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的导入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课堂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探究兴趣,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课堂导入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导入策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导入,初中化学学科更是如此。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何设计好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每位教师思考的课题。通过个人的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课堂导入总结以下几种方法。
一、直观导入法
教师通过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教具导入新课。把直观教具作为问题的载体导入新课,既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作如下实验:铁钉和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NaCO3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镁带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第一组实验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第二组实验反应后质量减少,第三组实验反应后质量增加。然后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从实验导入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实事求是的精神。 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可从磷的燃烧,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或者铁丝反应导入新课;学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先出示一支内壁附着碳酸钙的试管或者有大量水垢的热水瓶,问学生如何去除,大家一道讨论后再加稀盐酸看到固体很快溶解的同时有大量气泡产生,从而导入新课。在学习“盐与金属反应”和“农药波尔多液”时,可做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铁丝的实验导入新课,进而提问能否用铁制容器来配制盛放农药波尔多液?学习“盐”时,可问怎样在家中检验白色粉末是食盐还是面碱,让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而后进行实验导入教学。 从讨论实验、做实验导入教学,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治学态度得到了锻炼,这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财富。
三、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引入新课
借助于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使学生从旧知识中获得对新知识的预测、想象,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在讲解酸的通性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请同学们回忆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回答)为什么它们有相似的性质呢?答:因为它们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物质叫做什么?酸。那是不是酸都应该具有与盐酸、稀硫酸相似的化学性质呢?答:对。下面我们结合盐酸、稀硫酸的性质一起来总结酸的通性。
四、运用有趣的故事导入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故事导入新知,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介绍化学领域中与新课内容有关的科学成果来导入新课,在学习制碱法时,可以首先介绍侯德榜制碱法,他经过上千次试验,在1943年研究成功了联合制碱法。这种方法把合成氨和纯碱两种产品联合生产,提高了食盐利用率,缩短了生产流程,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纯碱的成本。这些故事能培养学生科学钻研的精神,激发探究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视频导入法
学生都喜欢比较直观的东西,看得见、想得到,比抽象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兴趣,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视频有其直观、生动、形象的优点,以此来导入新课,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案例1:在第一节课时,教师没有直接讲解绪言,也没有做实验,而是播放了视《盘点人类历史上的化学武器》让学生观看,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边看边哈哈大笑。通过对这个视频的观看,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轻松快乐,同时也让学生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兴趣。
案例2:在第三单元讲原子的结构前,教师让学生观看了燃放烟花时的视频,看完视频后,教师就顺势对学生说,原子的结构就像烟花一样,它不是一个实心的球体,核外电子就像烟花一样是围绕着原子核这个中心在高速运动的,由于速度十分快,快得让我们看到的好像是一个实心的球体。视频以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的特点,更容易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眼球。在教学一些微观、抽象、不容易让学生理解的内容时,利用视频的播放来帮助我们进行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时事导入法
通过分析最近几年的初中化学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出题教师越来越喜欢将与化学有关的时事作为化学试题的出题背景,这样不但增强了化学试题的生活联系,也更具创新件。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这种方法进行有效应用,将其作为一种课堂的导入方式,从当下发生的时事着手,通过分析,对比联想等方式将其与化学课堂教授知识相结合,这样不断能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也可以让化学知识更具现实生活联系性,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是非常有和的。例如,当讲授硫化物的相关知课时,可以在课堂开始时为学生播放一些与硫酸雨有关的视频,为他们讲接酸雨的形成过程和所来的影响,并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其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
