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要让学生说最感兴趣的事。教学“口语交际”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说,学生哪怕只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也要鼓励;要让学生写感兴趣的作文,哪怕写的较差,只要有微不足道的成功,都可以打“及格”,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现、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的要求既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表达,发展个性,又强调了学生习作要适应社会,注重交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好的范文对小学生会产生很大吸引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凡事都感兴趣。他们思维单纯,知识贫乏。“文无定法也有法”,我们应充分利用范文的感染作用和诱导作用,引导学生模仿范文写作,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样,对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会有所帮助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离不开想象,想象力应该贯穿整个作文教学之中。
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提高认识
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是有限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然而,由于小学生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观察不细致,认识不深刻,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例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作文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要求选择你做过的一个小实验,写的时候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写具体,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做实验的心情、实验中的有趣发现等。但这次习作有一部分同学写得不够理想,这显然就是因为学生日常生活观察不够仔细,平时实验做得较少而造成认识水平较低、认识上的不足。因此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要在平日里多下功夫,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提高认识。平时,如果我们很注意教给学生仔细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注意抓住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人物的衣着、神情以及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等方面的特点细致观察`````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勤于积累,平时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节目,或者在生活中见到的有特色的情景,都要及时记下来,每天利用晨会和午会时间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讲讲“所见所闻”,学生学会了观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也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四、立足于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之路毕竟是艰难的。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从备课入手、指导从点滴抓起、重视作文的评改,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相信学生一定会从“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也一定能克服学生对写作文害怕的情绪。
一、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要让学生说最感兴趣的事。教学“口语交际”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说,学生哪怕只能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也要鼓励;要让学生写感兴趣的作文,哪怕写的较差,只要有微不足道的成功,都可以打“及格”,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现、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的要求既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表达,发展个性,又强调了学生习作要适应社会,注重交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好的范文对小学生会产生很大吸引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凡事都感兴趣。他们思维单纯,知识贫乏。“文无定法也有法”,我们应充分利用范文的感染作用和诱导作用,引导学生模仿范文写作,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这样,对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会有所帮助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离不开想象,想象力应该贯穿整个作文教学之中。
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提高认识
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是有限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然而,由于小学生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观察不细致,认识不深刻,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例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作文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要求选择你做过的一个小实验,写的时候可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写具体,还可以写一写自己做实验的心情、实验中的有趣发现等。但这次习作有一部分同学写得不够理想,这显然就是因为学生日常生活观察不够仔细,平时实验做得较少而造成认识水平较低、认识上的不足。因此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要在平日里多下功夫,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提高认识。平时,如果我们很注意教给学生仔细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注意抓住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人物的衣着、神情以及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等方面的特点细致观察`````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勤于积累,平时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节目,或者在生活中见到的有特色的情景,都要及时记下来,每天利用晨会和午会时间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讲讲“所见所闻”,学生学会了观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也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三、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训练中的即兴观察或有意观察,都是认识生活、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日月星空……通过观察,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的情操。
2、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深化作文主题。如组织学生开展“他真行”等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这样,可以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产生作文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训练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为积累作文材料而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把这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4、指导学生描绘生活。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四、立足于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之路毕竟是艰难的。我们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认识的实际,从备课入手、指导从点滴抓起、重视作文的评改,多给学生自己发展的空间,相信学生一定会从“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由低效变高效,也一定能克服学生对写作文害怕的情绪。
- 【发布时间】2022/8/15 10:20:54
- 【点击频次】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