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有效策略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语文本就是一门包含众多“立德树人”教育元素的学科,初中语文教学也应当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将德育元素渗透到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学内容和教育主体在立德树人上的伟大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策略探讨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学生道德素养还有待提升。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水平,进而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语文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切实认识到语文教学对加强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性与现实性,要做好对教学中和课堂外各类德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创设丰富而有效的德育情境,从不同层面入手,增强语文教学中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我在教学中,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探索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方法。
一、把握学生个性,全面开展道德教育引导
大家都知道,初中生性格活泼,好奇心强,对未知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对开展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摒弃“一刀切”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设计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来传授德育知识,能使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工作有更积极的成效。此外,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性化的心理特点、生活条件、学习能力等有较全面的了解,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内容,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深挖教材,借助文本的精神情感开展德育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应与德育有机结合。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所学文本中探究真知,只有经过学生思考加工的知识才能转化为他们的认知经验。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习得良好的经验。举例来说,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配合优美的音乐,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对祖国人文景观的热爱,可以结合一些图片和视频展示中国石拱桥的风貌,也可以播放一些纪录片展示我们当代的桥梁建设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发展的自豪感。语文学习以及德育学习并不只是表面的东西,而是要深入其中进行探索和发现。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共同探索文本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发掘并传承好其中宝贵的精神文化。
三、拓宽路径,在润物细无声处开展德育
我们教师在开展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实践时,应以鲜活、深邃、高效的德育活动为依托,拓宽德育渗透路径。就语文涉及到的社会现象、典型案例等,组织学生参与到观摩交流、演讲比赛、辩论活动、课外阅读、语文习作等活动中来,从不同视角进行感知、分析和理解,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洗礼和陶冶,确保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同时,还可借助情境创设、合作交流、互动研讨、任务驱动等途径,对德育渗透的策略逐步优化,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例如,可借助课外阅读,确立阶段性阅读主题,让学生广泛涉猎积极、向上的课外读物,用文字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品读经典名句,通过古今对话开展德育
在语文课本当中,古诗文所涵盖的人文精神、所承载的思想光芒是人所周知的。所以当教师进行古诗文课堂教学时,不妨在引导学生对其内容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名句进行更深入的品读和回味,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比如,当教师在进行《出师表》的课堂教学活动时,可让学生重点学习诸葛亮为了主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当下社会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应该有的负责任的态度。当然,我们可以做适当延伸,比如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解,讲讲身边抗疫英雄的故事等等,进而让学生把古诗文中追求的精神化为个人成长的道德品质,把古诗文中的价值追求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来。古诗文当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不胜枚举,只要教师肯用心就一定能很好地将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渗透其中,并且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五、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开展德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教师也不能忘记家庭和家长对孩子思想和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在布置作业方面开展家校合作,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目的。在开展之前,语文教师要注意和家长增强沟通,向家长说明德育的重要性,调动家长参与到学生德育工作中来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木兰诗》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做一次小老师,用自己的话给家长讲一讲《木兰诗》所讲述的故事。这项作业难度不高,而且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家长有一定的认知基础,通过孩子的讲解和介绍,家长可以感受到孩子对主人公的认识和基本态度,还可以从家长的角度来解读木兰的人物特色,培养孩子家国情怀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习木兰坚韧不拔和奋勇无畏的精神。
六、注重教师示范作用,树立道德典范
初中时期的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较为局限,很多时候,学生都停留在模仿层面。对于初中生而言,教师就是他们很好的模仿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规范自身的行为,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学生对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形象有一个更为直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努力成为一个道德品质健全的公民。
初中语文教学以“立德育人”为根本,坚持“先成人,后成才”的思想,在语言和文化传承之时要更及时、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论点,通过多种渠道和丰富的形式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使初中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保花,孙俊伟. 《立德树人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如何践行》[J]. 《湖北教育科研》,2019(20):61-62.
[2]郭小娟. 《初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德育渗透探究》《教育》,2018(20):139-141.