七、生活情境导入法
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的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可以用于化学课堂的导入,以增强学生对化学的亲密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在讲水的净化时,教师先让几个学生来描述下我们身边的水质情况,进一步再问学生这样的水中含有哪些杂质?继而追问这样的水能否直接饮用?如果不能直接饮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才能直接饮用?通过这样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和思考,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和主动性。
案例2:在讲分子和原子时,教师先让学生来交流生活中闻到的气味,在学生积极交流完后,我便问他们,我们为什么看不到这些东西的存在?为什么又能闻到他们的气味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的一些性质吧。这样,学生在对熟悉的事例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入新课的学习,既让学生感到了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很多,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能不能做题,而是会不会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运用生活情境来引出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能解决身边的问题来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激发他们不断解决身边问题的欲望。
八、直观演练导入法
此类导入方法可分为挂图幻灯和课堂实验两种方式,即教师有选择件地展示挂图,实物,结构模型或幻灯片,视频及通过实验操作以引入新课。如在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二硅》的导入部分,就可运用大量有关硅的用途及存在形式的图片及视频,通过五颜六色的,十分且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使知识直观形象地进入学生头脑,讯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第一昔第三节《弱电解质的电离》时,可以通过进行等体积,等浓度的HCLCH3COOH溶液与等量镁条的反应,并测这两种酸的PH的实验,学生会观察到HC和CH3COOH与镁反应的剧烈程度及PH都有所差别,自然心中会产生疑问,在学生热切期待答案的时候,适时地引入电解质有强弱之分的新课内容,顺理成章地开始新课的讲解。
七、通过设置疑问导入
设置疑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还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面对教师提出的疑问,学生渴求解决问题,急于找到答案,为自主探究提供广阔舞台。比如,在教学“盐类水解”时,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那么盐一定是中性的吗?”对于这个问题,课堂顿时炸开了锅,有的学生说盐是中性的,比如食盐氯化钠就是中性的,有学生说盐是碱性的,比如我们蒸馒头用的碳酸钠就是碱性的。那么,盐究竟是什么样的性质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有些学生对刚才提问的结论寻求验证,课堂充满研究的气氛,学生争论不休……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实际教学中,具体使用哪种导入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最主要的是讲求实际效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导入策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课堂导入,初中化学学科更是如此。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何设计好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每位教师思考的课题。通过个人的教学实践,对初中化学课堂导入总结以下几种方法。
一、直观导入法
教师通过化学实验或其他直观教具导入新课。把直观教具作为问题的载体导入新课,既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一节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作如下实验:铁钉和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NaCO3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镁带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现第一组实验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第二组实验反应后质量减少,第三组实验反应后质量增加。然后教师及时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从实验导入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及实事求是的精神。 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可从磷的燃烧,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或者铁丝反应导入新课;学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先出示一支内壁附着碳酸钙的试管或者有大量水垢的热水瓶,问学生如何去除,大家一道讨论后再加稀盐酸看到固体很快溶解的同时有大量气泡产生,从而导入新课。在学习“盐与金属反应”和“农药波尔多液”时,可做硫酸铜溶液中放入铁丝的实验导入新课,进而提问能否用铁制容器来配制盛放农药波尔多液?学习“盐”时,可问怎样在家中检验白色粉末是食盐还是面碱,让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而后进行实验导入教学。 从讨论实验、做实验导入教学,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治学态度得到了锻炼,这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财富。
三、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引入新课
借助于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使学生从旧知识中获得对新知识的预测、想象,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例如在讲解酸的通性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请同学们回忆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回答)为什么它们有相似的性质呢?答:因为它们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物质叫做什么?酸。那是不是酸都应该具有与盐酸、稀硫酸相似的化学性质呢?答:对。下面我们结合盐酸、稀硫酸的性质一起来总结酸的通性。
