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辨识空间位置关系的能力之描述地理事物 与参照物的方位、距离、邻接关系
【关键词】 ;
【正文】 东北师大袁孝亭教授有一个专题报告叫做《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及其培养》,袁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地理学科要注意地理知识的关联性与结构化的处理。那么地理内容的关联性与结构化的路径是什么?袁教授认为是从“核心概念”→“方法论”?→“关键能力”,先提取出地理知识的核心概念,然后教会学生分析核心概念的方法论,形成学习地理、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能力。
袁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了地理学的根本思想方法,“地理是从空间看待一切。”
那么地理都从空间看什么呢?看:
它在哪里?
它是什么样子?
它为什么在那里?
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它产生了什么作用?
怎样使它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
这是地理学者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提出的六大地理问题。
把这六大地理问题与学科知识相对应,分别是:
它在哪里?——位置与分布
它是什么样子?——地理特征,包括要素特征和综合地理特征
它为什么在那里?——地理的因果关系
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地理过程
它产生了什么作用?——地理联系
怎样使它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人地关系
地理学者根据这六大地理问题又衍生出了五大核心概念:
位置和分布——识别位置关系与空间分布
地方——认识自然和人文特征
人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一方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在改变周围的环境
空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因资源分布不均,人类通过物资和信息交流以及人口迁移等方式产生的行为
区域——认识人们如何通过组织区域实现对地球表层复杂性的认识
以五大核心概念为线索,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进行归类整合,袁教授凝练出五个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之一:辨识空间位置关系的能力(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的观察、分析与归纳)。
关键能力之二:观察、概括、表征空间格局的能力(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排列状态的观察、概括与表征)。
关键能力之三:综合分析、比较、概括地理特征与差异。
关键能力之四:描述、分析、归纳空间动态过程及其规律。
关键能力之五:说明、分析、评估地理联系及其影响。
其中的关键能力之一:辨识空间位置关系,相应的“规则”与“学科思维方式”有两个方面,也可以称作认识地理位置的“方法论:描述位置和分析位置。
在初中地理课标中,关于辩识位置的内容标准有六条: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
这么多的内容,归根结底,就是认识地理位置。那么怎样具体的认识地理位置呢?首先找到参照物,然后运用恰当的方位、距离、邻接等词汇描述一个地理事物与选定的参照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怎样具体的描述地理位置呢?
一、描述地理事物与参照物的方位关系
常用的方位关系词有“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等方位词汇。以描述地理事物的纬度位置为例,我们在描述大洲的纬度位置时,首先会以特殊纬线为参照物。比如描述非洲的纬度位置:赤道横穿非洲的中部,北回归线横穿非洲的北部,南回归线横穿非洲的南部。用“中部”、“北部”、“南部”这些准确的方位词描述非洲与特殊纬线的空间关系,我们马上就可以得出,非洲大部地区位于热带这个结论,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参考依据。除了上述常用的方位关系词外,有时还会用到“中偏北”,“中偏东”等关系词,比如描述南亚与北回归线的空间关系时,如果描述成“北回归线穿过南亚北部”显然不太准确,描述成“北回归线穿过南亚中部偏北部”就比较准确了。
二、描述地理事物与参照物的距离关系
初中地理中地理事物与参照物的距离关系经常用东西经跨度和南北纬跨度来描述。比如中国西部与海洋的关系,如果只描述成“中国东部濒临太平洋,西部离海较远”,西部离海到底有多远?造成了什么影响?这样的描述无法表达清楚。如果描述成“中国东部濒临太平洋,东西跨经度约62度”,就能说明西部远离海洋,深居内陆,进而可以判断出降水少的特点。再比如关于俄罗斯幅领土走向和辽阔,也可以用与经度、纬度的距离关系来描述,“俄罗斯东西跨经度144度,南北跨纬度35度”,与俄罗斯的海陆位置相结合,更有利于理解俄罗斯的交通以铁路交通为主的特点。
三、描述地理事物与参照物的邻接关系
与参照物的邻接关系,能有效说明地理事物位置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准确描述邻接关系有助于分析地理事物的社会经济特征。比如描述西亚的邻接关系,“西亚地处亚非欧三洲的交界处”,“西亚地处五海三洲之地”,说明了西亚交通枢纽的特点,也是西亚冲突不断的原因之一。再比如埃及的邻接位置,“埃及地跨亚非两大洲”,描述苏伊士运河与红海、地中海的邻接关系,“苏伊士运河直接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间接沟通了印度洋与大西洋”,这些精确的描述,都充分说明了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下面我以西北地区为例,从方位、距离、邻接关系来综合描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中国的温度带、干湿区、山脉为参照物描述西北地区的方位关系、与海洋的距离关系以及邻接关系,“西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我国中温带”,“西北地区从东到西依次跨越了我的的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西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以北”,这几个描述就大致说明了西北地区的气温特点和降水特点,进一步可以推导出它的农业特点。对地理位置的准确描述是学习地理分布、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地理联系的前提。
描述地理位置,最重要的是用词恰当,概括精准,要训练学生准确描述地位置的能力,需要老师上课时坚持使用恰当的专业词汇,比如“横穿、纵贯、濒临、位于、东部、西岸”等等,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了“用词恰当,概括精准”的能力,会为他们在高中地理学习助一臂之力。
袁教授在报告中提出了地理学的根本思想方法,“地理是从空间看待一切。”
那么地理都从空间看什么呢?看:
它在哪里?
