剧、讲故事、有感情朗读等方式,利用学生爱动这一天性,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慢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精心设计,灵活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仍然在课堂,抓好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如何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中,这就要求教师丰富教学手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一是精心设计,巧用载体。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一是注重课堂导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语。常用导入法有讲故事、提问题、用名言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音乐、绘画、投影等方法导入;二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幻灯片、投影、多媒体CAI课件,能更形象地传达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传达的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尊重规律,继承创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的不同之处,我们要尊重语文的学科性。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属对、涵咏和顿悟,这些方法是符合汉语文学习规律的,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应该大力不仅要借鉴,还要继承并创新。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更要重视在课堂上让学生诵读、吟咏、背诵、默写,强化积累,增强文言语感,使学生得到传统经典的熏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扎实根基。强调这些方法,交不否定新策略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我们既要注重创新性,又要切实学科性,做到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四、广设平台,强化语文实践
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因素。说到底,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通过他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来,而且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收和表达,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语文能力的形成尤其如此。为此,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而现目前语文教学只重视学,不注重用,不给学生语文实践机会,造成高耗低效,师生身心疲惫,两败俱伤。因此我认为仅靠课本知识和课堂时间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大语文教学观,学习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学习空间不能仅限于课堂,要坚持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自然,拓展语文学习空间,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开展,让学生在与别人、与校园、与社会、与大自然的交流中学语文、用语文,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可学语文,时时可用语文。另外,也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养成等情感、态度目标才能更好地达成。
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作为新课改中的教师,必须继续深入研究、探索和实践,找出适合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具体途径和方法,加强学生语文兴趣培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石国伟,新课标下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探索[J].教育科学,2018年。
[2]张海峰,浅谈培养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J].考试与评价,2017年。
- 【发布时间】2022/5/19 18:07:30
- 【点击频次】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