四、运用有趣的故事导入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故事导入新知,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介绍化学领域中与新课内容有关的科学成果来导入新课,在学习制碱法时,可以首先介绍侯德榜制碱法,他经过上千次试验,在1943年研究成功了联合制碱法。这种方法把合成氨和纯碱两种产品联合生产,提高了食盐利用率,缩短了生产流程,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纯碱的成本。这些故事能培养学生科学钻研的精神,激发探究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视频导入法
学生都喜欢比较直观的东西,看得见、想得到,比抽象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兴趣,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视频有其直观、生动、形象的优点,以此来导入新课,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案例1:在第一节课时,教师没有直接讲解绪言,也没有做实验,而是播放了视《盘点人类历史上的化学武器》让学生观看,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边看边哈哈大笑。通过对这个视频的观看,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轻松快乐,同时也让学生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兴趣。
案例2:在第三单元讲原子的结构前,教师让学生观看了燃放烟花时的视频,看完视频后,教师就顺势对学生说,原子的结构就像烟花一样,它不是一个实心的球体,核外电子就像烟花一样是围绕着原子核这个中心在高速运动的,由于速度十分快,快得让我们看到的好像是一个实心的球体。视频以生动形象、有声有色的特点,更容易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眼球。在教学一些微观、抽象、不容易让学生理解的内容时,利用视频的播放来帮助我们进行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时事导入法
通过分析最近几年的初中化学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出题教师越来越喜欢将与化学有关的时事作为化学试题的出题背景,这样不但增强了化学试题的生活联系,也更具创新件。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这种方法进行有效应用,将其作为一种课堂的导入方式,从当下发生的时事着手,通过分析,对比联想等方式将其与化学课堂教授知识相结合,这样不断能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也可以让化学知识更具现实生活联系性,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是非常有和的。例如,当讲授硫化物的相关知课时,可以在课堂开始时为学生播放一些与硫酸雨有关的视频,为他们讲接酸雨的形成过程和所来的影响,并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其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
七、生活情境导入法
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的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可以用于化学课堂的导入,以增强学生对化学的亲密程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在讲水的净化时,教师先让几个学生来描述下我们身边的水质情况,进一步再问学生这样的水中含有哪些杂质?继而追问这样的水能否直接饮用?如果不能直接饮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才能直接饮用?通过这样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和思考,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和主动性。
案例2:在讲分子和原子时,教师先让学生来交流生活中闻到的气味,在学生积极交流完后,我便问他们,我们为什么看不到这些东西的存在?为什么又能闻到他们的气味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的一些性质吧。这样,学生在对熟悉的事例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入新课的学习,既让学生感到了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又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很多,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是能不能做题,而是会不会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运用生活情境来引出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能解决身边的问题来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激发他们不断解决身边问题的欲望。
八、直观演练导入法
此类导入方法可分为挂图幻灯和课堂实验两种方式,即教师有选择件地展示挂图,实物,结构模型或幻灯片,视频及通过实验操作以引入新课。如在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二硅》的导入部分,就可运用大量有关硅的用途及存在形式的图片及视频,通过五颜六色的,十分且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使知识直观形象地进入学生头脑,讯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第一昔第三节《弱电解质的电离》时,可以通过进行等体积,等浓度的HCLCH3COOH溶液与等量镁条的反应,并测这两种酸的PH的实验,学生会观察到HC和CH3COOH与镁反应的剧烈程度及PH都有所差别,自然心中会产生疑问,在学生热切期待答案的时候,适时地引入电解质有强弱之分的新课内容,顺理成章地开始新课的讲解。
七、通过设置疑问导入
设置疑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还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面对教师提出的疑问,学生渴求解决问题,急于找到答案,为自主探究提供广阔舞台。比如,在教学“盐类水解”时,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那么盐一定是中性的吗?”对于这个问题,课堂顿时炸开了锅,有的学生说盐是中性的,比如食盐氯化钠就是中性的,有学生说盐是碱性的,比如我们蒸馒头用的碳酸钠就是碱性的。那么,盐究竟是什么样的性质呢?面对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有些学生对刚才提问的结论寻求验证,课堂充满研究的气氛,学生争论不休……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实际教学中,具体使用哪种导入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最主要的是讲求实际效果。
- 【发布时间】2022/11/20 2:47:14
- 【点击频次】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