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三活”理念在体育教学提效增质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体育教学欲实现提效增质而利用“三活”理念作引领实施,是我们实现更高效育人的教学捷径。本文具体探讨了“三活”理念在促进体育教学提效增质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初中体育;提效增质;“三活”理念;实践应用
学校体育教学担负着素质教育实施任务,是促进学生终身体育兴趣形成,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的一条必由之路。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平日的体育教学不再是学校关心、教师重视的一门教育课程,而是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占用课时的替代课,而且在师资安排上还是以兼职的方式任教,尤其是乡村学校的体育课,更是如此。对于城里教师来说也是一人任教多个班,有的甚至跨年级。被老师习惯性地称之为“歇气课”,或充当“凑时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使“尴尬”的体育教学更好地起到新课标要求所应达到的教育效果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五育合一”课改推进中不停地寻找答案。经过潜心实施,我发现“三活”是实现体育教学提效增质的有效指导理念。下面,我谈谈“三活”理念在促进体育教学提效增质中的实践应用。
一、凸显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三活”理念引领下的体育教学自然就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而实施的。只有如此,课堂才能在学生活跃的前提下实现“活力再现”。要实现这种教学目标,最有效的途径是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参与产生强烈的运动兴趣,能积极地参加到运动中去。而我国的传统体育,由于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放羊式”“自由耍”等就是其显著特点,导致学生未能感受到体育课的学习有快乐和有成功。这种不以传知、增能为本的教育观念与实践方式,是造成学校学生运动兴趣丧失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促进提效增质的今天,我觉得把必要的讲授与兴趣训练结合起来才是一条有效的实施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有知识上的收获也有体验上的愉悦感受。这就要求执教者改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感,使教和学在互动上不断加强频度,增强双边效应有效性。我们深知,兴趣是学生战胜动作障碍而不断获得突破的内在动力,是“我要学”的精神支柱,是培养他们终生坚持和自立的不可错过的抓手。所以,我们应该在提效增质目标达成过程中尽可能地优化教学实施语言,尽可能地把新传授的内容用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实现寓教于乐。将节省的大量时间投入到活动环境营造和活动体验分享之中,让参与其中的学生得到激励和赏识,并在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三活”理念引领下的提效增质的实现是基于学生全员的积极参与而实现的,教师的教育活动也因此而产生真实的互动和有意义的对话,学生活力再现,提效也不断体现。
二、促进教法灵活,强化运动技能培养
传统体育教学程式化非常严重,即使是现在,人们所使用的导学案也仍然是填空式设计。这样的框架式在很大程度了制约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创新思考,使一些忽视教学设计重要性的教师也由此找到了“偷懒”的借口。如何改变体育教学习惯的“热身+新授+练习”的程式化是我们教师在“三活”理念引领下的应作思考。“活用教法”要求我们体育教学要实现提效增质也必须做到教学方法多样化,特别是在运动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更要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堂在教法上也是多样而新颖的。这样既优化了教又促进了学生兴趣再次生成,实现了提趣提效效果。
(一)创新实施流程。虽然一个完整的技能教学少不了“热身+新授+练习”这几个环节,但我们可以将其进一步优化,进一步丰富细节,使这几个必要环节融入到更有互动性的教学流程中。如在充分激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加快跑步前进、实现某个目标需要而做好关节活动训练等,这样就可促使学生在兴趣中达到热身目的。在新授中,可采取情境式、直观式、扮演式的方式来展开实施,在示范动作时也要不断调整示范角度和示范方式,增强可视感。在练习这个环节,可将分组分层理念整合其中,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技能训练培养。课堂小结时也可让学生谈体验谈收获,让他们来总结得与失。这样的实施既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又使课堂不再枯燥,换来了提效实现。
(二)强化技能培养。新课标背景下的体育课虽然有众多教学培养责任,但技能培养无疑是其重中之重。作为一线教师在做到活用教法时也要落实体育课堂的实施本质,不要在找芝麻时忘记了我们本应要的西瓜。一堂能称之为提效增质的课堂在落实重点目标时其主攻点是不变的,虽然过程枝叶不少,但都是围绕目标而来的,不是“求花哨”的展现,能把时间集中用在学生技能训练过程中,让他们能充分地与动作学习相接触,成为运动主体。这样他们才会逐步从熟悉到熟练的实践参与中形成运动技能。技能尚且如此,技术形成也是如此,包括我们常说的“三大球”技战技术的获得也同样可以这样实施。
三、活化体育资源,搭建游戏竞赛平台
要实现体育教学提效增质,除了在精心设计和灵活实施外我们还要丰富教学资源。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就是其自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学科资源,特别是游戏性强、竞争性强。这就决定了其在激趣、增强课堂活力方面有着天然优势。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将其“活用”,将课堂实施过程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搭建起游戏平台或竞赛平台,让学生在体育游戏或项目竞争中不断提升和丰富参与体验,从而在增强兴趣的过程中也实现了技能的不断提升。
当然,能引领和促进体育教学提效增质的理念还有很多。作为一线教师,要敢于创新尝试,才能使教与学更优化,更有育人意义。“三活”理念是项发展理念,其要求落实更令人寻味,给了我们创新的无限空间,是一个常践常新的探讨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明仁,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的研究[J].教育学文摘,2017年。
