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张莉强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十五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对课堂有效性的提升新课标有特定的要求,各学科都在积极探索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与方法,小学美术也不例外。教师首先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转变教学理念,把提升教学有效性作为教学目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积极总结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的办法。通过美术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美术;有效性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很多教师对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大多收效甚微,其原因多是由于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较低,降低了教学方法的落地性,不能适用于课堂的教学方法只能是纸上谈兵。教师应该通过对课堂的细致观察与总结,得出反馈结果,然后对课堂教学提出有效的改善建议,以结果反推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全面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教育家程颐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心不乐学。”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应更专注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带有情感创作的作品才会拥有灵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以趣味引导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故事或者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渲染课堂氛围。只有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教师才能够通过传授美术技巧,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将故事、游戏、谜语、儿歌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模式融合到课堂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体会美术的魅力,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例如,在“瓢虫的花衣裳”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和虫子之间多少会有一些距离感,教师可以用一个谜语开场“身体是个半球形,背上背着七颗星。蚜虫捡了最怕它,棉花丰收全靠它。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谜语的提出并不是追求一定要让学生猜出答案,而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经过一分钟的讨论之后,他们都会期待教师揭开谜底,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种趣味性的引导是小学美术开场的很高效的方式。教师还可以采用创设故事情境的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在“花地毯”这一课,教师可以引入“魔毯”这个小故事,“鸭子住在靠近河边的一块草地上……”故事是每个小学生都不会拒绝的,他们通过认真的听故事,了解地毯的神奇魔力,对花地毯有着无限的向往,故事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教师还可以在美术教学中加入游戏,放松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美术技能。比如,“摸一摸,画一画”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不同材质的一些物体,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蒙上双眼,让他们感觉手中的物品,之后,通过感觉将物体的形状、材质通过线条表达出来,最后再为学生揭示他们所画的物体,让学生通过感觉与视觉之间的差异,体会到绘画的乐趣,此时教师再为学生揭示软硬、凉热、粗糙与光滑分别用什么样的线条表示更合适,学生才能真切的体会到其中的美术技巧。
  2、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很多具体的知道学习的方法用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首先是引导学生学习观察法,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搜集美术创作素材,也是提升美术创造能力的基本方法。以身临其境的体验激发创作灵感,让所观察到的东西经过自己思维加工转化成自己的创作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其次是重视学生的技法训练,结合不同的美术内容,指导学生以不同的技法完成作品,能够高效的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最后,利用情境再现,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创作。教师可以通过呈现教学内容中的情景,让学生小组进行分析、探究、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走进大自然”这一课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锻炼学生的观察法,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扩展学生的创作思维。将学生带入校园,让学生在校园中收集一些他们认为可以创作美术作品的素材,在收集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他们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等,他们在作品中该如何运用这些素材。调动学生的已学经验将其重新打乱组合,创作出新的作品,突破学生的定势思维。又如,在“下雨啦”这一课学习时,为了生动的表现下雨的感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油画棒创作出雨中的雨滴和风景,由于油画棒有不溶于水的特点,在最后运用水粉进行背景的渲染,这样更能体现雨中景物的立体感。运用美术绘画技巧,提升学生的绘画自信心。至于情境再现,在学习“生活中的趣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小事带入课堂,通过多媒体或者表演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分享生活趣事,通过语言表达结合经验和想象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留心观察生活的学习习惯。
  3、倡导成果展示与评价,升华二次创作
  美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应该忽视学生任何一个成长的机会。在课堂结束时教师一定要设置成果展示和评价的环节,让学生了解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从中总结经验,教师的鼓励与表扬是学生进步的动力,教师的建议是学生努力的方向。结束课程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作品中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公示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每一位学生的作品拍照记录,作为他们下一次活动的参考,超越自己才是更好的成长。
  例如,“小挂饰”这一课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品拍照记录下来,分析学生的创作水平及思路,为下一次的教学提供参考。对于创作优秀的作品教师还可以将他展示在公告栏处作为班级的装饰。优秀作品的展示可以作为学生的参考资料,通过相互学习,得到新的颜色和形状搭配方法,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展示和评价是一个反馈过程,它可以让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呈现螺旋式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主动投入到美术课堂中来,是增加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其次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指导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最后通过成果展示与评价让学生的美术素养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持续不断的提升,只有这样的闭环教学才能将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洪诗斌.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1(10):56-56.
  [2]邱春华.浅议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6):123-124.
  • 【发布时间】2022/12/14 10:23:52
  • 【点击频次】194