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学习模式的整合
【关键词】 ;
【正文】 小学语文学习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奠基阶段,重点在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能力,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方法和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能力。因为语文学科内容丰富庞杂,要想学好语文,课内外融合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它重点在于将课外活动纳入整个学习环节,通过课外活动与课内课堂教学的相互衔接与结合,发挥课外学习对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及巩固和强化的作用,使得学生具有更多的机会、时间参与学习,养成语文综合素质能力。当前小学课内外语文教学存在方法缺乏、融合不彻底的问题,改进课内外教学方式已是大势所趋。
一、在拓展阅读中融合课内外学习理念
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里课文阅读内容较少,通过有限的课文阅读很难真正培养出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学生过分依赖课本内容的阅读资源,难以实现学生的阅读积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拓展课外的阅读,扩宽阅读范围,接触到更多的阅读材料以完成阅读积累。为保证学生具有课内外阅读的能力,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内阅读教学的实效,因为学生日常所用的课内阅读教材内容设计编排上有明显的指向性,是多个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科学成果,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放手学生阅读,当学生出现阅读困惑时,让学生自主摸索或是于小组内讨论,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寻找答案,教师则负责阅读过程的指导引导,适时点拨学生思考的过程,并做好阅读技巧的汇整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系统阅读体系。
课外生活写作素材积累后便是付诸实践成文的过程,教师便要在课内帮助学生打好写作的基本功,要告诉学生的写作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确定主题、选定角度、谋划大纲,再到撰写成文,并且要灵活地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加文章的亮点。写作的初始是仿写,教师要鼓励学生仿照给定的教材文章写作,增加学生写作的训练强度和频率,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并在课上让学生及时进行自我总结,思考自身的不足,以反思促改进,提高写作水平。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主题写作内容为例,这是关于人物描写介绍的写作,重在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并用语言描述出人物特点,传达自己对人物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上重点给大家讲述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圆圆的眼睛,还可以用“智多星”“乐天派”“故事大王”等个性词语。课外再让学生细心观察,找准人物个性特点,自然在写作时也能更传神。通过这样课内外写作学习方式带动学生的写作参与,能够刺激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更想去创作,更敢于创作。
二、在综合难点中融合课内外学习思想
小学三年级语文较之前语文学习难度有明显的提升,尤其是知识点的理解学习,许多学生觉得语文知识体系庞大,词汇、短句、诗词内涵高度浓缩,让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所以教师应该破除学生的语文畏惧想法,有效结合课内外学习方式,借助融合教学,让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掌握更多有关语文知识理解的资料,扩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1]。同时课内外学习一体化这一思想具备着的良好的应用价值,即突破教学重难点,拓展教学宽度。在课上,教师要发挥出45分钟有限课堂时间的最大效用,尽可能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尽量避免教形式化和无效的教学劳动,拓宽学生的参与面,精心设计好教学环节,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尽力在过程中将内涵深刻的言语一一拆解为学生可直接感知的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保证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和探究重难点,能在规定的学习时间有提升。
在课外,老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学生出现理解困难时为学生推荐辅导材料,让学生学会利用课外学习资料,及时针对课堂学习不足补缺补漏。一些作者、背景等资料的收集,加上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声像资料,乃至是搜集来的同系列书籍、文章,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补充材料,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拓宽新视野的有效手段。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纸的发明》为例,教师在课内可以带着学生分析总结纸的发明过程,从祖先的刻龟甲、刻竹木片、到帛书写字,直到后期蔡伦改进造纸术,让学生明白随着时代的发展,造纸术不断进步,得以传承。
三、在实践运用中融合课内外多元渠道
语文学习的目标在于运用,让学生养成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设计知识训练,让学生有机会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听说读写思”是语文学科传统意义上训练方式,教师要打破惯性思维束缚,转变生字词认读、文章大意理解等单一的作业训练模式,让学生有更多锻炼语文能力的可能。另外除了这种课内训练实践方式,教师要对接生活展开学科训练,让学生置身于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实践,既是学生更立体、动态、多维度的学习体验方式,有效提升课堂外学习效率,也实现了语文学习价值的回归,实现从接收书本知识向创造应用知识的伟大跨越,于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和学科认知能力大有益处[2]。如果是结合时兴的创意型动手实践类的锻炼,如制作调研报告和手绘作业,还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给予学生创造空间,让学生借助于自主学习、课堂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强化实际应用能力的养成,这也会超越普通的实践训练任务带来的体验感,可以说是新奇的学习体验,是不可多得的丰富的学习机会。
综上所述,课内外融合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打开学习思路,使得学生具有更多的机会、时间参与学习,养成语文综合素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坚持减负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如阅读写作、难点突破、实践运用方面贯彻课内外学习融合理念,通过课外活动与课内课堂教学的相互衔接与结合,发挥课外学习对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及巩固和强化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卫贞.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内外生成性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146-147.
