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广大数学教师迎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师,因为这个阶段的数学更具有抽象性,所以好多学生都反映在学习数学时特别吃力。针对这一现象,那么教师如何教学才能保证基础薄弱的学生学有所得,还能使成绩较好的学生的能力上获得更好的提升呢?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它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安排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也就照顾到每个成绩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能在小组合作中找到合适的位置,使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门抽象的课程,而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小组合作探究是实现这一环节的重要方式。现代课程改革强调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探究则在现代学习方式中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贯穿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改变课堂教学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数学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角”,教师只起“主导”“导演”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基本步骤及操作要点:
1.明确学习目标。着力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小组交流的主题要明确、清楚,要有思考的价值。
2.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对自以为已经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列出以待以他人合作解决。
3.碰撞激发。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通过合作使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有利于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
4.交流内化。以小组为单位的组际间讨论,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机会,可增强学生集体竞争意识。以小单位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在心理上易于认同,也使全班学生形成互相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同时使学生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提炼与加工。
5.反思回顾。进行总结性回顾,可使新知更加明朗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可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小组学习的大体情况,作好自我调整并进行适应性学习。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不断调整学法,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三、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平台
小组合作人数是一项需要界定的重要工作,我觉得最常用、最适用的合作小组建构是将课堂中常规坐位上前排两位同学向后转,与后一桌两位同学构成四人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平台则是后两位同学用的课桌。合作学习小组的人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小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纪律调控员。四人小组中,一人承担小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同时负责时间记录;一人承担纪律监控员:负责活动中对小组成员的纪律调控,保证合作探究任务有力、有序、有效完成;一人承担记录员:负责将小组成员有效发言记录下来;一人承担发言人:负责将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在交流时面向全班进行交流,得到肯定、补充。当然,这四个人的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时地轮换调控,以便有利于孩子更全面的发展。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在做抛图钉和掷色子活动中,必须分工明确,操作者,调控者,记录员,统计员。只有在小组的合作中,才能更便捷的完成任务。
四、恰当选题,合理布置学习
在教师开展学生数学合作学习实要合理地设定将要进行的各小组的学习内容,确保小组合作学习价值。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几何图形》一章节时,可以根据该章节的重点;让学生识得点、线、面、体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为此教师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进行全体学生的成员分组,分组完成后,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像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等的几何图形,依次让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辨认,对认识错识的学生及时进行纠正后,指导学生对每一个图形所对应的名称进行记忆:之后,让小组中每一位成员来举出生活生活中关于图形的东西。这样一来,小组的学习能够集思广议,让小组内每一名成员学得到更多的知识。在完成了关于几何知识的初步学习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直线、矩形等简单图形的方式,让学生用这些简单的图形来完成自己想要创造的图形,在完成创作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向组内每一位成员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一预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学生更好的进行合作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指导方法
合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发挥起教学主导的作用,对学生的观点表达能力、质疑能力、互助合作能力、讨论能力、协调能力等进行指导,以提高合作效率,例如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课堂导入,先让学生找出与常见物体相近的立体图形,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将对柱体、锥体、球体的直观感受,转化成理性的语言描述。合作方法的指导在于渗透,教师切忌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命令,而是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建议,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六、引入竞争,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教学中引入竞争,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采取加分的原则,在黑板上方分小组公示,激发竞争,争取“量化分”,提高了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其次要体现公平竞争,让他们看到不同小组相同水平的同学之间的差距,重新认识自己,激发斗志。
七、把数学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