它是什么样子?
它为什么在那里?
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它产生了什么作用?
怎样使它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
这是地理学者在?《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提出的六大地理问题。
把这六大地理问题与学科知识相对应,分别是:
它在哪里?——位置与分布
它是什么样子?——地理特征,包括要素特征和综合地理特征
它为什么在那里?——地理的因果关系
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地理过程
它产生了什么作用?——地理联系
怎样使它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人地关系
地理学者根据这六大地理问题又衍生出了五大核心概念:
位置和分布——识别位置关系与空间分布
地方——认识自然和人文特征
人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一方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在改变周围的环境
空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因资源分布不均,人类通过物资和信息交流以及人口迁移等方式产生的行为
区域——认识人们如何通过组织区域实现对地球表层复杂性的认识
以五大核心概念为线索,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进行归类整合,袁教授凝练出五个地理学科的关键能力。
关键能力之一:辨识空间位置关系的能力(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的观察、分析与归纳)。
关键能力之二:观察、概括、表征空间格局的能力(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排列状态的观察、概括与表征)。
关键能力之三:综合分析、比较、概括地理特征与差异。
关键能力之四:描述、分析、归纳空间动态过程及其规律。
关键能力之五:说明、分析、评估地理联系及其影响。
其中的关键能力之一:辨识空间位置关系,相应的“规则”与“学科思维方式”有两个方面,也可以称作认识地理位置的“方法论:描述位置和分析位置。
在初中地理课标中,关于辩识位置的内容标准有六条: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
这么多的内容,归根结底,就是认识地理位置。那么怎样具体的认识地理位置呢?首先找到参照物,然后运用恰当的方位、距离、邻接等词汇描述一个地理事物与选定的参照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怎样具体的描述地理位置呢?
一、描述地理事物与参照物的方位关系
常用的方位关系词有“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等方位词汇。以描述地理事物的纬度位置为例,我们在描述大洲的纬度位置时,首先会以特殊纬线为参照物。比如描述非洲的纬度位置:赤道横穿非洲的中部,北回归线横穿非洲的北部,南回归线横穿非洲的南部。用“中部”、“北部”、“南部”这些准确的方位词描述非洲与特殊纬线的空间关系,我们马上就可以得出,非洲大部地区位于热带这个结论,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参考依据。除了上述常用的方位关系词外,有时还会用到“中偏北”,“中偏东”等关系词,比如描述南亚与北回归线的空间关系时,如果描述成“北回归线穿过南亚北部”显然不太准确,描述成“北回归线穿过南亚中部偏北部”就比较准确了。
二、描述地理事物与参照物的距离关系
初中地理中地理事物与参照物的距离关系经常用东西经跨度和南北纬跨度来描述。比如中国西部与海洋的关系,如果只描述成“中国东部濒临太平洋,西部离海较远”,西部离海到底有多远?造成了什么影响?这样的描述无法表达清楚。如果描述成“中国东部濒临太平洋,东西跨经度约62度”,就能说明西部远离海洋,深居内陆,进而可以判断出降水少的特点。再比如关于俄罗斯幅领土走向和辽阔,也可以用与经度、纬度的距离关系来描述,“俄罗斯东西跨经度144度,南北跨纬度35度”,与俄罗斯的海陆位置相结合,更有利于理解俄罗斯的交通以铁路交通为主的特点。
三、描述地理事物与参照物的邻接关系
与参照物的邻接关系,能有效说明地理事物位置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准确描述邻接关系有助于分析地理事物的社会经济特征。比如描述西亚的邻接关系,“西亚地处亚非欧三洲的交界处”,“西亚地处五海三洲之地”,说明了西亚交通枢纽的特点,也是西亚冲突不断的原因之一。再比如埃及的邻接位置,“埃及地跨亚非两大洲”,描述苏伊士运河与红海、地中海的邻接关系,“苏伊士运河直接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间接沟通了印度洋与大西洋”,这些精确的描述,都充分说明了埃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下面我以西北地区为例,从方位、距离、邻接关系来综合描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以中国的温度带、干湿区、山脉为参照物描述西北地区的方位关系、与海洋的距离关系以及邻接关系,“西北地区大部分位于我国中温带”,“西北地区从东到西依次跨越了我的的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西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以北”,这几个描述就大致说明了西北地区的气温特点和降水特点,进一步可以推导出它的农业特点。对地理位置的准确描述是学习地理分布、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地理联系的前提。
描述地理位置,最重要的是用词恰当,概括精准,要训练学生准确描述地位置的能力,需要老师上课时坚持使用恰当的专业词汇,比如“横穿、纵贯、濒临、位于、东部、西岸”等等,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养成了“用词恰当,概括精准”的能力,会为他们在高中地理学习助一臂之力。
- 【发布时间】2022/6/19 17:29:07
- 【点击频次】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