关键词: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策略探讨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学生道德素养还有待提升。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水平,进而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语文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切实认识到语文教学对加强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性与现实性,要做好对教学中和课堂外各类德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创设丰富而有效的德育情境,从不同层面入手,增强语文教学中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我在教学中,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探索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方法。
一、把握学生个性,全面开展道德教育引导
大家都知道,初中生性格活泼,好奇心强,对未知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对开展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摒弃“一刀切”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设计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来传授德育知识,能使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工作有更积极的成效。此外,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性化的心理特点、生活条件、学习能力等有较全面的了解,制定有针对性的德育内容,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深挖教材,借助文本的精神情感开展德育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应与德育有机结合。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所学文本中探究真知,只有经过学生思考加工的知识才能转化为他们的认知经验。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习得良好的经验。举例来说,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旨,配合优美的音乐,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对祖国人文景观的热爱,可以结合一些图片和视频展示中国石拱桥的风貌,也可以播放一些纪录片展示我们当代的桥梁建设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发展的自豪感。语文学习以及德育学习并不只是表面的东西,而是要深入其中进行探索和发现。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共同探索文本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发掘并传承好其中宝贵的精神文化。
三、拓宽路径,在润物细无声处开展德育
我们教师在开展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实践时,应以鲜活、深邃、高效的德育活动为依托,拓宽德育渗透路径。就语文涉及到的社会现象、典型案例等,组织学生参与到观摩交流、演讲比赛、辩论活动、课外阅读、语文习作等活动中来,从不同视角进行感知、分析和理解,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洗礼和陶冶,确保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同时,还可借助情境创设、合作交流、互动研讨、任务驱动等途径,对德育渗透的策略逐步优化,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例如,可借助课外阅读,确立阶段性阅读主题,让学生广泛涉猎积极、向上的课外读物,用文字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品读经典名句,通过古今对话开展德育
在语文课本当中,古诗文所涵盖的人文精神、所承载的思想光芒是人所周知的。所以当教师进行古诗文课堂教学时,不妨在引导学生对其内容进行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名句进行更深入的品读和回味,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比如,当教师在进行《出师表》的课堂教学活动时,可让学生重点学习诸葛亮为了主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当下社会无论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应该有的负责任的态度。当然,我们可以做适当延伸,比如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解,讲讲身边抗疫英雄的故事等等,进而让学生把古诗文中追求的精神化为个人成长的道德品质,把古诗文中的价值追求融入到现实生活中来。古诗文当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不胜枚举,只要教师肯用心就一定能很好地将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渗透其中,并且达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五、调动家长参与,家校合作开展德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教师也不能忘记家庭和家长对孩子思想和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在布置作业方面开展家校合作,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的目的。在开展之前,语文教师要注意和家长增强沟通,向家长说明德育的重要性,调动家长参与到学生德育工作中来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木兰诗》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让学生做一次小老师,用自己的话给家长讲一讲《木兰诗》所讲述的故事。这项作业难度不高,而且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家长有一定的认知基础,通过孩子的讲解和介绍,家长可以感受到孩子对主人公的认识和基本态度,还可以从家长的角度来解读木兰的人物特色,培养孩子家国情怀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习木兰坚韧不拔和奋勇无畏的精神。
六、注重教师示范作用,树立道德典范
初中时期的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较为局限,很多时候,学生都停留在模仿层面。对于初中生而言,教师就是他们很好的模仿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规范自身的行为,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让学生对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形象有一个更为直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努力成为一个道德品质健全的公民。
初中语文教学以“立德育人”为根本,坚持“先成人,后成才”的思想,在语言和文化传承之时要更及时、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论点,通过多种渠道和丰富的形式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使初中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保花,孙俊伟. 《立德树人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如何践行》[J]. 《湖北教育科研》,2019(20):61-62.
[2]郭小娟. 《初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德育渗透探究》《教育》,2018(20):139-141.
- 【发布时间】2022/12/14 10:15:14
- 【点击频次】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