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论初中历史错别字纠正问题

 

【作者】 张迎春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观音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部分明确要求“学生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学生不仅要熟悉重要的知识点,还要能正确写出。
  教学中的历史专有名词、历史人名、历史地名、朝代名称等,不能出现错别字。但不少学生对正确书写问题仍然是不够重视,这就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而且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而应将规范书写问题列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内容。 
  教师大都采用口头默写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但随意性比较大,效果不理想。自上学期以来,笔者自己编制默写讲义,以新课标为依据,紧扣中考考点,坚持少而精的原则,以填空题型为主,可以当作课前预习案,也可以当作课后默写讲义。由于难易适中,可行性强,因此学生从中不仅可以收获历史知识还可以收获学习的快乐。现以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的讲义默写为例。 
  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的诞生:(①)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②)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③)时,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大大扩充了国学规模;武则天时,开创了(④)和(⑤);唐玄宗时,将(⑥)成为进士科主要的开始内容。 
  3.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⑦)多年,直到(⑧或⑨)才被废除。 
  比如②处“隋炀帝”中的“隋”“炀”,④处的“殿试”,⑤处“武举”中的“武”,⑥处“诗赋”中的“赋”,都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字词。笔者不仅在幻灯片上展示这些字的正确写法,还让学生亲自到黑板上书写,结果真是“不写不知道,一写吓一跳”。 
  比如“武” 
  “试”的书写,很多学生多写一撇,“隋”多写个“走之旁”,“炀”写成“汤”或“肠”,令人啼笑皆非! 
  历史可以坚持每节课都安排听写或默写。经过长期实践发现,错别字出现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错别字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书写态度不认真,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二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再像小学那样重要,于是,多数学生在写字方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导致错别字接二连三地出现在作业本上。 
  学生减少写错别字的对策:一是识写结合,强化训练。从心理学角度讲,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加记忆,提高辨别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看字,还要让他们开口念、动手写。二是设置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手段单一会影响学生识字效果。教学中,笔者会多设置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一起来找茬”“再见了,错别字”等活动。笔者会把平时默写、作业上的错别字拍下来,再分门别类整理成一组或多组图片,分小组开展活动,评选出“纠错小组”和“纠错大王”,并给予奖励。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参与热情高,这样的活动正好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通过开展活动,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提高了历史学习兴趣,可谓是“一箭双雕”。三是培养学生自主纠错能力。皮亚杰认为,主动学习是儿童发展过程的核心,教师是儿童发展的支持者,他们的基本任务是教给儿童某些知识,但这种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除非儿童能够理解它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作为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识字、纠错活动。四是持之以恒,培养及时纠错的良好习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学生也必须持之以恒,养成有错必改的良好习惯。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增强规范书写的质量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 【发布时间】2022/6/19 17:31:18
  • 【点击频次】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