回顾已经取得显著教改成绩的名校的课堂时间分配,教师讲授和用于组织教学的时间原则上控制在20分钟以内,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学生在这25分钟时间里主要进行观察、试验、猜想与交流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教师的20分钟主要是组织教学、启发、引导、解惑、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要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再分组学习讨论,在组内交流看法,形成组内的统一意见,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小组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设置游戏竞赛,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合作与竞争。也可以通过合作实验、测量、估值,在做中学。还可以通过合作小组调查实践,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同时要求每组写出分析报告或小论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课堂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门抽象的课程,而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小组合作探究是实现这一环节的重要方式。现代课程改革强调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探究则在现代学习方式中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贯穿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改变课堂教学单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数学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角”,教师只起“主导”“导演”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基本步骤及操作要点:
1.明确学习目标。着力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小组交流的主题要明确、清楚,要有思考的价值。
2.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对自以为已经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列出以待以他人合作解决。
3.碰撞激发。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通过合作使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有利于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
4.交流内化。以小组为单位的组际间讨论,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机会,可增强学生集体竞争意识。以小单位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在心理上易于认同,也使全班学生形成互相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同时使学生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提炼与加工。
5.反思回顾。进行总结性回顾,可使新知更加明朗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可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小组学习的大体情况,作好自我调整并进行适应性学习。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不断调整学法,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三、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平台
小组合作人数是一项需要界定的重要工作,我觉得最常用、最适用的合作小组建构是将课堂中常规坐位上前排两位同学向后转,与后一桌两位同学构成四人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平台则是后两位同学用的课桌。合作学习小组的人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小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纪律调控员。四人小组中,一人承担小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同时负责时间记录;一人承担纪律监控员:负责活动中对小组成员的纪律调控,保证合作探究任务有力、有序、有效完成;一人承担记录员:负责将小组成员有效发言记录下来;一人承担发言人:负责将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在交流时面向全班进行交流,得到肯定、补充。当然,这四个人的角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时地轮换调控,以便有利于孩子更全面的发展。在执教《可能性》一课时,在做抛图钉和掷色子活动中,必须分工明确,操作者,调控者,记录员,统计员。只有在小组的合作中,才能更便捷的完成任务。
四、恰当选题,合理布置学习
在教师开展学生数学合作学习实要合理地设定将要进行的各小组的学习内容,确保小组合作学习价值。提高自己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几何图形》一章节时,可以根据该章节的重点;让学生识得点、线、面、体的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为此教师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进行全体学生的成员分组,分组完成后,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像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等的几何图形,依次让每个小组成员进行辨认,对认识错识的学生及时进行纠正后,指导学生对每一个图形所对应的名称进行记忆:之后,让小组中每一位成员来举出生活生活中关于图形的东西。这样一来,小组的学习能够集思广议,让小组内每一名成员学得到更多的知识。在完成了关于几何知识的初步学习之后,教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直线、矩形等简单图形的方式,让学生用这些简单的图形来完成自己想要创造的图形,在完成创作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向组内每一位成员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一预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学生更好的进行合作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指导方法
合作需要一定的技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发挥起教学主导的作用,对学生的观点表达能力、质疑能力、互助合作能力、讨论能力、协调能力等进行指导,以提高合作效率,例如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课堂导入,先让学生找出与常见物体相近的立体图形,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将对柱体、锥体、球体的直观感受,转化成理性的语言描述。合作方法的指导在于渗透,教师切忌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命令,而是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建议,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六、引入竞争,提高小组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教学中引入竞争,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集体观念和创新能力。采取加分的原则,在黑板上方分小组公示,激发竞争,争取“量化分”,提高了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其次要体现公平竞争,让他们看到不同小组相同水平的同学之间的差距,重新认识自己,激发斗志。
七、把数学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是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证
回顾已经取得显著教改成绩的名校的课堂时间分配,教师讲授和用于组织教学的时间原则上控制在20分钟以内,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学生在这25分钟时间里主要进行观察、试验、猜想与交流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教师的20分钟主要是组织教学、启发、引导、解惑、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要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再分组学习讨论,在组内交流看法,形成组内的统一意见,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再次形成统一意见,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小组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设置游戏竞赛,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合作与竞争。也可以通过合作实验、测量、估值,在做中学。还可以通过合作小组调查实践,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同时要求每组写出分析报告或小论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课堂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 【发布时间】2022/11/20 2:55:52
- 【点击频次】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