[2]王成林,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8年。
关键词:初中体育;提效增质;“三活”理念;实践应用
学校体育教学担负着素质教育实施任务,是促进学生终身体育兴趣形成,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的一条必由之路。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平日的体育教学不再是学校关心、教师重视的一门教育课程,而是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占用课时的替代课,而且在师资安排上还是以兼职的方式任教,尤其是乡村学校的体育课,更是如此。对于城里教师来说也是一人任教多个班,有的甚至跨年级。被老师习惯性地称之为“歇气课”,或充当“凑时课”。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何使“尴尬”的体育教学更好地起到新课标要求所应达到的教育效果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五育合一”课改推进中不停地寻找答案。经过潜心实施,我发现“三活”是实现体育教学提效增质的有效指导理念。下面,我谈谈“三活”理念在促进体育教学提效增质中的实践应用。
一、凸显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三活”理念引领下的体育教学自然就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而实施的。只有如此,课堂才能在学生活跃的前提下实现“活力再现”。要实现这种教学目标,最有效的途径是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参与产生强烈的运动兴趣,能积极地参加到运动中去。而我国的传统体育,由于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放羊式”“自由耍”等就是其显著特点,导致学生未能感受到体育课的学习有快乐和有成功。这种不以传知、增能为本的教育观念与实践方式,是造成学校学生运动兴趣丧失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促进提效增质的今天,我觉得把必要的讲授与兴趣训练结合起来才是一条有效的实施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有知识上的收获也有体验上的愉悦感受。这就要求执教者改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感,使教和学在互动上不断加强频度,增强双边效应有效性。我们深知,兴趣是学生战胜动作障碍而不断获得突破的内在动力,是“我要学”的精神支柱,是培养他们终生坚持和自立的不可错过的抓手。所以,我们应该在提效增质目标达成过程中尽可能地优化教学实施语言,尽可能地把新传授的内容用简洁的词语表达出来,实现寓教于乐。将节省的大量时间投入到活动环境营造和活动体验分享之中,让参与其中的学生得到激励和赏识,并在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三活”理念引领下的提效增质的实现是基于学生全员的积极参与而实现的,教师的教育活动也因此而产生真实的互动和有意义的对话,学生活力再现,提效也不断体现。
二、促进教法灵活,强化运动技能培养
传统体育教学程式化非常严重,即使是现在,人们所使用的导学案也仍然是填空式设计。这样的框架式在很大程度了制约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创新思考,使一些忽视教学设计重要性的教师也由此找到了“偷懒”的借口。如何改变体育教学习惯的“热身+新授+练习”的程式化是我们教师在“三活”理念引领下的应作思考。“活用教法”要求我们体育教学要实现提效增质也必须做到教学方法多样化,特别是在运动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更要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堂在教法上也是多样而新颖的。这样既优化了教又促进了学生兴趣再次生成,实现了提趣提效效果。
(一)创新实施流程。虽然一个完整的技能教学少不了“热身+新授+练习”这几个环节,但我们可以将其进一步优化,进一步丰富细节,使这几个必要环节融入到更有互动性的教学流程中。如在充分激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加快跑步前进、实现某个目标需要而做好关节活动训练等,这样就可促使学生在兴趣中达到热身目的。在新授中,可采取情境式、直观式、扮演式的方式来展开实施,在示范动作时也要不断调整示范角度和示范方式,增强可视感。在练习这个环节,可将分组分层理念整合其中,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技能训练培养。课堂小结时也可让学生谈体验谈收获,让他们来总结得与失。这样的实施既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又使课堂不再枯燥,换来了提效实现。
(二)强化技能培养。新课标背景下的体育课虽然有众多教学培养责任,但技能培养无疑是其重中之重。作为一线教师在做到活用教法时也要落实体育课堂的实施本质,不要在找芝麻时忘记了我们本应要的西瓜。一堂能称之为提效增质的课堂在落实重点目标时其主攻点是不变的,虽然过程枝叶不少,但都是围绕目标而来的,不是“求花哨”的展现,能把时间集中用在学生技能训练过程中,让他们能充分地与动作学习相接触,成为运动主体。这样他们才会逐步从熟悉到熟练的实践参与中形成运动技能。技能尚且如此,技术形成也是如此,包括我们常说的“三大球”技战技术的获得也同样可以这样实施。
三、活化体育资源,搭建游戏竞赛平台
要实现体育教学提效增质,除了在精心设计和灵活实施外我们还要丰富教学资源。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就是其自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学科资源,特别是游戏性强、竞争性强。这就决定了其在激趣、增强课堂活力方面有着天然优势。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将其“活用”,将课堂实施过程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搭建起游戏平台或竞赛平台,让学生在体育游戏或项目竞争中不断提升和丰富参与体验,从而在增强兴趣的过程中也实现了技能的不断提升。
当然,能引领和促进体育教学提效增质的理念还有很多。作为一线教师,要敢于创新尝试,才能使教与学更优化,更有育人意义。“三活”理念是项发展理念,其要求落实更令人寻味,给了我们创新的无限空间,是一个常践常新的探讨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明仁,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的研究[J].教育学文摘,2017年。
[2]王成林,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8年。
- 【发布时间】2022/12/14 10:21:49
- 【点击频次】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