[2]米瑛.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及其作业处理[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8):141-142.
一、在拓展阅读中融合课内外学习理念
低年级小学语文教材里课文阅读内容较少,通过有限的课文阅读很难真正培养出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学生过分依赖课本内容的阅读资源,难以实现学生的阅读积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拓展课外的阅读,扩宽阅读范围,接触到更多的阅读材料以完成阅读积累。为保证学生具有课内外阅读的能力,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提高课内阅读教学的实效,因为学生日常所用的课内阅读教材内容设计编排上有明显的指向性,是多个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科学成果,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放手学生阅读,当学生出现阅读困惑时,让学生自主摸索或是于小组内讨论,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去寻找答案,教师则负责阅读过程的指导引导,适时点拨学生思考的过程,并做好阅读技巧的汇整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系统阅读体系。
课外生活写作素材积累后便是付诸实践成文的过程,教师便要在课内帮助学生打好写作的基本功,要告诉学生的写作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确定主题、选定角度、谋划大纲,再到撰写成文,并且要灵活地运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加文章的亮点。写作的初始是仿写,教师要鼓励学生仿照给定的教材文章写作,增加学生写作的训练强度和频率,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并在课上让学生及时进行自我总结,思考自身的不足,以反思促改进,提高写作水平。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主题写作内容为例,这是关于人物描写介绍的写作,重在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并用语言描述出人物特点,传达自己对人物的情感。教师在课堂上重点给大家讲述人物描写的方法,如圆圆的眼睛,还可以用“智多星”“乐天派”“故事大王”等个性词语。课外再让学生细心观察,找准人物个性特点,自然在写作时也能更传神。通过这样课内外写作学习方式带动学生的写作参与,能够刺激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更想去创作,更敢于创作。
二、在综合难点中融合课内外学习思想
小学三年级语文较之前语文学习难度有明显的提升,尤其是知识点的理解学习,许多学生觉得语文知识体系庞大,词汇、短句、诗词内涵高度浓缩,让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所以教师应该破除学生的语文畏惧想法,有效结合课内外学习方式,借助融合教学,让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掌握更多有关语文知识理解的资料,扩展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1]。同时课内外学习一体化这一思想具备着的良好的应用价值,即突破教学重难点,拓展教学宽度。在课上,教师要发挥出45分钟有限课堂时间的最大效用,尽可能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尽量避免教形式化和无效的教学劳动,拓宽学生的参与面,精心设计好教学环节,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尽力在过程中将内涵深刻的言语一一拆解为学生可直接感知的内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保证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和探究重难点,能在规定的学习时间有提升。
在课外,老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学生出现理解困难时为学生推荐辅导材料,让学生学会利用课外学习资料,及时针对课堂学习不足补缺补漏。一些作者、背景等资料的收集,加上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声像资料,乃至是搜集来的同系列书籍、文章,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补充材料,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和拓宽新视野的有效手段。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纸的发明》为例,教师在课内可以带着学生分析总结纸的发明过程,从祖先的刻龟甲、刻竹木片、到帛书写字,直到后期蔡伦改进造纸术,让学生明白随着时代的发展,造纸术不断进步,得以传承。
三、在实践运用中融合课内外多元渠道
语文学习的目标在于运用,让学生养成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设计知识训练,让学生有机会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听说读写思”是语文学科传统意义上训练方式,教师要打破惯性思维束缚,转变生字词认读、文章大意理解等单一的作业训练模式,让学生有更多锻炼语文能力的可能。另外除了这种课内训练实践方式,教师要对接生活展开学科训练,让学生置身于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实践,既是学生更立体、动态、多维度的学习体验方式,有效提升课堂外学习效率,也实现了语文学习价值的回归,实现从接收书本知识向创造应用知识的伟大跨越,于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和学科认知能力大有益处[2]。如果是结合时兴的创意型动手实践类的锻炼,如制作调研报告和手绘作业,还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给予学生创造空间,让学生借助于自主学习、课堂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强化实际应用能力的养成,这也会超越普通的实践训练任务带来的体验感,可以说是新奇的学习体验,是不可多得的丰富的学习机会。
综上所述,课内外融合是小学语文的重要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打开学习思路,使得学生具有更多的机会、时间参与学习,养成语文综合素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坚持减负提质增效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如阅读写作、难点突破、实践运用方面贯彻课内外学习融合理念,通过课外活动与课内课堂教学的相互衔接与结合,发挥课外学习对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及巩固和强化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卫贞.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课内外生成性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146-147.
[2]米瑛.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及其作业处理[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8):141-142.
- 【发布时间】2022/11/20 2:58:42
- 【点击频次】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