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生物科目属于初中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在中学生学习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特别是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该内容是提高初中学生生物理论知识的渠道之一。怎樣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是广大生物教师研究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了不少优化措施,包括小组合作、改变教学手段、重视实验总结等,这些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有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能力和人格品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对个人修养和合作参与、社会关心和国家情怀、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条件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一个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从核心素养这个教学目标出发,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生物实验中获得知识。
一、演示实验,调动探究热情
演示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但是它也有很多可取之处,教师要把握演示实验的机会适当设置疑问,调动初中生的探究热情与求知欲望。初中生物学习的难点就是概念、原理或规律等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笔者在教学中借助演示实验的动态性与直观性特征,降低了理论学习的难度。例如,让学生自己采集蚯蚓、鼠妇等实验材料,他们就能了解蚯蚓、鼠妇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把实验后的蚯蚓、鼠妇放回大自然,他们就理解了珍爱生命的真谛;让他们每两人为一组,准备用于“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材料,全班20多个小组,他们会带来不同品种的小鱼,探究哪种小鱼的实验效果最好;课外分小組收集材料,他们从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最后是组织问题,在这里教师是总指挥,一定要把好安全关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以往的实验材料都是书本上指定的,老师只要按照书本上的要求提前做好准备,而学生则按照书上的步骤照着做就行了,这种实验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而探究实验就不一样了,提出的问题不一样,假设不一样,设计的实验方案也就千差万别,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这种实验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学生的积极性大大被调动起来。尤其是学困生,探究性实验给了他们参与的机会,使他们都能动进来。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三、优化探究方式
优化探究方式,利于发挥初中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以自主动脑、动手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得提升。所以,在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对探究方式予以优化,引导学生自主去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探究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验结果,以落实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的有效学习。
教师可帮助学生掌握探究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对照实验。对照为实验设计的重要准则之一,也是判断学生探究能力的主要标准。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会探寻变量,一般来说变量都藏在实验问题之中,之后可依照实验步骤的难易程度,对实验顺序实施有效编排,使学生能够熟练去进行实验操作,以此来提升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例如在进行“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选择好变量,帮助学生掌握到找寻变量技巧,而后引导学生对照实验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势必会得到加强,同时也能够落实对相关知识的有效学习。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恰当选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其动态性可以把教材描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很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电教媒体(投影,幻灯,录像)能克服传统媒体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化静为动,其信息量最大,图像生动,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用Flash 3Dmax Cool 3D等做一些模拟动画,化静为动,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例如:肾单位结构复杂, 尿液形成过程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师制作尿液的形成3D演示课件,先分步演示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球外的毛细血管——肾静脉的演示及里面流动血液的变化,然后再分步演示“肾小管”“肾小囊”的关系及内部液体的变化,最后把两者结合一起,演示了完整的尿液的形成过程,学生学得既清楚又有趣。再如:讲动物种类时,教师可以下载“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优秀科教短片,包括动物的生活环境,地理分布,动物的形态,食性以及叫声行为等,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取相关的信息进行编辑,并在课堂上播放生动形象的视频,从而使学生自主去探究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重视实验总结,培养创新能力
研究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生物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在实验中遇到的难题也没有进行深刻探讨,尤其是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生物教材不一样的实验现象也不会进行研究,这样导致知识误区得不到有效更正,也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没有帮助。对于以上出现的问题,教师若是不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找不到问题的根源,那么问题还会存在,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问题也不会迎难而上,也无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并采用实验总结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实验结束之后总结实验结论的重要性,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只要教师多注重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并注重方法指导,学生就会在探究性实验中不断获取新知识,在理解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有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能力和人格品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对个人修养和合作参与、社会关心和国家情怀、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条件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一个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从核心素养这个教学目标出发,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生物实验中获得知识。
一、演示实验,调动探究热情
演示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但是它也有很多可取之处,教师要把握演示实验的机会适当设置疑问,调动初中生的探究热情与求知欲望。初中生物学习的难点就是概念、原理或规律等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笔者在教学中借助演示实验的动态性与直观性特征,降低了理论学习的难度。例如,让学生自己采集蚯蚓、鼠妇等实验材料,他们就能了解蚯蚓、鼠妇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把实验后的蚯蚓、鼠妇放回大自然,他们就理解了珍爱生命的真谛;让他们每两人为一组,准备用于“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材料,全班20多个小组,他们会带来不同品种的小鱼,探究哪种小鱼的实验效果最好;课外分小組收集材料,他们从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最后是组织问题,在这里教师是总指挥,一定要把好安全关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以往的实验材料都是书本上指定的,老师只要按照书本上的要求提前做好准备,而学生则按照书上的步骤照着做就行了,这种实验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而探究实验就不一样了,提出的问题不一样,假设不一样,设计的实验方案也就千差万别,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支配。这种实验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学生的积极性大大被调动起来。尤其是学困生,探究性实验给了他们参与的机会,使他们都能动进来。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三、优化探究方式
优化探究方式,利于发挥初中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以自主动脑、动手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得提升。所以,在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对探究方式予以优化,引导学生自主去设计一些较为简单的探究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验结果,以落实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的有效学习。
教师可帮助学生掌握探究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对照实验。对照为实验设计的重要准则之一,也是判断学生探究能力的主要标准。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会探寻变量,一般来说变量都藏在实验问题之中,之后可依照实验步骤的难易程度,对实验顺序实施有效编排,使学生能够熟练去进行实验操作,以此来提升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例如在进行“种子萌发的条件”这一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选择好变量,帮助学生掌握到找寻变量技巧,而后引导学生对照实验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势必会得到加强,同时也能够落实对相关知识的有效学习。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恰当选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其动态性可以把教材描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很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电教媒体(投影,幻灯,录像)能克服传统媒体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化静为动,其信息量最大,图像生动,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用Flash 3Dmax Cool 3D等做一些模拟动画,化静为动,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例如:肾单位结构复杂, 尿液形成过程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很容易混淆,教师制作尿液的形成3D演示课件,先分步演示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球外的毛细血管——肾静脉的演示及里面流动血液的变化,然后再分步演示“肾小管”“肾小囊”的关系及内部液体的变化,最后把两者结合一起,演示了完整的尿液的形成过程,学生学得既清楚又有趣。再如:讲动物种类时,教师可以下载“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优秀科教短片,包括动物的生活环境,地理分布,动物的形态,食性以及叫声行为等,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取相关的信息进行编辑,并在课堂上播放生动形象的视频,从而使学生自主去探究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五、重视实验总结,培养创新能力
研究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生物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差,在实验中遇到的难题也没有进行深刻探讨,尤其是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生物教材不一样的实验现象也不会进行研究,这样导致知识误区得不到有效更正,也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没有帮助。对于以上出现的问题,教师若是不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找不到问题的根源,那么问题还会存在,导致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问题也不会迎难而上,也无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作为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并采用实验总结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实验结束之后总结实验结论的重要性,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只要教师多注重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并注重方法指导,学生就会在探究性实验中不断获取新知识,在理解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 【发布时间】2022/6/19 17:46:21
- 【点击频次】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